《论语》成语研究

2014-04-17 04:06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动用宾语形容词

刘 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关于“成语”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我们参看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一书中的观点,即“所谓成语,实际上是四字结构的描述语加上四字结构的表述语。由四字(即四个音节)构成的成语,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在结构上‘二二相承’。多数表现在语法或语义结构上,有的表现在语音结构上。”他主张“语词分立”,把语汇定义为“语的总汇”。我们采纳这种观点,既可以理清《论语》成语的数量问题,又能避免有些成语在谚语、歇后语间的双重收录现象,为《论语》成语研究提供方便。

一、《论语》成语起源分类

成语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对象,应晚于词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且成语研究是在现代汉语的语体下进行。语同词一样,也有构语法。构语法就是组词成语的方法,它研究如何运用语素、语步①、语节②等构语成分进行构语的规律。我们按其构语法将《论语》中的成语分类如下:

(一)组合法

这种方法是把构语成分按语法规则组合而来的成语,语义由构语成分的意义和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意义构成,这类成语表面折射出来的意义即实际意义。如:

行有余力 出自《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从心所欲 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尽善尽美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慎终追远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意合法

《论语》中这类成语较多,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原话,而是只出现一些标识性的成分,不按一般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所以,不大好用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常规分析。温先生指出,这类成语在语义上不能按语素义进行分析,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整体意义理解。意合的造语方式,有摘取式、紧缩式和概括式。

1.摘取式。即选取具有关键性的成分作为标识。如:

名正言顺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举一反三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患得患失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紧缩式。即选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压缩而成。如:

风行草偃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讷言敏行 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敬而远之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概括式。即运用构语成分概括成语。特殊情况,即把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故事或历史事件等概括成语。重要的一点是,有的成语语义与语源相关,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如:

杞宋无征 出自《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告朔饩羊 出自《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片言折狱 出自《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4.复句式。如: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出自《论语·子路》:“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论语》成语结构探析

众所周知,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对成语有不同层面的认识。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成语语步,将《论语》成语分为完全“二二相承”式和不完全“二二相承”式。

(一)“二二相承式”

1.并列型

(1)“主谓+主谓”型:风行草偃 朝闻夕死任重道远 名正言顺

(2)“述宾+述宾”型:举直错枉 升堂入室见义勇为 患得患失

(3)“偏正+偏正”型:恶衣恶食 讷言敏行箪食瓢饮 暴虎冯河

2.非并列型

(1)主谓关系型:文质彬彬 死生有命瓠瓜悬空

(2)述宾关系型:不舍昼夜 贤贤易色

(3)偏正关系型:循循善诱 志士仁人

(4)联合关系型:颠沛流离 怪力乱神刚毅木讷

(二)不完全“二二相承”式

1.主谓关系型:既往不咎 遂事不谏过犹不及 虎兕出柙

2.述宾关系型:不耻下问 善与人交临事而惧 各得其所

3.述补关系型: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愚不可及 中道而废

4.偏正关系型: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斐然成章 侃侃而谈

5.连动关系型:三思而行 择善而从犯而不校 待价而沽

6.并列关系型:切磋琢磨 直谅多闻

7.兼语关系型: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三、《论语》成语反映的语言现象

基于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及汉语本身的句法结构,可以透过《论语》成语归纳出以下语言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群而不党 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群”、“党”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群”解释为合群,“党”解释为“结私党”。

涅而不缁 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涅”为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指黑色。整体意义为用涅染也染不黑。这里的“涅”、“缁”为名词动用。

(二)使动用法

主要指《论语》中成语出现的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就带有宾语。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兴灭继绝 出自《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振兴”。

一言丧邦 出自《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灭亡”。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食足兵 出自《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充足”。

近悦远来 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悦”,形容词使动用法,解释为“使……高兴”。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耻”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

(四)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论语》成语可分两种情况。

1.表示处所

道听途说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这里的“道”“途”解释为“在路上听来的”。

2.时间名词作状语

朝闻夕死 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夕”为时间名词,解释为“在……时间”。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是经常性的职务,与现代汉语一样。

(五)宾语前置

1.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往往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古汉语里,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倒置现象。如:

一以贯之 出自《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正常语序为“以一贯之”,解释为“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需满足两个条件,一宾语须是代词,二必须是否定句,由“不”“莫”“未”等表示。如:

岁不我与 出自《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正常语序应为“岁不与我”,解释为“时间不会等待我们”。

(六)用字现象

1.通假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

举直错枉 出自《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通“措”,解释为“废置,罢黜”。

善贾而沽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贾”通“价”,解释为“价钱”。

2.古今字。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原来的字成为古字,后造的字称之为今字。如:

近悦远来 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说”为“悦”的古体字。

四、《论语》成语语义的特点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是对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的综合。除此之外,我们看一下《论语》中成语的传承性。

(一)语形和语义都古今相承

1.行不由径 出自《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径:小路,引伸为邪路。整体意义为从来不走邪路,后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2.循序渐进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二)语形大同小异,语义古今相承

1.衅起萧墙 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也用作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众星拱北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指环绕,“北”指北极星。整体意义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三)语形相同,语义有变化

1.文质彬彬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文采,“质”指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2.升堂入室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四)字面差异较大,语义上有承接关系

1.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原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原句出于《诗经·卫风·淇奥》也作“切瑳琢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 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后用以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2.善贾而沽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贾”通“价”,本意为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成语的语义除了基本意义外,还有比喻意义。我们还需注意的是,成语也是有色彩意义的,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附加的,像“升堂入室”含褒义,“舍己为人”含褒义等。

五、从《论语》看成语的修辞作用

(一)对偶性强

前后两个语步,意义往往相同、相近、相似或相反、相背,构成不同形式的对偶性结构。如:

1.暴虎冯河 出自《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暴虎”指空手搏虎,“冯河”指涉水过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这是意义相近构成的对偶性结构。

2.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鲁迅《两地书》“既无‘患得患失’的念头,心情也自然安泰,决非欲‘骗人安心,所以这样说’的:切祈明鉴为幸。”

(二)节奏感、韵律感强

节奏上,除了采取二二式音步外,还注意平仄和谐;韵律上,采用双声、叠韵、叠音等多种方式,增强音乐感。如:

1.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叠音形式形成的韵律感。

2.暴虎冯河 出自《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暴虎冯河”前后两个语步构成“仄仄平平”式,有节奏感。

成语可以用简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和形象,可用于说理,增强说服力;还可以用于记叙,增强概括力。

六、结语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一面镜子,通过成语分析,可以了解古汉语的语言现象及现代汉语对其的传承和发展。学术界对《论语》的研究层出不穷,角度各异,成果丰硕。本文通过对《论语》成语的研究,可以窥见成语在结构、语义、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增长了成语知识,而且更加肯定了《论语》的研究价值,相信以后的研究会更丰富多彩。

注释:

①语步:由语素和语素组成的“音步”单位,是根据语的语音节奏划分出来的。

②语节:构成语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件”。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4]吕叔湘.中国俗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动用宾语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
形容词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