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黑白奥妙

2014-04-17 04:06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两色画家

赵 铃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100)

色彩有不同的情感,民族有各自的性格。黑色和白色,世界上最简单、纯净的两种颜色,却成就了中国画永恒的魅力。一张白纸,一砚黑墨,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即可营造出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太多的人们无不被这千变万化的黑白气韵深深折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水墨画”已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黑白之色,为何成为了中国画的灵魂标志?黑白之美,如何造就了中国画的精神气质?

一、黑白之源

黑——“火熏之色也”;白——“西方色也”;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认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众多颜料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黑色,而当这些缤纷的光色聚在一起便形成了白色,太阳发出的七色光在我们的眼中成为了单一的白色——“白日依山尽”。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无处没有黑的因素,而所有纷繁的光线最后终化为白。黑白两色,作为缤纷世界中的两个最极端的颜色,包容着万物中的五光十色,从一开始就受到华夏先祖的青睐。黑与白,在更早更多的文学、哲学、宗教著作中,表达着更为丰富的意义,成为中国人重要的审美、说理的形式载体。

(一)道家思想影响

远古之时伏羲氏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出八卦。神秘玄妙的太极图,整个图形只用黑白两色。一条S线把象征着宇宙的圆分成了两个部分,然而颇有意味的是这两条阴阳鱼,白鱼黑眼,黑鱼白眼,白中包含着黑,黑中蕴藏着白,黑白两色相依、相溶。

这种智慧思想在先秦时期,深得老子和庄子的厚爱。黑白这两种极色与阴阳理论在老庄的哲学中被巧妙结合。玄者,黑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黑成为了“道”的色相。《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二十八章又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十二章还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庄子·天道》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庄的道家哲学虽无意指导艺术,但他们所提出的“素朴玄化”、“无色至色,至色无色”、“有无相生,无为有用”的哲学认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在艺术领域的创作和审美取向。

(二)释家思想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时光里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哲学观与道家有无相生的世界观虽派宗迥然,但又如出一辙、极为相似。释家所理解的“空中见色”,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参禅信佛者的创作、审美观念。当代画家张东林将此理解为“色是空里色,空是色里空,空色相即离,妙在不言中”。众所周知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很明显源自佛经中的《维摩诘所说经》。他被后人称为“诗佛”,其实更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苏东坡语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透过王维在《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作画理论,以及其著名的《雪溪图》,我们不难发现佛教思想使其对水墨黑白的情有独钟。明代著名的画家董其昌,数十年研究禅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作画风格,无不深受禅宗色彩观念的影响。唐代以来,太多的画家都不同程度接触佛禅思想。他们摈弃五彩绚丽的颜色,用“素朴”的黑白水墨中渲染着丰富的情感。

二、黑白之法

黑白两色,白因黑显,黑因白彰。然而黑白之法“玄之又玄”,正是黑与白、有与无、显与隐、实与虚、动与静,以及黑白两极之间微妙而丰富的过渡变化,才成就了无数黑白之美。

(一)虚实相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1]

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在中国很多著名的书法、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空白或墨块,但人们却能读出其中的美。这种黑白搭配既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笔画所及之处成为“黑”,“实”也;笔画空白之处成为“白”,“虚”也。笔墨的浓、密、疏、淡形成了黑白虚实。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曰“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山外清光,何处著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石涛论画“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表面上看,作画者用黑笔在白纸上作“黑”形,其实真正的大师绝不可能忽视所留之“白”。他们深谙黑白相守的对立统一,计白当黑,以无生有,用空白创造了笔墨难以表达的意境。邓石如所说的“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与王雪涛所提的“疏不可容针,密可走马”正说明黑白两色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

从绘画到舞蹈,从音乐到文学,虚实之美随处可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相生的理论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

(二)动静互映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动静互映,方成其美。虽然我们没能看到画家作画的节奏,但透过画作上黑白的呈现,我们可以感受画家画笔的动静节奏。泼墨、厚涂、各种皴法,无不是水墨在宣纸上不同节奏的表达方法。墨韵——绘画时动静和黑白共同产生的效果。画家在运笔的过程中,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势能,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动作,从而在宣纸上产生不同的墨韵。

黑色,深奥悠远,其妙无极;白色,纯净素朴,其韵无徼。黑因实而静,故以黑为主而成浩然雄壮之势;白因虚而动,故以白为主可显疏淡空灵之韵。动则产生阳气,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媾,自成造化之功。”故成功的绘画作品一定是“阴阳相交,动静互映”。

三、黑白之美

(一)美在简单

黑白作为两种最基本的颜色,虽然简单,但在表现大千世界里五彩缤纷的自然物象和人文形象时却富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其简单,便形成了开放的美,可供欣赏者去补充,有较强的张力与广延性,给欣赏者以无限想象的审美想象力。“一切文化和信息交流都有赖于预测和观察的相互作用”。[3]

黑白既可以表示色彩,又可以表示明度;既可表现形体,又可以表达情感。简练的黑白所传达的不仅仅是欣赏者看到的的图景,更是能感受画家的内心和修养。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正是依托黑白生成的。“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黑白因为它的“境界”彰显而充盈,宋有梁楷、法常,元有黄公望、方方壶,明有徐渭、陈淳,清有石涛、朱耷,今有吴冠中、林风眠等,一路走来,历代画家浩然的胸襟、轩昂的气宇借助黑白淋漓尽致地彰显在我们面前。

(二)美在辩证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都是虚实相生的画面上只有一端画一老者坐于小船垂钓,小舟前后几道波纹,除此之外皆为空白。无处全是水波荡漾,有出唯有老者垂钓。黑白相守,虚实相生。中国绘画中的黑白归根结底就是以一治万、由万归一思维的绝佳体现。

当然,在中国黑白水墨画中的黑与白,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黑白,黑是画,白也是画,体现白的精神内涵是守黑,在黑上做文章,使黑白之间产生必然的“形而上”的精神生发,使白成为辽阔的自由的精神无限的空间。正所谓“色是空里色,空是色里空,空色相即离,妙在不言中”。色不是简单固定的实体,空亦不是什么都没有。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东方的佛禅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黑也是白,白也是黑。西方,比如荷兰的油画家伦勃朗,他便计黑当白,知黑守白,这虽然与中国水墨画的黑白运用正好相反,但其精神的内涵是不二的,东西之间虽形式不同但在黑白运用上却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浮华喧闹、色彩缤纷的世界,然而正像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这个世界更是精神的。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民族特征正在于其以精神审美表现为主,它所追求的本来就不是很强的物质表现力。黑白水墨,朴素无华,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永无止境的,正因此,中国黑白水墨画留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黑与白二色,定会以其简单、辩证之美在未来的审美领域中蔚然成风。

[1]恽南田,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413.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421.

[3]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61.

猜你喜欢
两色画家
咚咚咚,笃笃笃
两色茉莉
优秀小画家
奇怪的小画家
酷炫小画家
给讨厌的人许个愿
准确的预言
神奇的不等式
买买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