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陈煦海
(1.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西安,710000;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途径,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然来临,社会对劳动者创新能力的需求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仍基于工业社会的需求,用线性思维方式思考并批量生产统一标准的“人才”,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是明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机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掀起一场教育革命,不能再用统一模式的教育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发展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一般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二是利用语文的人文熏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但由于“标准化考试”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学生作为教学客体不断进行知识灌输,这让学生自我意识模糊、探究意识缺乏、想象能力消退,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急需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又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论述颇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导引、创新氛围、探究意识和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必先有崇尚该事物的价值导引。古人以八股取士,故八股文盛行。现在高考决定命运,用“标准化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成绩和教师业绩,故教学活动重知识传输,轻人格培养。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以创新为价值导引,逐步让学生崇尚创造,享受由创造带来的愉悦。
当然,改变价值指引的关键一环是改变评价标准,不再以高考定胜负,改变仅用“标准化考试”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现状。但不能忽视的是,“标准化考试”仍是保证学生掌握良好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也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方式,因而不可能彻底取消这种考核方式。我们需要在现行考核方式之外,凸显创新的价值,逐步引导学生崇尚创新。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案例,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可以是“曹冲称象”式的科学创新,也可以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绝妙使用的文字创新,更可以是《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矛盾式凸显的情感创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创新活动,感知这些创新所引起的效果,体验这些创新所带来的乐趣,将“考试”暂抛脑后,在品鉴与模仿中逐步养成对创新的乐趣。其次,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创新事例加以表扬。表扬是一种精神的奖赏,是兴趣最好的助推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精心设疑,让学生发言讨论,当发现学生思维角度独特且言之有理时,就应立即表扬。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当有学生跳出“坚持、有毅力”的思维定式,表示“愚公其实真愚,移山不如移人”时,那就该表扬了。这或许就是求异、创新思维的萌芽,其他的学生将可能竞相模仿,一场创新思维的盛宴就此开启。最后,在所谓“标准化考试”的考核中,也应当设置一些对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诸如阅读、作文等。其实语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东西,保持其既有的开放性,就可以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只要对这些创新加以赞赏,再给点助推,就可以形成创新的风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开放、进取、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波创新高潮的出现都源于当时有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营建适宜创新思维发展的融洽氛围。
营建融洽的氛围关键在于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首先,教师需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个学生,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互动关系。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就主张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教育教学上信任他们。事实上,只有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师生之间享有民主与自由,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不至于将学生“修理”成为一台“考试机器”,才能让学生创新思维自由开花。其次,要营建团结共进、协同探究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关系是创造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创造意味着要自己发现新东西。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由探索往往不是学生单独就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之间彼此交流、竞争与协作。教师应当通过小组讨论、圆桌会议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有了创新的价值指引和适宜创新的氛围,就需要致力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了。因为并非所有被苹果砸到的人都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有具有探究意识和掌握探究方法的人才能有所创新。
兴趣是探究和创新的最大动力。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激起学生主动去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创新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当就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去探究。此外,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比较、辩证等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求同存异中体会创新的乐趣。如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可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和诗歌相符的画面,配上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唤起你心中哪些美好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去探究诗歌的意境。再用其他关于梦想的诗歌与海子的诗歌作对比,然后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差异,以便扩展视野,发展创新思维。
另外,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创新,需要掌握搜集资料、提炼问题、论证问题、得出创新性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就某些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通过逻辑论证去推导自己创造性的结论。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死海真的不死”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然后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了价值指引和创新的氛围,也具备了一些创新的技能,那就要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宜创新的课内外活动,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稳步地发展。教师应当在以下两个板块上努力: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绝不将学生培养成为识记与考试的机器,而是将课堂变成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场。二是要抓住课外阵地,给课内知识核心点留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去延伸与拓展,以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诸如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博客比赛等,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及现代媒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活动中,还应当发挥好表扬的作用,积极创设和谐的创新氛围,加强兴趣培养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将目标指引、创新氛围和创新技能联系在一起,整体推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但是,如果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指引,推进民主、自由、开放的和谐氛围营建,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积极开展适合创新的课内外活动,我们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1] 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 思润梅.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3] 詹燕.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4] 丘小云.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语文创新试验报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
[5] 刘雪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
[6] 桂诗春.“标准化考试”辩[J].中国考试,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