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基于自媒体生态的视角

2014-04-17 03:17侯聪逸杜伟泉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参政舆论政治

侯聪逸,杜伟泉

(1.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23)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现象越来越多。通过在网络论坛、博客及微博等自媒体上发表对政务的看法,甚至能影响政策的制定过程,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日渐成熟。然而,自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效果不易掌控以及传播内容可信度低等特性,导致大学生在借助自媒体网络参政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言论失当、易被误导和利用等问题。本文从通过对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和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及其在自媒体下特征的分析,提出针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路径,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舆论政治素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1 自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1.1 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又被称作“公民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且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对自媒体(We Media)下的定义为:“We Media是一种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开始理解其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大都是建立在电脑和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上。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当属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土豆网、优酷网等。这些平台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交流个人观点的场所,使得新闻生产者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新闻工作者,广大普通公众也有了发表观点、分享信息的一席之地。

1.2 自媒体生态下信息传播特征

1.2.1 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与传统的媒体方式不同,自媒体使得传播活动不再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中心,相反任何人只要具备了相应的设备条件和一定的媒介素养都能成为所谓的“传播中心”。传统媒体不再掌控绝对话语权,公众也进行了从被动地获取新闻到主动地制造新闻的角色转换,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在2009年的央视大火事件中,最早披露这场火灾的就是网民“加盐的手磨咖啡”。这位性别、年龄均不详的网民在事发时恰好路过现场,随机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拍下火场的画面。在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对此突发事件有所反应之前,国内知名的新浪微博、土豆网等,对火灾的报道和评论早已铺天盖地,该事件强烈地突显出以平民为主体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

1.2.2 传播效果难以预测

在自媒体时代,突发性舆情出现得更加频繁。自媒体的即时性使得大量的个体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在自媒体的传播模式中,由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自媒体中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个体主动参与时,能产生巨大的冲击性。在2010年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中,自媒体中舆论的流向就从严厉指责药家鑫的“一边倒”到转而同情声援药家鑫的过程,传播流向令人捉摸不定。

1.2.3 传播内容可信度较低

参与自媒体的主体不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信息“把关人”的缺位,所以无论是从对媒体的使用,还是对接收媒介信息可靠度的甄别上,都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来自于自媒体的信息可信度远远弱于传统媒体。此外,大量的“网络水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舆论恶意引导,使得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美国学者丹·吉尔默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金庸“被去世”的虚假消息竟然得到了数以万计的微博转发,无疑是自媒体传播内容缺乏必要把关检验的例证。

2 自媒体生态下的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定义

大学生网络参政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和活动等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从其本质上看,大学生网络参政是公民网络参政的一部分,但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是在校学习,并没有完全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所以大学生的参政行为多数受到自身政治信念以及政治理论教育等政治参与意识方面的影响,而非特定角色所需的利益驱动。因此,大学生的网络参政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自发的政治参与。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的形式主要是以网络舆论为主的利益表达,还有一些民意调查或网络投票等方式。

2.2 自媒体生态下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特征

2.2.1 参政愿望强烈,积极参与网络互动

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多作为传播活动的受众,是政治信息的重点宣传对象。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大学生群体大量利用自媒体表达意见和观点,拥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根据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通过自媒体来参与政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融入外部社会、通过自己意见的表达对社会事件进程产生影响的需要。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大学生积极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载体发表个人意见,反映自身诉求,体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2012年浙江社会科学规划的一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课题研究中显示:有8成以上的大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关注国内外重要时政,有5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在网络浏览时政、网络上表达、网络投票、网络调查等。

2.2.2 理论学习相对完善、政治素养较高

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的综合表现。与其他的参政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较高的文化素质。大学生正处在在校学习知识的阶段,学校系统的教育也为大学生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获取全面的政治知识提供了必备条件,从而理性地参与到政治中来。另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强,有言论自由的需要,能在法律框架内负责任地发表观点。对于“人肉搜索”“口水战”“网络水军”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选择盲从,而是理性对待。

2.2.3 政治实践缺乏,舆论不当现象存在

虽然自身的参政愿望强烈,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软肋是政治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地位还处于劣势,学校往往对大学生过于严格,只要有可能会影响社会治安的活动都会尽力制止,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脱节现象严重。正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有些大学生在政治舆论上表现出了情绪性、随意性和过激性等特点。一旦受到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容易形成大的舆论风暴,继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3 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机制

3.1 政府层面

3.1.1 制定相关规定,弥补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制度空白

要确保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导向的正确性,首先要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创建一个有法可依的健康自媒体环境。目前我国有关于公民网络参政的法律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有关法规条例更为欠缺。这就要求政府加快更新制度的步伐,针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制定出合适的法律法规,恰当地规范公民网络参政行为。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时,不仅要注意考虑网络等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特性,还要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参政过程中的行为特征。除了宏观上的法规制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对具体的行为标准等进行明确界定。

3.1.2 构建合适的下情上达机制,及时反馈舆情

对于舆论的引导在“疏”不在“堵”。目前,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层群众缺乏意见表达交流渠道,使得非官方信息成为公众试图获知真相的主要途径。

通过构建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下情上达机制,可以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的诉求,继而进一步采取消解措施,减少重大舆情事件的出现。在自媒体生态下,大力发挥政务微博在政府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不失为良好的下情上达方式。政务微博因其幽默活泼、大胆亲民,受到一大批大学生的追捧,另外,下情上达机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实际上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消极对待网络参政,是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如果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能有效地影响社会发展,那么他们必定会寻求更负责任的网络参政舆论,以便更好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3.2 媒体层面

3.2.1 恰当设置议程,培养大学生网络参政兴趣

20世纪70年代,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一旦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出现,网络、微博、论坛等自媒体都应该将其放在推送等的头版头条上,使其经常出现在大学生的浏览视野内,设置大学生的话题议程。对于钓鱼岛事件中发生的盲目抵制日货行为,正是各种自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得大学生展开了大规模对抵制日货是否理性的讨论。同时,绝大多数自媒体在如实报道事实之外,有意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朝着理性方向发展,因此很少有大学生参与到砸日车、烧日本国旗等非理性的活动中。

3.2.2 合理利用意见领袖,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提出著名的“意见领袖”理论,指出“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将信息扩散给受众从而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模式。”

在大学生的传播网络中,也有同样的“意见领袖”的存在。大学生“意见领袖”日常活跃在大学生传播环境中,具有话语优势权,对广大学生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由于是大学生身份,因而对学生层面的需求有着更贴切的体察和认知,所以经由大学生“意见领袖”了解学生的舆论走向更为切实有效。通过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发布理性、客观、全面的观点,并搭建利用好自媒体平台,采取措施提高意见领袖的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他们成为网络参政的进步力量和先锋力量,是引导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的有效方式之一。

3.3 学校层面

3.3.1 创新政治素养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

我国高校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向来很重视,有的还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对于大学生参政的指导效果并不明显,课程内容涉及到网络政治参与的知识还较少。为此,学校应顺应当今网络等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创新政治素养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借助自媒体的新式途径促进大学生政治教育,如开通学校官方微博、积极与大学生展开论坛交流等。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学习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使它们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3.3.2 加强参政实践,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技能

大学生政治参与技能是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实现政治理论内化、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以及健全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实践技能的运用和掌握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要想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技能就必须从加强实践着手。比如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请学生代表们共同参与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政策的讨论,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等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与学校管理层形成良性互动。另外,鼓励大学生在学生会等学校机构中锻炼学生合理表达自身看法的能力,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开展大学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实际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结语

网络和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借助网络手段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思想和意愿。但是新兴的参政平台加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导致在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舆论,促进舆论表达理性客观性,需要政府、媒体、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和不懈努力。我们应当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的经验,因势利导,并在注意发挥自媒体平台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大学生网络参政舆论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政治素养。

[1]WILLIS Chris,BOWMAN Shayne.We Media[R].The Media Center,2003.

[2]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利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雁,王鸿,谢晨,王新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浙江10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32-139,105,160.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McCombs,M.E.&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R].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

[6]Lazars field P.et al.The people’s cho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猜你喜欢
参政舆论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颜回之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