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香
(张家港市三兴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24)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应该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实一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努力构建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还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然、本真,使语文课堂更加真实有效。那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如果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他组织的教学过程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构建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从优化教学目标入手。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特点进行筛选取舍,真正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学会取舍,这是一种智慧。如果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谋篇布局巧妙,就引导学生品读故事情节,学习作者写作技巧;如果文章用词精当,字字珠玑,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那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如果文本情感细腻,弘扬文明美德,那就和学生一起尽情感受崇高……总之,要结合文本特点,找准每一堂课的训练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让语文课堂真实而有效。
语文姓“语”,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更注重“字、词、句、篇”的研读,更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要有更多琅琅的读书声,有更多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有更多思想、观念和智慧碰撞的火花。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更加真实有效。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必须是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课堂教学变成探索知识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开篇笔者就问学生:“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颜色?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就特别想到文中找寻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也为这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儿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必须使你的每一堂课有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语。抓住学生的求新心理,不断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知识的新天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从单调的“黑白无声的世界”带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图文声像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也更有利于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文,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没有深刻的印象和理性的认识。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就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几组反映拉萨天空的图片,再配上《走进西藏》等歌曲,那美丽的画面一下子锁住了学生的视线,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做出相应调整的动态生成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应该欣赏学生,对学生的每个细小进步都给予赞赏……有时,教师一句简单的肯定、一个赞赏的眼神、一次鼓励的掌声,都有可能给学生带去巨大的精神支持,产生超乎寻常的创造能力,在这种情境下,精彩、高效的课堂才可能随机生成。
语文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是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天衣无缝”的配合,“丝丝入扣”“精彩纷呈”的表演,很多学生的体验、见解都“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教师的需要。而教师也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又有多少“真实有效”可言呢?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说话。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九色鹿》时,笔者提问:“你最想把哪些词语送给调达?”很多学生都用上了文中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等词,可有一位学生却说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我想把‘诚实守信’送给调达!”全班一片哗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让他说说其中的理由。“我想把‘诚实守信’送给调达,希望他以后能真的成为一个讲信用的人。”教育的本身不就是引人向善吗?这位学生独特的角度、独到的见解,不正说明诚信已扎根于他心中了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生成知识。如教学古诗《江雪》时,在品读完诗句以后,笔者让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他能钓到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都认为老人肯定钓不到鱼。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老人既然知道钓不到鱼,那他在干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他是在欣赏雪景,有的认为老人内心孤傲,不愿与身边的小人同流合污,有的说老人孤独寂寞,还有的说老人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这样的质疑、探究,何尝不是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呢?
总之,真实有效是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个性,就一定会让课堂因为真实有效而精彩。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