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州, 陈新华, 杨四军, 王德建, 石祖梁, 张斯梅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江苏 南京210017;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08)
根据抽样调查估算,2011 年江苏省稻、麦秸秆产 生 量 分 别 达 到1.580 ×107~1.700 × 107t 和1.238 ×107~1.575 ×107t,稻麦轮作农田年均稻麦秸秆产生量高达(16.5 ±0.75)t/hm2[1]。如何有效处置与利用稻麦秸秆,防止秸秆田间焚烧或随意丢弃,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处置与利用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世界发达国家将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基本农作制度,例如英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73%,加拿大占2/3,日本占68%[2-5]。在美国大平原地区,不少农场坚持每年把1/3 左右的秸秆用于还田,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年生产作物秸秆4.5×108t,秸秆还田量占秸秆生产量的68% (USDA,1978)[6]。日本已经把秸秆直接还田当作农业生产中的法律去执行,近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常年秸秆产量约为2.150×107t,其中最多的是耕翻直接还田,其次是作为粗饲料养牛以及与畜粪混合做成肥料[7]。此外,在发达国家与秸秆还田相配套的各种农业机械,不仅种类齐全,且使用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8]。
中国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农机具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尤其是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 年代[9-12],此后,在引进国外成熟还田农机具的同时,开始注重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与还田机械装备研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研发与作业水平提高,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增长迅速,到2005年,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676×107hm2,是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的近20 倍,到2008 年,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面积达到了2.275×107hm2。江苏省2012 年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1.60×106hm2,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0%,部分地区已达到了100%,直接还田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主要技术途径。
近年来,随着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的增加,麦秸还田技术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对稻米高产与优质的追求,导致水稻生育期越来越长,很多地区水稻收割时早已错过小麦适宜播种期,这给稻秸还田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部分阶段性成果,结合国内相关文献,就稻麦秸秆直接还田的4 种主要技术[切碎匀铺旋耕(翻埋)还田、超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开沟埋草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及还田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进行综述,并从农学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做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机械研发提供思路。
虽然中国秸秆还田技术与还田机械研发工作起步较晚,但由于秸秆禁烧压力加大,秸秆还田技术与还田机械研发与应用步伐加快。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稻麦秸秆还田技术与机械装备体系。
2010 年前,推广使用的稻麦收割机绝大多数不带秸秆粉碎装置,稻麦收割后均留有20 cm 以上高茬,秸秆机械还田需要着重解决破茬与秸秆切碎问题。宗和文[13]综述了当时江苏省秸秆还田机械的状况,列举了秸秆粉碎还田机、水旱两用秸秆还田机、双轴灭茬机等主推机型,均带有秸秆粉碎装置。此后,盐城华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了SGTN-180ZF 型新型稻麦秸秆还田机[14],重点对变速箱体、刀轴总成、变速操纵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增加了拨档正反转和双杆拨档变速,提高了整机性能和秸秆还田(灭茬)效果。赣榆县农牧机械厂开发了1GJQN-165 型秸秆粉碎-旋耕组合多用机,该机可一次完成秸秆粉碎、抛撒、旋耕碎土及秸秆覆盖等多道作业工序,对壤土、粘土等土壤具有较好适应能力,生产效率较高,平均作业效率可达0.48 hm2/h,作业技术性能优良,秸秆切碎长度为4.5 cm 左右,秸秆切碎合格率达98%,碎土率达77%,秸秆覆盖率达92%[15]。中国农业大学设计了SGTN-180 型旋耕埋草施肥联合作业机,该机采用双辊配置,前辊正转粉碎秸秆,后辊反转旋耕,完成秸秆翻埋和碎土作业的独特作业模式,有效提高覆盖性能和降低功耗,并设计有施肥装置,可完成播种前土壤整理的联合作业[16]。此外,戴飞等[17]还设计了一种将秸秆腐熟菌剂喷撒与秸秆还田于一体的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该机秸秆粉碎系统对喷施了腐熟剂的谷物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完成联合作业,腐熟剂喷施与机械粉碎两者优势互补,达到了还田秸秆快速腐熟的目的。
近年,随着秸秆禁烧工作强力推进,为防止秸秆及残茬田间焚烧,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加大了联合收割机动力配置,设计了秸秆粉碎抛撒装置,同时,针对存量和新增的一般收割机,加快研发配套秸秆粉碎抛撒装置[18]。河北省开元实业公司研制出一种与小麦联合收割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抛撒机[19],可对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秸秆进行粉碎,该装置采用悬挂液压升降方式,具有转弯半径小、对地块的适应性强、安装方便等特点,与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配套使用,秸秆粉碎效果好,抛撒均匀,有利于后续农田作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江苏大学等联合开发了一种秸秆粉碎抛撒装置,可安装到早期生产的联合收割机上,使用该装置,稻麦秸秆粉碎长度为5 ~10 cm,抛撒幅宽与收割机割幅一致,均匀度达95%以上。丹阳市木森农机厂生产的秸秆匀撒装置,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久保田、洋马等机型)配套,可使秸秆均匀抛撒还田。兴鹏机械厂生产的4DMQ-35A 稻麦秸秆切碎抛撒还田机,可配装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上,对水稻、小麦秸秆进行切碎、抛撒还田,切碎长度小于15 cm,抛洒幅度可达1.5 ~2.3 m。带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从技术装备上杜绝了田间秸秆焚烧,为秸秆还田提供了便利,大大推进了秸秆机械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在联合收割机装配秸秆粉碎抛撒装置作业基础上,秸秆还田机械则朝着提升秸秆翻埋质量以及还田、耕整、施肥一体化方向发展。目前,江苏省农机生产企业已研制出用于水田作业的集秸秆翻埋、碎土、起浆、平地于一体的水田耕整机,用于旱地作业的集旋耕、埋茬、施肥、播种、覆土于一体的旋耕播种施肥机。其中用于水田作业的埋茬耕整机有:姜堰新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1ZSD-300/325/350型埋茬耕整机、江苏清淮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GSM-180 ~280 型系列水田埋茬耕整机和1GSM-200 ~300 型系列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用于稻秸还田与耕整的机械有:灌云县黄海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GBF-12A 型秸秆条切条耕条播深施肥复式作业机,该机与中型拖拉机配套,集条切、条耕、条播、深施肥、镇压各种功能于一体;江苏丰产有限公司生产的BFG-200 型旋耕(条耕)施肥播种机,该机一次作业能完成全量还田田块的条耕条播或全幅旋耕、埋茬、施肥、播种、覆土作业;姜堰市新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1ZSB-180、200 型埋茬耕整施肥播种机,一次可完成稻秸秆全量还田、耕整地、小麦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镇压等作业工序;江苏洁澜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2BFG-12(8)(200)、2BFG-14(10)(230)、2BFGP-14(10)(230)旋耕施肥播种机可一次完成旋耕、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在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进步的同时,秸秆还田的农艺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围绕麦秸还田,总结出2 套不同的耕整技术方案:一是旱旋水整,先用中型拖拉机干旋埋草,晒垡3 ~5 d,然后上水浸泡2 ~3 d,耙耱整平;二是水旋耕整,麦草切碎分散后,泡田3 ~4 d,一次性旋耕埋草耕整。邓建平等[20]比较了旋耕深度与碎草长度对秸秆还田效果的影响,在旋耕深度分别为5 cm、10 cm、15 cm 时,一次性作业埋草率随旋耕深度增加而提高,埋草率由68%提高到88%;碎草长度为15 cm、30 cm 时,一次性耕整埋草率分别为87%和63%,两者相差24 个百分点;碎草长度为5 cm 时,一次性埋草率达90%以上。赵伯康等[21]比较了泡水1 d、2 d 及3 d对秸秆还田效果、机械作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作业功效和埋草质量均随泡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浸泡3 d 的田块作业机械每台每天可作业2 hm2左右,耕整埋草率可达85%左右;在浸泡1 ~2 d 的田块,由于土壤硬板,旋耕深度不够,每台每天仅作业0.53 ~0.67 hm2,且耕整埋草率仅60%左右。石祖梁等比较了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水旋与干旋动力消耗,发现泡水旋耕较干旋可节省动力13.7%,提高作业效率22.3%。陈才兴[22]比较了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还田的效果,认为收割留茬越低,田面留草量越多,预埋性越差,半喂入式收割机留茬10 ~15 cm、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留茬30 cm 左右为宜,同时采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切成长度为5 ~10 cm,可实现秸秆自动分散于田面。张洪熙等[23]系统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麦秸全量粉碎旋耕还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稻作方式的麦秸粉碎旋耕还田的技术操作规程,其要点是:一要选好机型;二要灌好水层,一般以田面水层以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三要精心操作,使用中型拖拉机配套1ZSD 型埋茬耕整机时要调整好旋耕深度,力求一次性完成作业,使用手扶拖拉机时要横竖旋耕2 遍,提高埋草耕整平整度。耕整后,竖立碎草露草量应控制在1 m290 根之内[24-27]。
随着还田机械与农艺技术的日臻完善及带粉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秸秆粉碎旋耕全量还田,已成为江苏省秸秆还田的主流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麦田套播水稻栽培实践源自于上世纪60 年代日本福冈正信的研究。上世纪70 年代,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水稻研究所进行麦田套播稻试验。上世纪80 年代,原江苏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麦田套播稻研究[28]。上世纪90年代初,顾克礼等[29]系统地开展了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与稻作技术研究。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核心是小麦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留茬30 cm 以上,多余秸秆就地撒开,或就近埋入麦田墒沟内,任其自然腐解,麦田套播稻技术融免耕、套种、直播、秸秆还田于一体。麦田套播稻具有旱育稀植的特点,根系发达,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还可以提高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以及部分食味品质[30-33]。王守红等[34-35]和张家宏等[36]系统地研究了超高茬麦套稻栽培条件下杂草发生规律与防除技术,开展了水稻不同生长时期药剂防治田间试验,提出“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杂草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效果。超高茬麦套稻麦秸全量还田技术自1995 年起开始示范与推广,目前已趋于完善,并已在生产中得到一定面积的推广应用。
秸秆机械沟埋还田技术,是在作物收获后,用常规开沟机在田间开出墒沟,由人工将联合收割机排出的秸秆埋入墒沟内,每季埋草沟与上一季沟间距20 cm,以此类推,几年后实现全田开沟一次,在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的同时,能达到了田块深耕一次的目的。钟杭等[37]在对麦秆产生量、麦田沟形态与容积等数据分析基础上,认为不论何种沟形均可容纳所有麦秆,并于1999 年进行了为期3 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开沟埋草还田比不还田对照略有增产,田沟内的麦秆经过一个晚稻生长季的腐解,秋播清沟时已基本腐熟,因此认为田沟埋草还田技术上是可行的。汪金平等[38]提出了双季稻厢沟免耕秸秆还田方法,即开厢起沟,厢沟宽0.35 m,厢沟深0.35 m,厢面宽2.30 m,油菜和早稻收获后秸秆入沟,晚稻秸秆则覆盖于冬作厢面上,每季作物播栽前清沟起淤,将沟中腐熟的秸秆和淤土撒在厢面上,可确保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墒沟埋草还田技术,需要人工将秸秆埋入沟内,在实践中较为费时费工。针对这一难题,黑龙江省大田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了IUD-535 型机液压五桦犁,其较强耕翻能力的半螺旋型曲面犁体,可将整株玉米秸秆扣翻在垫片下,覆盖严密,无扬茬漏茬[9]。陈玉伦等[39]设计了一种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该机在收获部位一边收割、脱粒,一边完成秸秆的向后输送,并将秸秆从出草口经导草装置排出;与此同时,开沟装置对收获后的土壤进行开沟,墒沟的位置与导草装置对齐,使出草口排出的秸秆落入沟内,达到机械化墒沟埋草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杨宏图等[40]对稻麦收割开沟埋草一体机又作了改进设计,设计了导草疏草、分土导流等装置,此外还设计了清沟铲清土装置,解决了开沟埋草操作的安全性以及抛土走向和刀盘缠草堵草等问题,保证了一次作业完成作物收获、排草导草和开沟填草等工序,整体作业效率可达0.127 ~0.327 hm2/h,使用可靠性78% 以上,时间利用率70%以上。查良玉等[41]改进的东方红904 双盘开沟机,在保证开沟集中抛土基础上,可实现对埋沟进行覆土,实现覆土后照常栽种,且埋草沟还具有排水功能,对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
开沟埋草秸秆还田技术,在江苏省的高沙土地区得到了一定面积的应用。
秸秆覆盖还田具有蓄水保墒、平抑地温、保持水土、控制面源污染、抑制杂草等效应,同时还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水平、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等培肥作用[42-46]。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一种土壤少免耕、秸秆处置利用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技术等被广泛地应用[47]。
在稻麦轮作地区,秸秆原位覆盖还田主要包括麦田覆盖稻秸与稻田覆盖麦秸技术。钟杭等[37]试验了2 种不同稻秸覆盖播种小麦的方法,一是人工收割后,用除草剂除草,隔1 ~2 d 施肥,然后将麦种散播在田畦表面,再用稻秸均匀覆盖,开沟压土;二是机械收割前3 ~5 d,先施肥,然后再套播麦种,收割后将秸秆直接覆盖于田面,并耙匀、开沟压土。徐亚娣等[48]在水稻产量9 000 kg/hm2条件下,比较了覆盖不同稻秸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认为还田量不宜超过50%,秸秆全量还田会影响小麦的出苗率。王丽明[49]认为稻秸覆盖量以3 000 kg/hm2为宜,并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彭庆生等[50]试验了几种不同秸秆覆盖还田模式,在麦田,小麦播种盖籽后化除,采用整株稻秸全量覆盖后灌水,或浅旋耕后播种不盖籽,直接覆盖稻草后浇水等,均可保证小麦正常出苗;在稻田,水稻直播后采用麦秸全量覆盖还田,要做好水肥与病虫草管理。李大明等[51]试验了麦秸覆盖水稻旱作方法,认为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也是一种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工覆草越来越难,机械方式实现秸秆覆盖还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李朝苏等[52]研制的2BMFDC-6 型半旋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省工高效。作业时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开沟,种子撒落于播种沟内,泥土、根茬和碎草混合盖种,较好地解决了播种质量和稻草还田问题,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稻草是否还田,该机械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播种效果。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9 年研制的1GBF-12A 型秸秆条切条耕条播深施肥复合作业机,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此外,还有在普通少(免)条播机上,隔行撤除旋耕刀,达到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条旋条播的目的。缪冬平等[53]在覆盖量6 705 kg/hm2条件下,使用改进的条耕条播机作业,播量为165 kg/hm2,播后开墒沟,与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及不还田比较,采取条耕条播的地块产量相对稍高,同时,条耕条播模式在用工、能源消耗以及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具明显的优势。但也有报道认为,覆盖还田特别是全量覆盖还田效果较旋耕还田效果差[54-55]。李朝苏等[52]等还比较了两种稻秸粉碎方式(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4种秸秆还田量(0 t/hm2、4 t/hm2、8 t/hm2、12 t/hm2)对秸秆覆盖还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半喂入式收割机粉碎稻秸,下茬小麦的播种深度、种子有效覆盖比例以及出苗均匀度均高于全喂入式处理,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也优于后者,产量较后者增加11%。
为解决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耕作与施肥难处,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制了一种全秸秆覆盖免耕追肥机,作业时一次完成切断秸秆、开沟、深施化肥、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不拖堵,入土效果好,施肥深度大,翻动土层大,伤根少,具有极好的抗旱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解决了普通追肥机在有秸秆覆盖免耕情况下不能追肥的难题[56]。同时,还研制了全秸秆覆盖免耕深松机,一次作业可完成切断秸秆、深松、碎土等工序[5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江苏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等单位,研发了稻田套种小麦与秸秆覆盖所需的播种、开沟等装置,已试制了样机。
目前,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在江苏省苏南地区应用面积较大,随着稻秸切碎抛撒匀铺技术的普及与秸秆覆盖配套机械的研发,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将会在更多农区得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经过近30 年的努力,在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无论是配套于联合收割机的秸秆粉碎抛撒装置或开沟装置及秸秆粉碎、灭茬、耕整、施肥、播种一体机的研发与制造,还是配套于秸秆机械还田的农艺技术,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秸秆“如何还下去”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秸秆粉碎抛撒效果未达理想程度,抛撒的秸秆仍呈条状分布,尤其是稻秸,因其含水量高、柔软、相互缠绕,抛撒后成条成团现象仍十分普遍,影响了后续埋草作业;(2)随着水稻产量提高、秸秆产生量增加,缺少配套的深旋机械,现有机械难以满足稻秸产生量高于9 750 kg/hm2时全量全耕层均匀还田的需要;(3)各地土壤类型、质地及气象条件、农作制度等存在差异,还缺少秸秆还田技术适宜性的研究,在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中难以避免一些负效应的产生;(4)水稻收获季节越来越迟,稻套麦秸秆覆盖全量还田技术需求会越来越大,与此相应的播种机、开沟机以及水稻收割、小麦播种一体机等装备及配套农艺技术亟待研发;(5)现有的秸秆还田机械质量、运行稳定性、作业效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就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而言,需要在秸秆粉碎匀抛、全耕层埋茬、覆盖还田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与加快研发步伐,同时,加大现有技术推广应用与普及的力度,通过农机、农艺相合与相互促进,真正地将“秸秆直接还田”这篇文章做好、做大、做优,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提供持续技术支撑。
[1] 顾克军,张斯梅,许 博,等.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估算[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1):32-36.
[2] DÖRING T F,BRANDT M,HE J,et al.Effects of straw mulch on soil nitrate dynamics,weeds,yield and soil erosion in organically grown potatoe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4 (2-3):238-249.
[3] RAHMAN M A,CHIKUSHI J,SAIFIZZAMAN M,et al.Rice straw mulching and nitrogen response of no-till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Bangladesh[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1 (1):71-81.
[4] ROCA-PÉREZ L,MARTÍNEZ C,MARCILLA P,et al.Composting rice straw with sewage sludge and compost effects on the soilplant system[J].Chemosphere,2009,75 (6):781-787.
[5] ZAYED G,ABDEL-MOTAAL H.Bio-active composts from rice straw enriched with rock phosphate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phosphorous nutri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of cowpea[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96 (8):929-935.
[6] 刘巽浩,王爱玲,高旺盛.实行作物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8(5):1-5.
[7] MATSUMURA Y,MINNOWA T,YAMAMOTO H.Amount,availability,and potential use of rice straw (agricultural residue)biomass as an energy resource in Japan[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5,29 (5):347-354.
[8] 杜长征.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9(7):234-236.
[9] 陈小兵,陈巧敏.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2000(4):14-15.
[10] 朱继平,彭卓敏,袁 栋,等.秸秆粉碎旋耕联合作业技术及机具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6):89-91.
[11] 戴 飞,韩正晟,张克平,等.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机化,2011(6):42-45,37.
[12] 顾志权,李庆康.苏南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的效果与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0(6):46-48.
[13] 宗和文.江苏秸秆还田机械现状[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7(4):9-12.
[14] 夏建林.SGTN-180ZF 型新型稻麦秸秆还田机研发[J].江苏农机化,2009(2):38-39.
[15] 杨爱军,徐 芳.1JHG-180 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试验分析[J].农业装备技术,2009,35(3):34-35.
[16] 李永磊,宋建农,王继承,等.SGTN-180 型旋耕埋草施肥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2):
143-147.
[17] 戴 飞,张锋伟,赵春花,等.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4):47-51.
[18] 蓝文锋.割前脱粒中收割禾秆的研究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2):60-64.
[19] 崔 伟.与小麦联收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问世[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9(6):28.
[20] 邓建平,张洪熙,谭长乐.江苏省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实施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7(4):42-44.
[21] 赵伯康,周铭成.浅谈麦草全量旋耕还田轻简机插稻作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65,126.
[22] 陈才兴.麦秸秆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
2012,38(1):39-40.
[23] 张洪熙,谭长乐,赵步洪,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6(5):1-4.
[24] 谭长乐,赵步洪,周长海,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直播稻生产技术规范[J].中国稻米,2007(4):50-51.
[25] 谭长乐,周长海,戴正元,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范[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3-15,105.
[26] 谭长乐,张洪熙,赵步洪,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规范[J].江苏农业科学,2006(5):12-13.
[27] 李稳林,李亚伟,张 圆,等.麦秸全量机械还田三种轻简稻作方式比较[J].中国稻米,2008(5):59-60.
[28] 杜永林,黄银忠.超高茬麦田套播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及其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4(1):7-9,25.
[29] 顾克礼,唐正元,王玉龙,等.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8(1):63-64.
[30] 苏祖芳,顾克礼.麦田套播稻高产高效生态新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4(4):42-43.
[31] 焦维成,杨 军,周振元,等.麦套稻全量秸秆还田新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216-217,230.
[32] 顾克礼,刘世平,郭勋斌,等.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410-414.
[33] LIU S P,NIE T,DAI Q G,et al.Effect of interplanting with zero tillage and straw manure on rice growth and rice quality[J].Rice Science,2007,14(3):204-210.
[34] 王守红,张家宏,顾克礼.麦套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403-404.
[35] 王守红,张家宏,顾克礼,等.超高茬麦套稻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J].杂草科学,2004(4):18-20,28.
[36] 张家宏,王守红,顾克礼,等.超高茬麦套稻田杂草发生特点、成因及化除策略[J].植物保护,2004,30(2):57-59.
[37] 钟 杭,张勇勇,林潮澜,等.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和效果[J].土壤肥料,2003(3):34-37.
[38] 汪金平,何园球,柯建国,等.厢沟免耕秸秆还田对作物及土壤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2):123-127.
[39] 陈玉仑,丁为民,汪小旵,等.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8):62-66.
[40] 杨宏图,丁为民,陈玉仑,等.稻麦联合收割开沟填草一体机的改进与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38(9):161-166.
[41] 查良玉,仇忠启,王小华,等.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可行性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1):135-141.
[42] 李新举,张志国.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1):43-45.
[43] 吴涌泉,屈 明,孙 芬,等.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263-268.
[44] 王 静,郭熙盛,王允青.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农田氮素流失的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11,42(2):331-335.
[45] 杜守宇,田恩平,温 敏,等.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2):88-94.
[46] 武 际,郭熙盛,鲁剑巍,等.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3):587-594.
[47] 曾木祥,张玉洁,单秀枝,等.我国主要农区的秸秆还田模式[J].土壤肥料,2001(4):32-36.
[48] 徐亚娣,张安平,许乐平.小麦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8(4):60.
[49] 王丽明.不同播种量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804-3808.
[50] 彭庆生,彭瑞娟,周 海,等.稻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89-90,117.
[51] 李大明,成艳红,刘满强,等.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10):2053-2059.
[52] 李朝苏,汤永禄,解立胜,等.2BMFDC-6 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设计与性能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789-793.
[53] 缪冬平,翟步顺,缪昌根,等.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探索实践[J].江苏农机化,2013(3):49-50.
[54] 黄小东,何松银,朱 杰,等.麦田稻茬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8(2):48.
[55] 陈俊才,陈船福,孙敬东,等.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7 (3):75,77.
[56] 刘成河,张 羽,李巨权.全秸秆覆盖免耕追肥机[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4):44-45.
[57] 刘 强,李佰学,白英军.全秸秆覆盖免耕深松机[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