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锋, 陆昌华, 陈学法, 谭业平
(1.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14)
疫病控制是猪场的生命线。为此,猪场除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和猪舍卫生、确定合理科学的养殖密度、提高营养水平外,最主要的措施还是增加疫病防控投入,通过药物保健、免疫预防、消毒杀菌等预防疾病措施,降低生猪发病的风险[1]。而对于疫病的防控投入和这些防控投入的效果(收益),需要从兽医角度与经济角度2 个方面考虑: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动物疫病控制措施的投入与产出等系列问题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动物卫生经济学(Animal health economics)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某大型规模化猪场为案例,对该场近年来猪群疫病防控投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经济学评估。
经济学上的成本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动物疫病防控的成本就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而投入的各种防控资源的价值。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的成本主要有实施免疫接种、消毒、药物保健等措施所花费的疫苗成本、消毒剂成本和保健药物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医疗器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收益就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所得。收益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货币衡量的、货币无法衡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等。动物疫病防控的收益是指因防控资源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随着疫苗、消毒剂、保健和预防药物等防控资源的投入,猪群的发病率和死淘率一般会下降,疫病损失减少。因此动物疫病防控的收益是因防控资源的投入所避免的那部分疫病损失,这是直接的也是主要的收益。动物疫病防控的收益还包括减少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等,这是外部收益,也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
为了准确计算动物疫病防控的收益,就要知道疫病防控投入所避免或减少的损失,因此需要知道动物疫病损失的构成。Mclinerney[2]系统地对动物疾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动物疾病所造成的总损失包括2 部分,即损失(Loss)和支出(Expenditure)。损失指收益的减少,一般情况下表现为产出性能的下降,主要包括:①死亡动物,很多疾病会造成动物死亡,这是疫病所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动物死亡损失也包含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费用;②饲料转换率降低,一些死亡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这部分损失可占整个损失的大部分;③生产性能下降,如产奶减少,产活仔数减少等。支出则是指为了减少疾病的影响,降低由于产出减少造成的潜在损失而使用资源的价值总和。这些支出包括:①药物费用,药物包括常规消毒药、预防性药物、疫苗、治疗药、饲料添加剂里的预防或治疗药等;②兽医服务费用,包括聘请专职兽医人员,医疗器械,向其他兽医人员咨询等支出。Dijkhuizen 等[3]认为动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 方面因素:疾病类型、动物种类和相应的经济级别。
以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为例,对该猪场近年来的疫病防控进行成本-收益实证分析。
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猪场历年疫病防控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运用差异分析法比较猪场在不同年份的疫病防控投入数额,计算不同年份间的边际投入(成本)。然后比较在这些不同年份中疫病损失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合理估算疫病防控投入在不同年份间的边际收益,从而对该年份疫病防控的效益做出经济学判断。
通过猪场调查,获得猪场的有关数据,并到生产区了解猪场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与猪场有关人员座谈,了解近年来猪场疫病情况与防控措施。对所遇到的问题,向专家咨询其科学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案例的猪场,在疫病防控上,多年来实施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实行猪只全进、全出等饲养管理制度。并且重视免疫接种、药物保健、消毒等措施,防控投入也逐年增加(表1)。
表1 江苏省某大型猪场近年来疫病防控费用投入Table 1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sts of a large-scale pig farm in Jiangsu province over years
由表1 可算出,2010 ~2012 年疫病防控总投入分别 为1 652 677 元、2 796 183 元、3 275 474 元。2011 年的防控投入比2010 年多1 143 506 元,即2011 年的边际投入(成本)MC2011= 1 143 506 元。2012 年的防控投入比2011 年多479 291元,即2012年的边际投入(成本)MC2012=479 291元。
在不同年份,猪场疫病损失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除了防控投入的增加,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和猪舍卫生、确定合理科学的养殖密度、提高营养水平等措施都可影响疫病损失的大小。要在疫病损失变化的基础上乘以防控投入对减少疫病损失的贡献系数才是疫病防控的(边际)收益。不同年份间的疫病损失变化包括死亡损失的变化、饲料转化率下降损失、生产性能下降损失、药物及人工费用变化等。
2.3.1 死亡损失的变化 死淘率引起损失的变化,可用下式表示:△Ld=(d1-d0)·Q·C,式中△Ld为损失的变化,d1为试验期的死淘率,d0为基期的死淘率,Q为相应猪群总数,C为猪只死亡成本。该猪场历年死淘率的变化见表2。
表2 江苏省某大型猪场近年来的死淘率Table 2 The death rate of pigs in a pig farm of Jiangsu province over years
死亡损失变化为△Ld= △Lz+ △Lb+ △Ly,其中△Lz为仔猪死亡损失变化,△Lb为保育猪死亡损失变化,△Ly为育肥猪死亡损失变化。按照2010 年的死淘率,2011 年仔猪死淘数应为仔猪2 809头,保育猪2 352头,育肥猪1 203头,而2011 年的实际死淘头数为仔猪4 896 头,保育猪1 912 头,育肥猪1 063头。根据猪在不同阶段的死亡成本,计算得出2011年死亡损失的变化△Lz为376 957元,即仔猪死亡损失增加376 957元;△Lb为-155 145 元即保育猪死亡损失减少155 145元;△Ly为-124 922元,即育肥猪死亡损失减少124 922元。合计得出△Ld为96 890元,即以2010 年的死淘率作为对照,2011 年猪群死亡损失增加共计96 890元。
同理,把2011 年作为对照期,2012 年死亡损失的变化为-647 535 元,即参照2011 年的死淘率,2012 年猪群死亡损失减少647 535元。
2.3.2 饲料转化率降低的损失 生猪某一生长阶段的饲料转化率是该阶段实际消耗的饲料量与猪群在该阶段的增重之比。疾病所造成的饲料转化率降低的损失可由如下公式计算:仔猪饲料转换率变化所造成的损失=仔猪增质量×(R1-R0)×仔猪和基本猪群饲料均价,保育猪饲料转换率降低所造成的损失=保育期增质量×(R1-R0)×保育期饲料平均价格,育肥猪饲料转换率降低所造成的损失=育肥期增质量×(R1-R0)×育肥期饲料平均价格,式中R0为基期料质量比,R1为试验期料质量比。该场猪群历年饲料转化率见表3。
表3 江苏省某大型猪场近年来的饲料转化率Table 3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in a pig farm of Jiangsu province over years
仔猪饲料转化率是生产母猪和出生仔猪所消耗的饲料质量与仔猪体质量之比。由于2011 年、2012年该猪场连续上群(扩大生产母猪规模),部分母猪当年没有生产,因此统计的料肉比不符合实际情况。经与该猪场饲料营养部相关人员座谈得知这2 年仔猪实际饲料转化率变化微小,可忽略。
按照2010 年的饲料转化率计算,2011 年保育猪节约饲料56.9 t,节约饲料成本251 604元;育肥猪节约饲料81.2 t,节约饲料成本247 686元。按照2011 年的饲料转化率计算,2012 年保育猪节约饲料118.7 t,节约饲料成本524 866元;育肥猪节约饲料369.7 t,节约饲料成本1 127 661元。与2010 年相比,2011 年全场猪群共节约饲料成本499 290元。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节约饲料成本1 652 527元。
2.3.3 母猪生产水平下降的损失 生产水平下降主要体现在母猪胎均产活仔数减少,是疫病所带来的又一经济损失。该猪场2010 ~2012 年母猪胎均产活仔数分别为9.26 头、9.67 头、9.73 头。2010年母猪全年产仔2 843胎次,共产仔27 358头;2011年产仔3 489 胎次,共产仔33 739 头;2012 年产仔4 473胎次,共产仔43 510头。按照2010 年母猪胎均产活仔数,2011 年应产仔33 564头,实际产仔33 739头,多产175 头,按仔猪出生成本145 元计算,2011年因母猪生产水平提高共创造额外价值25 375元;同理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母猪生产水平提高共创造额外价值37 107元。
2.3.4 药物费用 疫病发生后,为了降低损失,猪场通常投入各种药物来治疗患病猪只,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力。药物和兽医服务费用是疫病所引起的主要支出。该场近3 年来的药物费用(含兽医费用)见表4。按照2010 年头均治疗费用(用1 kg 治疗成本衡量),2011 年治疗费用应为994 198元,实际治疗费用为1 345 808 元,治疗费用增加351 610元。同理,按照2011 年头均治疗费用,2012年的治疗费用应为1 410 724元,实为959 781元,治疗费用减少450 934元。
表4 江苏省某大型猪场近年来治疗药物费用Table 4 Veterinary drug costs of a pig farm in Jiangsu province over years
2.3.5 疫病防控的收益评估 对以上数据汇总后可以看出,与2010 年相比,2011 年共减少疫病损失76 165元;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共减少疫病损失2 788 103元。但生产成绩的提高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生产成绩的提高带来的收益全部归结为疫病防控投入的增加,要对疫病防控的收益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应在总收益的基础上乘以贡献率[4]。根据养猪场在疫病防控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与猪场相关人员深入交换意见,得出防控资源投入增加对减少损失的贡献率约为30%。按此贡献率,2011 年疫病防控投入增加带来的收益即边际收益MR2011为22 850元(与2010 年相比);2012 年防控投入增加带来的收益即边际收益MR2012为836 431元(与2011 年相比)。
在集约化大型养殖企业中,评价畜禽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时,应考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开支。因此疾病防治的结果,不能仅考虑疾病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应采用避免疾病损失减去防治疾病的费用来测算[5]。
2.3.6 净收益 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2011年增加的疫病防控投入(与2010 年相比)所带来的收益为22 850元,增加的疫病防控投入为1 143 506元,净收益为-1 120 656元。2012 年增加的疫病防控投入(与2011 年相比)所带来的收益为836 431元,增加的防疫投入为 479 291 元,净收益为357 140元。
2.3.7 边际报酬率 在经济学上,边际报酬是指既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边际报酬率=边际报酬/边际投入。养猪场疫病防控的边际报酬就是增加的防控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变化[6]。该猪场2011 年的边际防控投入为1 143 506元,边际收益为22 850元,边际报酬率为0.02,远小于1,表明边际收益远小于边际成本。同理,2012 年比2011 年增加的防控投入的边际报酬率为1.75,大于1,表明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之所以出现2011 年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情况是因为2011年该猪场出现了大范围的疫情—仔猪腹泻。疫情一方面造成很大的死亡损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防控支出,因此才出现收益小于投入的情况。而仔猪腹泻的发生是因管理不严,由外界传入的,并非场内自发的。为了科学地评估2011 年疫病防控投入的效果,应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和支出除掉。仔猪腹泻疫情在2010 年12 月发生,2011 年6 月被扑灭,仔猪死淘率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此期间,为了控制疫情共投入各种疫苗、预防药物等约693 000元。将这部分疫情引起的额外支出剔除后,2011 年按正常的免疫、防疫程序投入的防控资源仅为2 103 183元;将疫情引起的仔猪死亡损失和其他损失剔除后,2011 年疫病防控的边际收益为596 761 元,边际投入为 450 506 元,净收益为146 255元,边际报酬率为1.32。由于2011 年和2012 年疫病防控的边际收益均大于边际投入(成本),因此疫病防控的投入并未达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水平,应进一步增加疫病防控投入,直至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最优投入水平。
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来说,为预防和控制生猪疫病的发生,除了增加疫病防控投入(如疫苗、预防药)外,还需要一些综合措施,例如加强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更加注重猪场的生物安全,适当降低饲养密度等等。这些措施都对降低猪只发病率有贡献,但如何定量评估这些措施对降低发病率的贡献率,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咨询专家组和实地调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陆昌华等[7]、浦华[8]在对中国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估时,分别采用0.4 与0.6 的贡献率。但无规定疫病区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具有规模效应。而养殖场是一个微观的概念,而且该猪场位于江苏省,不是处于无规定疫病区,容易受到外界的疫情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估。通过与生产人员反复交流和向相关专家们咨询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疫病防控投入增加对避免疫病经济损失的贡献率为0.3 较妥。
本研究对该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学评估是在养殖密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该猪场的养殖密度近年来逐年扩大。根据美国学者Ott 等[9]的研究,养殖密度越大,动物患病风险越高,养殖场疫病防控投入所实现的效果会因养殖密度的提高而被部分抵消。若考虑到该猪场养殖密度近3 年不断增加,则疫病防控投入所实现的收益将更高。此外,所投入的防控资源如疫苗、消毒药、预防药等防控资源的质量、效果和使用比例等也关系到疫病防控的效果,本研究假定近年来所使用的疫苗和药物质量和效果不变,也大体符合猪场的实际情况。该猪场所使用的药物中疫苗、预防药、消毒药、治疗药的比例约为13∶ 12∶ 2∶ 4。疫苗、预防药、消毒药的最佳投入比例和与治疗用药之间的替代关系是需要进行研究的另一个课题。
很多养猪场都注重疫病防控资源的投入以期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却很少注重对疫病防控资源投入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了实现防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养猪场应对疫病防控作财务评价,对疾病防治作成本-收益分析。制定疾病防治措施之前需要对由疾病引起的费用和实施防治措施的费用作出全面估计。
但是养猪场只通过大量防控资源的投入来预防和控制疾病还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方法是在充分做好猪场的日常管理、搞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再通过增加疫病防控资源的投入来降低发病率。而且连续不断的防控资源投入所实现的边际效果即边际报酬递减[10],因此猪场应根据此规律确定合理的防控资源投入水平,直至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投入水平,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1] 周兆刚,王占志.浅谈规模猪场疫病防治工作[J].中国畜禽种业,2012,8(4):89.
[2] MCINERNEY J P.A framework for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disease in farm livestock[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1992(13):137-154.
[3] DIJKHUIZEN A,MORRIS R S.Animal health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New Zealand:Postgraduate Foundation in Veterinary Science,1997:187-199.
[4] 李 亮,浦 华.经济评估在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的应用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1,3(383):19-24.
[5] 陆昌华,黄胜海,吴孜忞,等.动物卫生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及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初探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4):784-789.
[6] 韦欣捷,林万龙.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理论框架和适用性[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4):70-72.
[7] 陆昌华,王长江,吴孜忞,等.动物卫生经济学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8] 浦 华.动物疫病防控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9] OTT S L,WELLS S J,WAGNER B A.Herd-level economic losses associated with Johne’s disease on US dairy operations[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1999,40:179-192.
[10] CHILONDA P,VAN HUYLENBROECK 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making of small-scale farmers in animal health management[J].Rev Sci Tech Off Int Epiz,2001,20(3):68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