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
(张家港市三兴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2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如一股新生力量,给我们的数学课堂灌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展开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少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有序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各说各的,看似热闹,其实彼此不能倾听对方发言,不能及时反思,或者学生汇报往往草草了事,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数学教材中,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细细研究,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内容并不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教学中应尽量选取以下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如“小数乘除法”的练习中有这样一组题目:先计算,再看看哪几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题的商小于被除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7.8÷3.9 7.82÷9.2 0.54÷1.2
7.8÷0.39 7.82÷0.92 0.54÷0.75
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发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学生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如学习“相交与平行”时,对其中“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这个知识点,笔者就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内探讨画法,并进行操作验证,这样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到位。
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题有多种解法或思路情况,这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比较独到的思路要予以充分肯定。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讲应用题:“一服装厂计划本月生产衬衫4000件。上半月完成5/8,如果下半月完成的与上半月一样多,这个月将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学生思考、讨论,找出了6种不同的解法:
1.4000×5/8+4000×5/8-4000
2.4000×(5/8+5/8)-4000
3.4000×(5/8×2)-4000
4.4000×5/8×2-4000
5.4000×( 5/8+5/8-1)
6.4000×(5/8×2-1)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难点,导致学生思维受阻。在有的学生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而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时,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答案,而应该巧妙地抓住当时的愤悱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组织学生有序地讨论、探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初教师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下面我们来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0.85÷0.5;2.20÷6;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很快便发现2、3题永远除不尽,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借机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并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互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与独立思考不存在矛盾关系。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与学生的思维差异和性格差异有关。学生思考问题有快有慢,性格有急躁有温婉。于是,有的学生一旦想到了结果,会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首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学习积极性值得肯定,但同时,这部分学生也打击了那些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变成了优生成主角,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成了配角,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充分彰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一般是在四到六人的小组内进行,是一种集体行为。作为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他们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正如一个故事中所讲:“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见,合作与分工是分不开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1.分工。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统计班里的学生生日是在什么季节时,这就需要首先进行调查,安排学生去数,同时还要有学生进行记录,这样的安排就是分工。只有在这样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才是有效的。当然,由于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分工的方式也就不同,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从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始。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不同颜色的球,让一个学生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另一个同学拿好袋子,负责摇匀;还有其他同学负责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环境。
平时课堂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还在举手,甚至喊“老师,我来、我来”(低年级较多),或者有学生就是觉得自己会,干脆不听讲(高年级较多)。由于学生不能够耐心倾听、缺乏交流,就导致了学习效果差。
合作学习强调交流的重要性,交流让学生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变得更为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换个说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且要尽量说得有条理、有重点。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是交流的前提,是思考的基础。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强调听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边听边思,及时交流,这样才会有效果。
3.学会质疑。正确看待同学的发言,好的予以肯定,不好的也要敢于质疑。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
4.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一般都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以四到六人为宜。但小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而要有一定的纪律要求,有序的组织才能提高实效。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它的有效性。通过合作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将成为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要重视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演绎课堂的精彩。
[1] 曾双凤.有效教学,演绎精彩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2] 尤登芳.“有效”引导 注重“实效”[J].教育观察,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