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丹
(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可见,语文课堂是知情统一的课程,它要同时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其独特的优势,经编者精心选入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能够依托文本,将情感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以情感激发活力,努力构建充满灵动的初中语文课堂。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学强调要充分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不可忽视情感因素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为适应课改新理念,广大初中教师更要重视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这一点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的内容涵盖面广,里面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如体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优秀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知识丰富,意境深远,有表达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有抒发对大好河山的赞美,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对执著信念的追求等。叙述语言或平缓稳重,或犀利尖锐,或酣畅淋漓,或委婉连绵;表达心情或喜,或怒,或悲,或愁。这一切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明是非、辨善恶、懂情理,道德情操得到熏陶和陶冶,人格素养得到提升。
语文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应该是真情流淌的课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做到关注细节,才能把握住情感的脉搏,让情感教育的过程得到优化,发挥最大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真情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情感基点,合理处理教材,以达到以情施教的目的,让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情知交融的魅力。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处理、加工,将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提炼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这样,学生不仅能收获语文知识,还通过情感教育进一步走进文本,深化感悟,实现了以情促知,知情共生。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正当情感丰富的年龄。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课始导入时,教师以声情并茂的导入语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走进课堂,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曾经听一位教师教授《乡愁》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乐声起)古语云‘狐死必首丘’,狐狸死时它总是将头朝向自己出生的山丘。那应该是对故土的思念,是叶落归根的情感。兽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又怎会没有思乡之愁?有这样一位诗人余光中,他的乡愁如泣如诉,荡气回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世界。”学生的情绪被悄然激起,满怀深情地走进课文。
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和学变得更加和谐民主,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基础,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情感的传递和激发。其次,教师要积极投入,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过少,就很难打动学生,更不要说与学生形成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了。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相信学生。新课改倡导自主性学习,教师就应该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养成自主感悟作者情感的习惯,从而完成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习语文,只有在反复推敲、斟字酌句的过程中,才能捕捉到文章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才能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咬文嚼字”,仔细品味文章中的一些看似言简意明的词句,通过比较、讨论、交流,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意,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将情感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音乐是一门诉诸人听觉,启发人想象的艺术。它是作曲家内心的真切表白,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常说音乐就代表着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音乐引入课堂,与语言文字巧妙地整合起来,可以起到铺垫情感、渲染情感的作用。如在学习《冰心诗三首》时,教师配上《秋日的私语》《晨光》等背景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诗的意境,感受冰心那亲切自然的语调,意境深远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对人生、对成功的思考,效果十分理想。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的训练。朗读是体会语言美和形式美的一种形式,也是表现自我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引发自身情感与文本情感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受到熏陶教育。课堂上的朗读应该体现层次性,从教师的范读引领,到学生的自读感悟,再到最后的诵读展示,逐步达到读出声、读出情、读出意的境界。
图片因它生动的色彩和形象的画面而具有展现丰富情感的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入图片,能帮助学生再现文章的情境,在头脑中形成语言文字与图片画面的互动,领悟文章表达的真情。如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春之美,培养审美情趣,笔者让学生欣赏了《春意系列图》,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春天。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诗情画意就能够领悟得更加深刻,表情达意水到渠成。
这里的表演既包括对课文中一个细节的动作、神态表演,也包括适合整篇课文的分角色表演。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情趣,锻炼语言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如学完课文《赵普》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更加激起学生对宋代名臣的敬佩之情。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也是构建语文灵动课堂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能深入钻研文本,挖掘情感因素,并能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道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徐东芳.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1(9).
[2] 叶晓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