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制造”文化内涵的提升

2014-04-17 01:05:33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文化

王 微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0 引言

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谈论中国,谈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谈论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始终无法回避“中国制造”。立志“塑造未来经济”的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制造的命运”成为热点话题,瓶颈、升级、乐观等成为讨论的关键词。作为2012伦敦奥运会的主力供应商,中国制造在2012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光彩,伦敦奥运几乎就是一场名为“made in china”的盛会。“中国制造”的标签遍及伦敦奥运专卖店里的角角落落。有人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不过是“世界是平的”又一个注脚。

1“制器尚象”和“中国制造”

1.1 “制器尚象”的概念

“制器尚象”的思想来自《周易》。《周易·系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制器尚象”的意思是说创制人造器物要崇尚“象”,以“象”为根据,符合“象”的机理。“制器尚象”,也就是观象制器,这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对科技发明所用的辞语。我国古代在传统技术活动中讲究“制器尚象”。它大体包含2方面含义:其最初含义是技术发明中的“制器尚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古代技术发明的数量和水平。其引申的含义是技术产品设计中的“制器尚象”,即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要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制器尚象”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现代科技有深刻的启示。

1.2 “中国制造”

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技术体系从结构、内容、标准、产品样式各方面都逐渐现代化。不过,伴随着技术文化风格与国外先进模式的逐渐趋同,具备自己特色特别是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中国制造”应该与特定的技术文化风格相联系,这样在世界市场上才有竞争力。与我国古代“制器尚象”的思想相联系,我国技术产品应该“尚”民族文化之“象”,着力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也许正是“制器尚象”的更高层次。

2 我国古代技术产品的特色

2.1 和谐自然

在我国古代技术史上,各种机械和工具的尺寸都充分考虑到操作者的体力和使用的便利,甚至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古代的木犁、纺车形状之所以历经上千年而无多大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些器物在发明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操作者的生理特点,人机配合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所以只要保持在人力直接操作的水平上,以后无须作根本性的变革。又如《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被中香炉”中有保持炉体水平的常平架,避免在炉架倾斜时炉体中燃着的香料翻出。这对于防止使用时的意外事故是非常关键的。我国古代一些大型工程虽然征用许多人力,但施工时总是各种劳动交叉配合进行,很少见到几十人、上百人同时重复同一项简单劳动的情形,这同古埃及和古代欧洲上百人抬巨石、划桨的劳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许多时候是奴隶和囚徒的劳动,以强迫的方式进行。凡此种种,正是我国古代技术产品遵循和谐自然的法则的生动体现。

2.2 文化特征鲜明

我国古代技术产品中古怪的东西很少,因为这类产品会被当作“奇技淫巧”而不断地消除掉。另一方面,奢华浪费的东西也很少,因为这不符合自然经济条件下崇尚简朴的文化传统。我国古代典籍《淮南子》中有过关于传统美学标准的讨论,其中渗透着汉代文化深沉雄大的气魄和意识,强调“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这种气魄从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及四川南阳、山东嘉祥等地的画像石(砖)的艺术处理上可得到印证。霍去病墓前石刻,以整块石头雕成,线条简练,浑然天成,为后世雕刻典范。从外观形态上就给人以一种大气度,感受到文化积淀的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的许多日用工艺品在制作上也具有端庄大气的特点。除了少数祭祀用器具外,一般物品的装饰图案多采用自然图景或其象征图案,如山水花鸟人物以至由水云风月演变而来的纹饰,体现亲近自然的特点。而且日用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构成不同系列,在用途上各有千秋。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共65枚(件),总重量达2500kg,分上中下3层,音域宽广,悠扬嘹亮,能够演奏气势宏伟的乐曲。这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工艺品系列,只有在一种心态足够宏大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出现。

2.3 平稳适中

我国古代许多技术成果能够流传下来并保存至今,在技术设计上有着平稳适中的长久考虑。如著名的赵州桥之所以能够经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完好如初,其主要原因是在大桥双肩上留下4个分水小拱,使突然暴发的洪水可迅速流过,减少主体桥梁被冲毁的可能性,而且减轻桥的总重量,减少大桥两肩受压而使桥陷入河岸的趋势。我国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这里发生过地震10余次,其中3次强度为7~9度,震级在6级以上,许多房屋倒塌了,此塔却岿然不动。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塔身被炮弹击中,也未造成严重破坏。其原因在于此塔采用联结内外槽柱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结构方式,增强了抗弯剪的能力,提高了它的抗震性能。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强调精耕细作,收获的粮食要籽粒饱满,营养丰富,吃起来口感舒适。畜产品要求质地优良,便于加工制作,能够成为美味佳肴的上等原料。酿酒、酿醋,都讲究陈年酿造。有些工艺品可能要多年加工制作才能完成。像博山香炉、金缕玉衣等稀世珍宝,都是经长年累月精雕细刻的产物。很多历史上的名牌产品,都是靠平和心态不断积累而创出声誉的。

3 “中国制造”内涵的提升

当前,中国制造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和欧债危机的持续阴霾不散为背景,新一轮制造业的“争夺战”正在全球打响。“每个国家都要找准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才能从全球化的发展中获得好处。”2012年达沃斯论坛上,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多年形成的庞大工业体系和配套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打下牢固基础,这是其他新兴经济体短时间无法撼动的。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才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相比,“中国制造”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吸收了1亿左右的就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中国制造”的前景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未来。只有将“中国制造”留在中国,才能为进一步的改革和经济升级赢得时间。

首先,要保有对核心技术的专利,使“中国制造”进入全球竞争的高端。这在客观上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须,也是规避“中国制造”所面临的贸易摩擦与争端的明智选择。与我国近50%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美、日的5%显得尤为“优异”。长远看来,如若长期不能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势必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仅靠低科技含量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与其他国家角逐,这一方面容易招致贸易摩擦,恐怕也难以支撑持续发展的愿景。我国企业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转变的实践者,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扶植和投入,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的同时竭力降低对资源的能耗,以期实现“中国制造”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过渡。

第二,打造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美誉度,使品牌成为改善“中国制造”形象的切入点。技术含量体现着“中国制造”的“内涵”,那么品牌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制造”的“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绝不能放松对品牌的建设。长久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由于品牌认同度低或质量次而“砸牌”甚至产生纠纷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通俗地讲,品牌意味着让消费者放心的质量,也是改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印象的最好切入口。技术创新是品牌生命力的强有力支撑。在技术创新中,利用与各国际知名品牌加工合作的契机,与国际品牌强强联合,实现交叉联营,使产品设计“国际化”。

在技术创新中,围绕国内市场需求,积极寻找品牌营销基点,创建以品牌价值为中心的营销体系,并以品牌销售创新工程为出发点,才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逐步打开品牌营销的新局面。中国正在更深更广地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方式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2个:在文化上,是孔子学院;在物质上,便是“中国制造”。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是全球其中一个广受认识的标签。在各种商品中,不论是在电子零件或是在衣物鞋履,都能看见这个标签。以第3次工业革命的席卷为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发面研究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注重科技创新,时时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必须顺应当前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浪潮,积极变革,以技术创新探寻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动力”,用技术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魅力。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社会有机整体的和谐一致,强调技术成果的自然、适中、灵活,这些技术风格应该在我国现代技术成果的形式和风格上有适当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制造”应力求体现“制器尚象”的原则,形成我国特有的技术文化风格,借以提升“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

[1]王前.中国技术思想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陈布瑾,胡锦.“制器尚象”对器物造型的影响[J].装饰,2003(8).

[4]马丽媛.“制器尚象”在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8(2).

[5]于晓东.“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J].商业时代,2010(15).

[6]赵农.制器尚象,备物致用——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思考[J].装饰,2010(1).

[7]汪维刚.“中国制造”的尴尬困局[J].中国企业家,2004(11).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谁远谁近?
美媒:“中国制造”在中国并不便宜
环球时报(2011-11-26)2011-11-26 08:09:00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