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为眼 导航阅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题目教学

2014-04-17 00:44
教育观察 2014年30期
关键词:索溪峪刘伯承救援队

沈 静

(宁波市黄鹂小学,浙江宁波,315040)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所在,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包含其中。而题目中的重要词语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们常常可以透过题目的关键字词看到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在题目中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循径探源、披文入情,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在玩味品析文字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滋养,教学也定能化平淡为神奇,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巧审题目,激趣授课,让导入“趣味盎然”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让学生研读题目,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直截了当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桂花雨》时的教学片段:

板书题目“桂花”。

师:同学们,你们记忆中的桂花是什么样的?

生1:桂花香味扑鼻。

生2:我看到的桂花光彩夺目。

师:想到桂花,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

生1: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生2: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生3: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师:多美的桂花啊!(板书题目“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师:读了题目,大家心中有什么疑惑吗?

生1:课文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生2:桂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下雨呢?

生3:“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

师: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这篇课文以题为眼,看似简单的设疑却使题目蒙上了神秘色彩,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接下来的教学便能自然地进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环节了。

二、妙问题目,以题生疑,让疑问“破土而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文的题目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从问题入手激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自然生疑,带着疑惑探究文本。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植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目标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可先板书题目,让学生齐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读了题目,你有哪些疑惑?”学生纷纷发言,“她是谁?”“他是谁?”“他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在学生质疑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这为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题目提出以下问题:(1)这堂课是谁在哪里、给谁上的?上课的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这是一节难忘的课?这几个问题聚焦了课文重点,即哪些人在上课?上课的内容为何引发作者这样的感触?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或读、或记、或画,或低头冥思,或与同伴交流,迅速地进入到了探究学习的状态中,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对题目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在提问时顺势解决,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予以解决。这样经过梳理归纳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了他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三、替换题目,感悟精髓,让学习“深邃致远”

精辟、简练的课文题目既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提示,是有效阅读课文的指向标。如将题目稍作变动,有时会和课文内容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现有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原题目的精彩之处,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还能训练学生拟题目的能力,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更加贴切、准确、精彩。笔者在教学《军神》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你给本文换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1:我取的题目是《真正的男子汉刘伯承》,因为课文就是写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体现了其钢铁般的意志。

生2:我的题目是《手术台上的刘伯承》,因为全文就是围绕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的故事展开的。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精神和艺术魅力;把握文章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生3:我可以将题目起得更形象——《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既表示这篇课文的主角是刘伯承,又体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一个题目,两层含义。

生4:我取的题目是《医生手术不用麻醉剂》,因为课文讲的是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

原题目《军神》是从人物精神的角度命名的,而学生所新拟的题目则体现了文章的其他角度。《真正的男子汉刘伯承》,学生是从主要人物的精神上重构题目,表明学生已关注到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这一重构的题目直抵文章中心。《手术台上的刘伯承》,学生关注的是故事,突出了故事情节。《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从故事人物特点去重构的,而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以上题目教师就应该知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都已了解,对人物的精神也领悟至深。而《医生手术不用麻醉剂》这一题目就有欠缺,学生只关注到课文的部分内容,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就反映出了两种情况:学生已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但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或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不足。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查缺补漏,对症下药。

又如课文《索溪峪的“野”》,“野”这个字学生难以理解,这对他们的心理构成了一定冲击。说到“野”,我们脑海里立马浮现“野蛮”“粗野”这样的词,张家界的索溪峪怎么会“野”呢?教师出示:索溪峪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空。于是,“景”“美”“神奇”等词语相继而出。当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等重点段落后,再回过头去重新品读这个字时,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野”并不是“粗野”,而是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所感受到的山“野”、水“野”,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接着紧扣题目再出一道填空题:索溪峪( )的“野”,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索溪峪的“野”。一幅人景合一、美丽和谐的画面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两次有层次、有区分的填空既体现了对文章理解的两个层次,又顺利地突破了对文章主题解读的难题。

四、拓写题目,辅助理解,让感悟“丰富多彩”

记叙文或说明文的题目文字精炼、简明扼要,具有可拓展性。因此,可让学生尝试在此类课文题目的前面、中间或是后面补充成分,扩展成句,揭示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拓展题目之前,应让学生层层递进阅读,先让学生初读题目,初读课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再扩展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这样的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在初步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补充题目:( )对( )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学生初步体验课文表达的情感之后,补充题目:(阿尔及利亚群众深情地)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学完课文,学生再次进行填空:(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正要返回祖国时,阿尔及利亚群众深情地)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此时,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启发学生将题目扩展成“谦虚的陶罐和自大的铁罐”,《爱迪生救妈妈》可扩展为“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光照亮屋子救妈妈”,《伯牙绝弦》可拓展为“伯牙破琴绝弦为钟子期”,等等。

五、吟诵题目,升华感情,让情感“厚积薄发”

教师板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师:谁来读读题目?要突出人物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我”)。

师:突出发生的事情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回来了”)。

师: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该怎么读?

生: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朗读时重点突出了“祖国,终于”)。

师:读书如品茶,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全班四十四个人能读出四十四种感受来,老师尊重你们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通过读题目,科学家钱学森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文本和学生情感因时空产生的距离因此而缩短。

读标题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让学生对标题先添加标点,然后读出这种标点所代表的语气语调。如武凤霞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安排了“借助标点,理解生命”的环节,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感悟化作标点,学生或加省略号,或加感叹号,或加问号,并通过朗读一一呈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感情基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诵读忌讳一带而过,应运用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读活题目,读出趣味、读出滋味、读出感悟,从而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语文,情韵悠长,广博而优雅,只要我们抓住题目的最佳切入点,潜心研读题目,或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或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以题目为眼为阅读导航,用心把题目读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读出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享受,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1] 周连花.蕴涵在题目中的语文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07(10).

[2] 刘剑华.教学,是一种唤醒[J].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4(2).

[3] 冷玉斌.题目,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J].小学语文教学,2003(12).

猜你喜欢
索溪峪刘伯承救援队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文本解读魏
索溪峪不“野”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
刘伯承倡导的训令式指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