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闻 敏,李 欢,丁 蕾
(扬州大学 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225117)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共涉及8个省35个城市、国家 13个部门,实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受益面也最大的申遗项目。2013年1月,国家文物总局正式向联合国递交申报文本;9月下旬,联合国专家对遗产点进行现场考察;2014年6月,申遗文本将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申遗点段,包括31个遗产区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全长690公里的江苏运河历史最悠久、功能最全面、效益最明显,成为运河申遗这一国家重大行为的领军,发挥了引擎和示范作用。江苏运河承担了水上运输、南水北调、灌溉排涝、旅游观光、节能发电、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为世界运河所仅见,其效益远在已成功申遗的加拿大里多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之上,因为上述运河只有旅游休闲功能。问题在于江苏运河承载内容的无比丰富性,使古老运河不堪重负,而且许多功能处在矛盾冲突之中。运河申遗为江苏运河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之窗”。研究后运河申遗时代多功能架构下的江苏运河发展之道,优化功能和调整结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加减乘除效应,有利于推进江苏运河持续、永续发展,并为运河沿线发展创设新的增长极。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筑邗城(今扬州城),开通邗沟,至今将近2500年的历史。2014年,扬州将举行建城2500年的纪念活动。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和隋唐运河全长3200多公里,系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江苏运河约占1/5,孕育了8个运河城市,其中6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点占全国大运河总量的1/3左右,申遗点段3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运河包含理念、制度和物相三个不同层次。[1](p64)江苏运河属于线性文化遗产,特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江苏运河集遗产廊道、交通廊道、清水廊道和生态廊道于一体,具有多功能、大纵深和不可复制的特点,在我国东南沿海生产力布局中占有战略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后运河申遗时代江苏运河的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一是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运河申遗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但地方政府往往重显性政绩和商业利益,形成投资冲动。运河申遗成功,必然带动运河旅游热,推高运河商业化,能否恪守运河申遗的原真性、完整性原则将面临严峻考验。二是运河保护与水上运输以及南水北调的矛盾。前几年,江苏提出打造“水上高速”,苏北运河实施“三改二”,即原来三级航道改造为二级航道,苏南运河实施“四改三”,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苏北运河通集装箱,淮安港成为江苏内河第一大港。运河本体、历史文化遗址和生态都比较脆弱,“水上高速”虽然短期内会形成局部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必然会对运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其东线工程在扬州境内三江营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往北送水,重点解决苏北、山东、天津以及河北东部的严重缺水问题,涉及人口1亿多人。东线工程输水干线长1156公里,苏北运河是输水干线,今年5月,江苏段向外省试输水,10月,将全面调试水质。“水上高速”必然加重水质的污染,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就会被严重侵蚀,而南水北调工程也会对运河本体和历史文化遗址产生破坏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第二季”背景下,基于尊重历史,对子孙后代和南水北调工程负责等多重考量,我们主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江苏运河沿线的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和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运河功能,打好“组合拳”,充分发挥加减乘除效应,努力使大运河成为造福当代、恩泽子孙的智慧之河、幸福之河。
加法:加强运河保护。江苏运河是沿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人文渊薮之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建设好运河,造福子孙万代。否则,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只有保护好运河历史遗存、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才能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前些年,为了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许多城市大拆大建,实行掠夺性开发,运河本体及城市受到了严重破坏。现在国家和地方申遗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申遗促进了运河保护,运河基本面趋好。受后运河申遗时代经济利益的驱动,轻保护、重开发现象可能出现反弹,造成新的破坏,因此必须切实保护运河的存量。首先,遵循道法自然,牢固确立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所谓保护,当属动态保护。要始终坚持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准则,以敬畏之心、科学态度,严格保护、审慎开发利用运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其次,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用教育、行政、舆论、法律、规范、技术、行为等综合手段,加强运河保护。今年5月,国家把大运河整体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虽然实现了由“点”到“线”保护的重大转变,但大运河线路长、产业跨度大,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个行政主体与运河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组织协调难度大。建议将由国家文物局设在扬州的沿运河城市参与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易名为中国大运河保护与建设办公室,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统筹运河保护与建设事宜。要加快立法步伐。世界上许多以运河著称的国家都制定了《运河法》,如1912年的《巴拿马运河法》。我国2007年12月颁发的《文物保护法》尚不足以覆盖大运河保护内容,要应尽快制定颁发《中国大运河保护条例》和《总体建设规划》。确立尊重运河、保护运河、顺应运河的理念,将运河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等四类,形成重点保护、有限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严格保护、修旧如故和复原创新三个层次,对运河沿线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做好运河升级版,使之成为增长极。
减法:减少运河交通流量。在“新经济地理重塑”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落差特征明显的现实状况,促使区域之间交通要素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常态。内河水运有着独特优势,其运输成本仅是铁路的三分之一,汽运的七分之一,且投资少、污染小。江苏沿运河八市因运河创造的JDP总量相当于京沪铁路 4—5 倍、高速公路的 7—8 倍。[2](p62)苏北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等级最高、最繁忙的河段,是国家“一纵两横两网”的内河主要通道之一,我国电煤、石材等重点物质运输大动脉。2013年上半年,苏北运河货物运量超1.25亿吨。江苏申遗点段70%在苏北。淮扬(淮安、扬州)运河是全国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段。长距离大规模的水上运输必然会污染清洁水源,历史文化遗产廊道、清水廊道和生态廊道都将受到破坏。古运河必须尽量保持原貌,禁止一般交通运行,防止成为污染极。因交通需要,可在城市外围新建运河,继续发挥航运、输水、灌溉等功能。对运河交通工具进行升级改造,限制交通流量和规模,尽量减少对运河的污染和破坏。
乘法:文化产业是居于经济产业结构顶端的年轻的经济形态,是集文化、科技、信息于一体的混合型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物化需求少,低能耗、少污染,可以和运河本体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运河保护和开发矛盾的最佳选择,努力拓展运河利益的增量,有利于传承运河文化基因,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开发整体水平,并为运河申遗和保护提供精神、物质、技术和产业支持。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通过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促进形成流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并勾连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带,成为国家重大文化产业的标志性成果。国外依托重要河流建设文化产业带不乏其例。例如以航运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莱茵河;复兴城市特色的法国巴黎赛纳河;多元化旅游文化开发的法国罗讷河;以水利开发为依托,以工商业为主,以旅游为辅的美国田纳河等。
一是实施沿运河文化发展战略。[3]目前,江苏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有 “四沿”工业布局,即沿沪宁线线 (高新技术产业)、沿江 (基础工业产业)、沿海(港口产业)、沿东陇海线(资源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呈倒“U”型,未能形成有效的闭合,缺口正是江苏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宿迁、徐州一线,而这一带正是江苏内陆城市,发展经济先天不足,迫切需要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实施沿运河文化发展战略,将借助运河形成苏南、苏中和苏北闭合发展、融合发展传导轴。沿运河文化发展战略,既是实现省“四沿”工业布局的战略支撑点,据此收到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效果,还可策应沿运河、沿规划建设的连淮扬镇高铁部署生产力,促进苏中苏北腹地的梯度开发,并策应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推动的以江苏淮安、安徽蚌埠-淮南和河南信阳为三核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科技型、外向型和生态型生态经济长廊,将苏北的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以及江苏沿海开发、东陇海线、淮安中心城市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提高发展战略的综合利用效率。要大力放开和开放运河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内生机制和能量,努力使运河文化产业带成为江苏味和江苏范。通过实施运河特色化和流域化,促进流域融合发展。以运河软资源(文化)开发为主,以硬资源(物质)开发为辅,放大运河能级。
二是制定实施流域规划,分设功能区。从线性规划到复合规划;从平面构成设计到立体分层设计;从边界设计到无界限设计。把历史遗存、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演绎运河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园或文化创意城。为了实现集约发展,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扬州运河发源地和南水北调源头结合部建设组合式“中国水谷”,形成以水为核心元素,水资源、文化、科技、人才、资本、产业等为一体,具有江苏运河特色和风格的协同创新体系,使扬州运河成为流动的活体博物馆。四是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联动。追求智力要素的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的迸发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智慧化。
除法:大力去除运河周边浓厚的商业气息。运河原本主要用于盐运和漕运,成为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后运河申遗时代,运河商业价值必将放大。要吸取国内有的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因过度商业化,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警告的教训,坚持运河去商业化,还运河本来面貌,还河于民。首先,禁止运河地区房地产等大规模商业开发。加强运河本体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严格控制周边建筑功能、用途、高度、体量和色彩。其次,分流游客、商业网点。完善路网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旅行社提前预约等形式合理安排游客流量,提倡自驾车换乘。
综上所述,江苏运河是稀有战略资源。在后运河申遗时代,对运河实施加减乘除,本质上是新一轮内生性转型,转型的过程是优化结构、发展内涵、提升品质的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叠加和倍增效应。运河申遗吹响了运河内涵式建设“集结号”。
[1]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规律及其启示[J].文化史论,2002,(03):64.
[2]潘杰.江苏运河水的问题与对策[J].群众,2008,(06):62.
[3]李灿.苏中新一轮发展意见:整体布局实现苏中新崛起[N].新华日报.2013-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