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二人转

2014-04-17 00:01:36汲红玲
剧作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大潮团体

汲红玲

浅谈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二人转

汲红玲

二人转作为东北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无数民间艺人和艺术家们世代努力的结果,其内在规律和艺术特征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在今天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各种观念和创作手段交集融汇,使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传统二人转更加强调演员的基本功:即说、唱、扮、舞、绝的展示,这些内容是衡量一个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而现阶段的二人转表演大都以模仿、笑话、唱歌、绝活等为节目的主要内容,人们很难再在舞台上看到那些传统艺术中的精彩画面,尤其是很难再听到那些优美的传统二人转的唱腔唱段。我们知道,二人转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民间艺术,在它漫长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态和艺术特征,留下了如《西厢》《断桥》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并且在演出中开创了“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爆局面,可见二人转的文化底蕴之深,群众基础之广。我们今天在开创二人转艺术新局面、使之繁荣发展的同时,对传统二人转的艺术精华应该继承和保留,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有人认为,在二人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目前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二人转从诞生之日起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在新中国成立前,二人转曾几度遭到禁止,由于二人转兼收并蓄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和开放性,使它即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也能顽强生长,并在成长过程中,使自身的艺术本体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也有很多人对二人转展开了俗与雅的讨论,而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用“俗”或“雅”的眼光去看待二人转,新时期的二人转应该保留传统二人转的艺术精华,但同时也不能为了原汁原味的二人转,而忽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人转艺术,能够拥有当今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不可否认与它紧跟时代步伐、与当今观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契合密切相关。当今的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精神生活的滋养。二人转轻松、自然的表现形式,通俗易懂的演出内容很受观众欢迎,这就为二人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土壤,二人转渐渐成为了大众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首选。但是,今天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也让二人转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二人秀”打着“民间二人转”的旗号,做着与传统二人转背道而驰的事,充斥在各种演出场合,让许多不了解和没看过传统二人转的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二人转,这些现象不利于二人转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应当加以提醒和克服。

在二人转的演出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与民间演出团体有相当大的区别。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更注重传统二人转的演出,强调其思想性和教化性,而民间二人转演出团体则更突出和强调其娱乐性,拥有更多不同层面的观众群,经济效益要好得多,这是目前二人转存在的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

传承和发展二人转艺术,不但需要继承和保留传统二人转技艺,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开拓,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二人转艺术的精华。因此,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演出团体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能人为分割。专业团体的二人转演出,要增强其娱乐功能,增加“丑”的艺术含量;民间艺术团体要加强其艺术性,增强“旦”的表演,提高唱的整体水平。这需要提高整个二人转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从曲目创作到舞台演出,都要进行一系列创新和提高。当然,二人转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更离不开广大观众的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对于二人转的低级、庸俗等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因为这不是二人转的艺术本体所追求的艺术特性。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和认同这些问题,防止二人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去伪存真,通过不断创新完善来吸引观众,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社会人文的进步加以推动。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大潮团体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等数学(2022年8期)2022-10-24 02:06:56
Jiao Ayi| 《娇阿依》
演出监督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艺术家(2020年7期)2020-12-08 09:34:57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戏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42
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管理探析
流行色(2019年6期)2019-12-12 10:47:01
5G手机大潮即来
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2:54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6:02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01-22 03:09:00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环球时报(2012-03-28)2012-03-28 1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