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

2014-04-17 00:01冷卓凡
剧作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婵娟郭沫若屈原

冷卓凡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

冷卓凡

摘要:《屈原》中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南后郑袖和侍女婵娟。南后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一心想要将屈原置于死地;而婵娟是真善美的化身,对屈原的尊敬和爱坚贞不移。但最终恶毒的南后达到了目的,而婵娟作为道义美的象征却不得已代屈原而死。作者通过正义的失势,不仅反映出屈原身处的恶劣环境,而且在真善美的毁灭中使历史剧《屈原》的悲剧意蕴得以全面升华。

关键词:郭沫若 屈原 南后 婵娟 悲剧形象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兼诗人,因其志向高远、不与世同流而遭到迫害,最终投身汨罗江而死。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撼动人心的悲剧人物,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服务于屈原的悲剧形象而进行塑造,其中包括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南后郑袖和侍女婵娟。南后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一心想要置屈原于死地;而婵娟是真善美的化身,对屈原的尊敬和爱坚贞不移。但最终恶毒的南后达到了目的,而婵娟作为道义美的象征却不得已代屈原而死。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王凤仙也在《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一文中提到,悲剧是由个体生命与外在否定性力量的冲突中造成的。作者正是通过正义的失势和婵娟的牺牲,不仅反映出恶劣环境与屈原高洁品格的激烈冲突,而且在真善美的毁灭中使历史剧《屈原》的悲剧意蕴得以全面升华。

一、南后形象分析

(一)工于心计

作者谈到南后郑袖时说:“这个人是相当有点权变的,似乎不亚于吕雉与武则天。”[2]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楚怀王听信靳尚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在历史剧《屈原》中,楚怀王仍旧对国事家事无分辨能力,这就为南后郑袖施展手段创造了条件。南后的心机之深从她陷害魏美人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得知丈夫宠爱别的女人,她并没有表现出嫉妒心,反而以佯装豁达获得了怀王的继续宠爱和魏美人的信任,最后从中挑拨陷害,致使魏美人不仅失宠,还被割去了鼻子,而她不动声色间就将自身的危机化于无形。第二幕中,南后在与靳尚密谋陷害屈原之后,立刻就形成了一个周密的计划,甚至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丝犹豫迟疑。

南后在见到屈原的时候“呈出极喜悦的面容”[3],蒙在鼓里的屈原并没有意识到南后的虚伪,然而见证这一场面的靳尚必定要心生恐惧,将来倘若他不顺南后心意,也就将是第二个屈原。靳尚走后,起初南后打着母亲的旗号夸奖屈原,之后又从执政上层夸奖屈原德才兼备,每一个国君都愿意请他做宰相。如此动人的赞美只是南后营造的一个温柔陷阱,目的仅仅是致屈原于万劫不复。若是南后肯稍微为儿子的学业、丈夫的天下考虑,也不至于这样处心积虑地陷害屈原。屈原曾赞美她有好些地方使男子都有愧须眉,确实如此,就这份陷害屈原的心计足以令靳尚、张仪相形见绌。屈原越是真心的赞美,南后的虚伪面目和心计恶毒就越是显露无遗,越是令人憎恶。

(二)人性之恶

南后的可怕之处还表现在她个性中的阴险恶毒。在她看来,“我要多开花,我要多发些枝叶,我要多多占领阳光,小草、小花就让它在我脚下阴死,我也并不怜悯”[4],魏美人就是这样宣言下的牺牲品。在靳尚谈到南后陷害魏美人的手段是多么高明的时候,南后对魏美人割鼻失宠没有丝毫怜悯愧疚,反而为此洋洋自得,可见其心肠之歹毒。她直言:“我的好胜心很强,我也很能够嫉妒,于我的幸福有妨害的人,我一定要和他斗争,不是牺牲我自己的生命,便是牺牲他的生命”[5],这便是南后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别人的宣言。仅仅因为怕张仪选送美人使自己失宠于怀王,就要为留住张仪陷害屈原,完全不顾及整个楚国的利益。善良的屈原出于真心去相信她,去赞美她,去搀扶她,却反被诬告非礼,南后的心已经阴险毒辣到不能感受善良和美好了。

在南后陷害屈原已经得手后,还要将“发疯”的屈原羞辱一通,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厚颜无耻和险恶用心得以展现。“急急献媚”问屈原:“三闾大夫,你刚才向我求爱,你现在又送我花环,你准备什么时候和我结婚?”[6]又说屈原因迷恋她而神魂离散。纵使屈原对南后有不让须眉的夸奖,但亦并无暧昧,更不沾染男女之情。屈原虽被罢官但并不纠缠于南后利用美色的诬陷,他担心的是陷害背后的目的在于损害齐楚两国的邦交。南后见到痛苦落魄的屈原,不仅没有一丝愧疚,而仍以屈原爱她来嘲弄屈原,面目之可憎显露无疑。于此怀王彻底被激怒,屈原已经完全被排挤,南后的目的已然达到,但她仍命靳尚送毒酒企图害死屈原。如果说她之前对屈原的陷害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那么在诡计得逞之后继续羞辱屈原,并赐毒酒赶尽杀绝,则完完全全是出于她人性中的阴险恶毒。

二、婵娟形象分析

(一)纯真善良

南后和婵娟在外表上都是美丽绝色的,而外表之下的内心却甚是不同。在屈原身边的婵娟,只是一个做杂务的侍女,仅仅偶尔能得到屈原的寥寥几句教诲,却对屈原说的每句话都珍视不已。按郭沫若先生自己的说法:“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7]。在屈原身边的婵娟像鸽子一样安详,她始终坚信先生是楚国的柱石,即使所有人都怀疑屈原轻薄南后的时候,她依然坚信她的先生是清白的。作者在婵娟葬礼上以《橘颂》“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8]做祭词,也是对她纯真善良的褒扬。

婵娟在孟浪的贵族登徒子企图对她无礼而不慎跌倒在亭阶上时,不计前嫌立刻就去搀扶,这一方面突出了她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本性纯真。当看守她的卫士为了救她出狱用“活杀自在法”使更夫假死的时候,她以为卫士杀了人,气愤地责怪卫士太残忍。即使她命悬一线,仍不忍看到别人因她而受害。郭沫若先生在《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中提到原本要杀掉更夫的,但为了舞台上安婵娟的心,才用了“活杀自在法”,并且认为这是必要的。从作者的主观意图来看,是要将婵娟塑造成一个真诚善良的姑娘,作品的实际效果也确实达到了作者的要求,婵娟的纯真善良十分深入人心。

(二)正义之美

诚如作者所言,婵娟是道义美的象征,她虽然纯真善良,但又是坚贞纯洁不容侵犯的,当子兰自恃身份高贵企图对她无礼的时候,她坚决拒绝。即使身陷囹圄,屈服就可以活命全身的时候,她仍旧坚守屈原生死都要光明磊落的教导。随着外界环境的步步紧逼,柔弱的婵娟越来越爆发出她性格中威武不屈、凛然不可侵犯的一面。当得知先生被南后逼死时,面对南后的她不再是那只柔弱的“小麻雀”了,而是勇敢地痛骂凶煞煞冷冰冰的南后是何等的没有良心、罪孽深重。她柔性外表下的刚性彻底爆发,其中绽放的是正义的光芒,这力量来源于她心灵中的正义之美和对恶的不容。

郭沫若在《蒲剑•龙船•鲤帜》一文中曾说道:“龙船竞渡相传是为拯救沉溺了的屈原,但实质上便是拯救沉溺了的正义!”[9]历史剧《屈原》中的婵娟正承担着这样拯救正义的使命,饮下毒酒之际的婵娟,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而是庆幸喝下毒酒的是自己。她很高兴可以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保全深爱楚国的先生,并相信先生必能给楚国以希望。一个侍女心中盛放着对人格美的崇敬,盛放着对家国天下的大爱,盛放着对美好未来的乐观向往,更盛放着为正义献身的毅然决然。如此,出身贵族但“羌无实而容长”[10]的公子子兰和被屈子看重但与世同流、汲汲于名利的宋玉都成为其陪衬。

三、南后、婵娟形象的意义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这样阐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11]南后的形象是外美和内丑的统一,外表越是美丽就越是反衬出她内心的邪恶,使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富有个性。而婵娟则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如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艾丝美拉达,她也是美的化身。在剧中南后和婵娟有两次明显的比较。一次是通过婵娟之口,“我一到了南后面前,我就会可怜得像老鹰爪下的一只小麻雀了”[12],在“老鹰”与“小麻雀”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南后的冷酷和婵娟的柔弱。而第二次婵娟得知屈原已死后再面对南后时,从柔弱的“麻雀”变成了一把剑,剑锋直指南后:“哼,你把人当成玩具,你把一切的人都当成玩具,但你要知道,你所犯的罪是多么深重呀!”[13]直到最后把南后逼得气急败坏,大呼婵娟是在信口开河、追问她是谁看见听见了真相。并要杀掉婵娟和目击者以绝后患。而婵娟爆发出的不畏强暴的品格,使南后在精神上变成了侏儒。美丑对照之中,以婵娟之纯真更见南后之歹毒,以南后之邪恶也更衬出婵娟之正义。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出现之后,徐迟和柳涛就将其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相类比,以至于作者不得不专门写文章辩驳,来“免掉复制版的嫌疑”[14]。由此更可见《屈原》的悲剧性特征,而南后和婵娟的形象塑造也服务于这样一个目的。借助于美丑对照,婵娟之正义与南后之邪恶已截然分明。然而正义并未战胜邪恶,南后诡计得逞,婵娟却以身赴难。作者让象征道义美的婵娟死去,将美毁灭给人以警示:正是这样一个正义湮没不彰的时代,这样一个邪恶势力猖狂的国家,才造成了屈原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是历史造就的必然,是注定无法挣脱的命运悲剧。郭沫若正是通过南后与婵娟形象的对立,深刻揭示了楚国政治环境的恶劣,使戏剧中的屈原一步步走向可预知的悲剧结局。并借助代表美的婵娟身死殉道为整部戏剧增添了一层浓郁的悲剧氛围,将美的毁灭在人心中所诱发的审美气氛与屈原这一悲剧人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屈原》的悲剧意蕴更深广阔大。

总之,《屈原》中南后和婵娟的形象是对立统一的,南后的工于心计、人性之恶与婵娟的纯真善良和正义之美形成鲜明对照,通过婵娟的死揭示屈原的悲剧源于时代无法避免,使整部戏剧的悲剧气氛更深沉阔大。

注 释:

[1]鲁迅.鲁迅杂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

[2][3][4][5][6][7][8][12][13][14]郭沫若.沫若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4、109、114、113、149、187、178、93、154、188页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85页

[10]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11]维克多·雨果.雨果文集·第十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杂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2]王训昭、卢正言、邵华、肖斌如、林明华编.郭沫若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04页

[3]王剑丛.《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J].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98-107

[4]王永慧、高树博.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133-136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85页

[6]郭沫若.沫若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4、109、114、113、149、187、178、93、154、188页

[7]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8]维克多·雨果.雨果文集·第十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责任编辑 刘 红

作者单位:(大连育明高中 高二·八班)

猜你喜欢
婵娟郭沫若屈原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郭沫若佚诗一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