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龙帅
B超诊断子宫肌瘤64例临床分析
苗龙帅
目的 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结合本院6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子宫肌瘤病症, B超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达到92.19%。结论 在充分使用B超诊断技术的同时, 还需考虑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应在临床中加以注意。
B超;子宫肌瘤;诊断
作为女性生殖器官中的常见良性肿瘤之一, 子宫肌瘤在30~50岁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40%,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由于肌瘤生长相对缓慢, 也导致只有极少部分妇女会出现下腹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1]。因此, 如何对患者进行更早、更加有效的诊断治疗, 提升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和降低其发生癌变可能性, 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为诊断子宫肌瘤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B超也因为其快速、方便、定位准和无损伤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技术在临床诊断子宫肌瘤的应用效果, 现就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油建卫生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64例, 年龄为26~59岁, 其中40岁以上的有46例, 40岁以下的18例, 未婚的2例, 已婚已育的52例, 已婚未育的10例,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36例, 妊娠合并流产2例, 腹部包块待查12例。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壁间肌瘤36例, 黏膜下肌瘤9例, 浆膜下肌瘤16例, 混合性肌瘤3例。
1. 2 检查方法 对于子宫肌瘤的检查, 采用经腹体表探测法。为了避免在检查中受肠道气体的影响, 会选择在检查前2~3 h让患者饮水500~700 ml, 让其膀胱适度充盈,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或者流血过多, 也可选用被动充盈膀胱法, 采用尿管插管向其膀胱注入生理盐水, 适度充盈膀胱以能显清子宫底部为宜, 过度充盈也会导致子宫位置便宜而不利于图像观察。在检查时, 一般会选择让患者常规平卧, 在腹部做纵、斜、横多切面检查, 对某些部位也要做特别重点检查。必要时还会选择阴道探头加以配合, 记录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血流分布、内部回声等等, 充分掌握肿块位置与子宫的关系。
对于64例子宫肌瘤患者, 采用B超检查发现多发性患者28例, 常位于子宫体部的肌壁间, 其余36例患者发生了子宫内膜线偏移或弯曲, 子宫肌瘤通常位于1~5 cm, 肌瘤直径最大的为12 cm, 最小的为1 cm。子宫肌瘤可单发或多发,在本组患者中, 单发35例, 多发29例, 根据肌瘤和子宫肌壁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和混合性肌瘤, 分别为36例、9例、16例和3例, 根据声响图的不同特征又可将其分为低回声、高回声、等回声和混合回声四种。经病理检查和手术诊疗后, 发现经B诊断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中, 发生子宫肌瘤59例, 子宫腺肌症4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 诊断准确率为92.19%。
作为女性生殖生殖器官的一种常见肿瘤疾病, 子宫肌瘤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妇女, 医学上一般会将其发病原因归结为大量持续雌激素的刺激, 尤其是在无孕酮作用的情况下,雌激素的刺激更易导致患上子宫肌瘤。从B超诊断的角度看,对于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的子宫肌瘤患者诊断相对准确, 但也有些患者的子宫肌瘤声像图表现比较特别, 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甚至会发生误诊现象。当子宫肌瘤生长过快且血运不足,也会导致肌瘤中心缺血, 并且缺血现象会随着肿瘤的变大而愈加严重, 进一步引发红色变性、玻璃样变、水肿、、脂肪样变及钙化、血肿形成、坏死、囊性变等急性或慢性退行性变, 国内外研究资料也表明B超鉴别子宫肌瘤的准确率达到93%左右, 这也与本院临床实践基本吻合。
虽然B超子宫肌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是直接声像图表现仅仅能够反映出宫内有占位性病变, 针对特异性病变的诊断还存在相对不足,也要更加注重间接征象, 如瘤块周边子宫壁肌纤维层受压推挤后会在肿块的两端或一端形成横Y征图象, 对于瘤体的早期发现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在临床实践中, 需将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结合使用, 也更能提升诊断的准确性。还可以借助腔内探头,将阴道探头置于阴道后弯窿处,从多角度观察盆腔脏器及子宫内部情况, 通过避开肠腔积气干扰、皮肤及肥胖的腹壁来消除伪影, 进一步提升图像的清晰度。总之, 考虑B超诊断还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更加注意并不断改进优化。
[1] 邹坤香. B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04):187-188.
257000 东营, 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油建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