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老区脱贫致富的思考

2014-04-17 06:52张春雨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平原老区要素

文|张春雨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平原革命老区长期以来贫困落后。河北省把扶贫工作与区域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相结合,给平原老区脱贫致富发展带来希望。建立帮扶平台,引入资本和科技,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更好地促进平原老区致富发展。

河北平原是华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全省有133个革命老区县,其中39个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推进河北省平原贫困老区脱贫致富对策研究”课题组2013年选取了沧州、衡水等地的70个村庄进行调研,希望通过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加大对老区建设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平原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平原老区落后的成因

自然因素。一些地方干旱盐碱、地下淡水严重匮乏,可开发资源少,生存和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几百年来一直是穷困地区。在其他资源匮乏的海河平原老区农村,以种植业为主要生存手段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选择。

人口因素。平原老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常年留守的多是老幼和妇女。农村常驻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传播。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就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构成来看,平原老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及其以下的占62.7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26%,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3.87%。一些扶贫项目得不到大力推广和支持,人们等、靠、要现象也相当普遍。

政治地缘因素。河北省存在区位尴尬,京津周边 “灯下黑”现象也包括平原老区在内大面积的“环京津贫困带”。环保因素、维稳因素、官本位思想等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2010年京津人均GDP分别是河北人均GDP的3.89倍和3.25倍,同一地域的贫富差距可窥一斑。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海河平原老区生产生活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发展要素更新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物质生活方面满足最低要求,文化生活匮乏,道路、饮水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改善。

平原老区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农村帮扶呈现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河北平原老区经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几年来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加快实施整村推进、定点帮扶等各类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并通过基层建设年活动和农村面貌提升活动,完善水电路讯房等生产生活基础建设,从根本上开始扭转平原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落后的局面。

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加快了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亮化绿化、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产业帮扶等全方位投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强。

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目的,实现城镇化要与建设新农村同步进行,互为补充和促进。实践也证明,平原老区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合村并镇或大拆大建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还需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引导,物质资金层面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带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2012年开始,河北省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整合资金和财力,每年选派1万5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到5千个贫困农村进行为期一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先后完成安全饮水网管升级改造2325个,3652各村进行了电网改造,新建标准化卫生室3422个,5010各村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材。帮扶活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使广大农村群众平等参与,共享改革成果,为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凸显土地、资本和科技要素。河北平原老区多为传统农业地区,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解决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生产的矛盾,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之与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适应,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科技创新的生产者和市场营销的开拓者,从而引领和带动广大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农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丰富了农村的物质水平,推进了贫困老区的新农村建设。

平原老区脱贫致富的对策

形成共识,建立帮扶发展平台。首先要达成新农村建设共识。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农村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适度集中居住和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村一庄的单个事情,限制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必须减少农民,使大部分农民转移入城镇变成非农人口,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其次,在平原老区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下,要引导广大群众摆脱小农意识、地域局限的困扰,提高人们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

引入资本和科技要素,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农业是基础,农业是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是短腿,没有要素的支持和投入,想快赶上来是很难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道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要素中,除了劳动力要素,平原老区最大的资源是土地优势,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资本和科技的投入。关键是立足当地实际,引导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品、深加工和手工业。

加强科教扶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脱贫要发展,人口素质是关键。平原老区扶贫工作从改革之初大规模开展至今,主要通过行政举措扶贫,缺乏对贫困人口专业的、系统的帮助和指导。平原老区改变落后现状,终究还是要充分依靠市场要素。需要整合扶贫资源,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尤其需要培养当地土生土长的, 用得着、留得住的科技人才。克服发展短视行为和社会浮躁心理,加大对农民教育的直接投资,尤其要发挥高等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平原老区要素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平原的草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
浪起山走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