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指出“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确实,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不仅能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知课文语言,更能使学生把身心沉入文本深处,品味课文语言,从而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花在“有感情朗读”上的指导时间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课堂上往往是朗读好的一些学生“频频亮相”,而其他学生根本不愿意站起来朗读展示,甚至齐读时也不肯放声朗读。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的朗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读题入手,叩击课堂的情感大门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统领着全文的中心。因此,从课题入手能十分有效地把握全文的情感脉搏,调拨起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心理趋势。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片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小兴安岭)
师:(板书“小兴安岭”)同学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小兴安岭吗?
(学生自由介绍)
师:看来大家对小兴安岭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到东北的小兴安岭去,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
(课件出示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画面,同时优美舒缓的音乐响起)
师: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小兴安岭树木成荫,就像绿色的海洋。
生:小兴安岭非常美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生:小兴安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
师:是啊!小兴安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美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在,小兴安岭已经张开她美丽的怀抱,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来,拿起书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
从板书课题“小兴安岭”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为学习课文所写的小兴安岭做了情境铺垫。接着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画面,还配上了优美舒缓的音乐。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为朗读教学叩开了情感的大门。
二、教师范读,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
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真挚、深沉的感情朗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前,我很认真地看了《走下圣坛的周恩来》这本书,早已被周总理那一件件具体感人的事迹深深触动着,被他那高尚的品质深深感动着。上课时,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周恩来总理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交流了自己看《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一书后的感受,并真诚地对学生说:“当老师一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就有一种朗读的欲望,我好想把自己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同学们,你们能满足我的这一愿望吗?”课堂上,全班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我范读课文: “……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动情的朗读让教室里静极了。然而只停了几秒钟,一阵悲伤低沉的声音一齐响起,全班同学加入了朗读的行列—— “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于是,这节课大家都那么专心地听着,那么动情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体味每句话,去感受那悲壮动人的场面。
因此,教师出色的范读不但能感染学生,而且能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基础,甚至还能引发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引导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教师应创设相应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让学生快速沉入文本,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如教学《月光曲》时,教师可先出示一组画面: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同时教师对画面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接着出示第二组画面: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的海面,同时播放《月光曲》,教师动情描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以及教师的动情描述,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朗读的时机便成熟了。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情感和韵味,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四、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些课文中作者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较为概括,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事物形象由概括到具体、生动。学生的情感会随着想象而丰满充实,这时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为了让学生体会草虫生活的有趣,我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它们互相在倾诉什么?
生:劳动了一天,你辛苦了,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晚餐。
师:真是体贴入微的草虫。我们再来看另一处的草虫。“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它们在交流些什么?
生:你好!你为什么长得这么高大呀?我们可是头一回看见呢。
生:我是蜥蜴,从远方来,我们交个朋友吧。带你们去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怎样?爬到我的背上来吧。
生:太好了,太好了!大家快爬上去,我们一起去旅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这样奇异和独特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童心童趣。学生在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情感共鸣,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多层次感悟,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层次、有梯度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感悟,这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
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舍得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学生读出了“请求”的语气,读得很动情)
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颇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的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用“命令”的语气读,语气很坚定)
师:是啊,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和大娘“诵”别。(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
“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等不同体验的朗读,把中朝两国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六、个性朗读,呵护学生的朗读激情
学生在表达能力与语言领悟等方面具有个性差异,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角度等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不同感悟。
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时,抓住了对“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的理解:“可爱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威胁,你感到——”有学生说担心,教师说:“把你的担心读出来——”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像模像样地读出了担心的样子。有学生说焦急,教师说:“燕子面临死亡的威胁,你比谁都着急。请把你的焦急读出来吧。”学生十分投入地读出了焦急的韵味。有学生说难过,教师说:“是呀,燕子是庄稼的守护神,现在燕子濒临死亡,老师和你一样难过。”……就这样,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感受,请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朗读。学生们的理解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反映出他们体会到了燕子遇到的麻烦,他们关心燕子的安危,急于想帮助燕子摆脱困境。学生们把想象、体验结合了起来,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朗读。
我们的课堂不缺乏朗读,我们的学生不缺乏感情。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又何愁学生的朗读不够有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