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研究
——以男子大学生为例

2014-04-17 11:05:29赵西堂郭思强张凤彪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灵敏协调性测试方法

赵西堂,郭思强,张凤彪

●博士(生)论坛Doctor Forum

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研究
——以男子大学生为例

赵西堂1,郭思强1,张凤彪2

灵敏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但由于灵敏素质的复杂性,对其结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而对灵敏素质的结构进行研究是全面、深入地认识灵敏素质本质的必由之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对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11位专家的调查为依据,初步选定灵敏素质,并据此对23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论:大学生灵敏素质模型由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3个因素构成,三者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77:91:89;改变方向能力对应的测试指标为伊利诺伊和十字变向跑,2个测试指标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69:83;变换动作能力对应的测试指标为立卧撑、俯卧起立和坐地拍手起,3个观测变量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52:50:71;协调性对应的测试指标为“手舞足蹈”和反复横跨,2个观测变量的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80:46。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灵敏素质的结构特征,模型源于人们对灵敏素质的认识,模型与大学生实测数据的拟合较好,灵敏素质结构理论模型得到了初步验证,大学生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初步奠定了灵敏素质测评的方法学基础,同时也为研究运动员灵敏素质结构提供了依据。

灵敏素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一般来说,结构决定功能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优化结构就会产生功能提升[1]。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2]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都深藏一种内在的、支配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出这种内在结构。

在运动训练学领域对灵敏素质进行的相关研究一直难以深入,至今学术界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灵敏素质”的复杂性,对其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认为,对灵敏素质的结构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全面地、动态地、多元地把握运动灵敏素质的本质特征和运用分层的方法对灵敏素质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解释灵敏素质中每一项能力在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的本质,为全面、系统、科学地测评灵敏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手段和直观的数据模型,为诊断(监督和评定)大学生的灵敏素质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以作为高质量竞技选材的标准之一,也是全面、深入地认识灵敏素质本质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与调查,初步选定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并据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样本量测试,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灵敏素质的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灵敏素质训练实践和后继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Special Sci国道数据库、EBOSCO运动数据库和google学术等查阅有关灵敏素质的文献资料,找出33种运动灵敏素质常用的测试方法。

1.2 调查法

采用德尔菲法对11名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专家(职称副高级以上)进行2轮调查,从上述文献中采用的33种测试方法中选取10种他们自认为可以用于测试运动灵敏素质的常用方法,最终共找出13种专家认为简捷而有效的运动灵敏素质测试方法(见表1)。

表1 灵敏素质测试方法一览表

1.3 测试法

1.3.1 测试对象以灵敏素质的结构为研究对象,由学校任课体育教师招募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较好(50 m测试成绩80分以上者)的237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男生)为受试者。测试完成后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n=118)受试者所测数据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第2组(n=119)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1.3.2 操作步骤所有测试均在塑胶田径场地进行,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统一以完成一定数量动作的时间记录测试结果。每项测试前,先让受试者熟悉测试方法并练习1~3次,正式测试时要求受试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测试。所有受试者的13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均在2014年5月—6月间完成。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表格收录测试数据,用SPSS17.0和Amos17.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聚类是因子分析在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3]。运用因子分析法初步探索训练学方面的专家如何认识灵敏素质?其所选的测试方法可以分为哪几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并选择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对第1组数据的13项灵敏素质测试指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KMO=0.844,巴特利特球体检验P= 0.000,2类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灵敏素质13种测试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依据Kaiser准则,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取舍因素的标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见表2),分别是4.354、1.358、1.055和1.038,正交旋转后4个因素分别解释了总方差变异量的22.23%、18.71%、13.85%和10.2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04%。

表2 因子分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解释总方差一览表(n=118)

根据训练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进行命名,因子1为改变方向能力、因子2为变换动作能力、因子3可命名为协调性、因子4“立卧撑”是一般灵敏素质常用的测试方法。11位专家在第1轮调查中都一致认为,“立卧撑”是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根据测试项目特点不难看出,“立卧撑”代表了人体改变身体姿势的能力,应该命名为变换动作能力,因此本研究拟将其划分至因子2中。

表3 因素分析旋转后成分矩阵表(5次迭代后收敛)

2.2 一阶因子结构模型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将灵敏素质分为变换动作能力、改变方向能力和协调性3个方面。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体育运动实践以及模型简约性的要求,本研究设定各个能力的测量指标时,变换动作能力的测试指标包括立卧撑、坐地拍手起和俯卧拍手起立,协调性的测试指标设定为反复横跨和手舞足蹈,改变方向能力的测试指标初步设定为伊利诺伊和“T试验”。根据训练学相关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初步设定灵敏素质一阶结构方程模型,再次对一般运动灵敏素质结构进行探索。结果发现,“T试验”与“反复横跨”在各自的测量模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不足0.5,标准化回归系数(因素负荷值)一般介于0.5~0.95之间,表示模型基本适配度良好,值越大表示指标变量被潜变量解释的变异越大,测量变量能有效反应其所测的潜变量,在模型修正时,研究者最好一次释放一个参数[4]。根据经验,应调节回归系数最小的变量,但由于专家所给出的13种测试方法中没有更多测试协调性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将调整一个变量,同时由于测试协调性的测试指标不多,本研究只对改变方向能力测试指标进行调试。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和运动实践经验,分别以“5 m折返跑”“505”“钻跳栏杆”“十字变向跑”代替“T实验”进入模型,经过4次调试后,最后以“十字变向跑”代替“T试验”进入模型,模型效果最佳,据此构建一阶结构模型。由于初始数据中存在部分缺失值,采用最大似然法并估计平均数和截距。

结果显示,各估计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非标准化参数估计中没有出现负的误差方差,且每个参数的标准误都不大,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尚可。且模型相对第1个模型拟合的更好,反复横跨因素负荷得到提高,并且3个构念间的相关系数最小值也达到了0.71(见表4、图1)。

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3因素一阶结构模型各类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水平,表明观测数据能较好地支持该理论模型。从3个构念间的相关系数不难看出,3个构念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度,可以推测这3个构念可以被另一个更高阶的构念来解释,本研究将这一构念命名为灵敏素质(见图2)。因此,灵敏素质结构模型便水到渠成,下文将验证该假设是否能得到新数据的支持。数据检验灵敏素质的新分类体系是否能得到新数据的支持;(2)构建更高一阶结构模型后,灵敏素质结构模型是否能得到第2组数据的支持。

图1 灵敏素质一阶结构的非标准化模型

图2 灵敏素质一阶结构的标准化模型

结果显示:各估计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非标准化参数估计中没有出现负的误差方差,每个参数的标准误都不大,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尚可;标准化模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除反复横跨外)均介于0.5~0.95之间,表示模型基本适配度良好;模型各项适配度指数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说明灵敏素质二阶结构模型与另一半受试者灵敏素质测试数据拟合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均达到理想的程度(见表5、图3、图4)。

表4 灵敏素质一阶结构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n=118)

表5 灵敏素质二阶结构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表(附常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n=110)

2.3 二阶因子结构模型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拟解决以下2个问题:(1)利用第2组

在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方式的授课中,课堂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学生整体的理解能力和成绩都出现了下滑现象。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差异性与创新性,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而且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教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家长都非常注重教学效率与课堂中学生的听课质量。对初中学生而言,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虽然已经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了大量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效果也非常有限。

图3 灵敏素质二阶结构的非标准化模型

图4 灵敏素质二阶结构的标准化模型

由此可见,运动灵敏素质由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构成得到了大学生测试数据的支持。

3 讨论

3.1 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的逻辑论证过程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进行灵敏素质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探索出灵敏素质测试方法的类别,据此构建一阶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规则与方法对再次探索测量模型的合理性和模型的适配情况。结果表明,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3个潜变量的测量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且三者可能具有一个更高阶的构念——运动灵敏素质,另一半的观测数据也能较好地支持该高阶理论模型。说明,本研究构建的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二阶结构方程模型精确而详细地表明,运动灵敏素质是由一个多维的、内部具有较复杂关系的结构所组成,该模型充分反映运动灵敏素质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关系。据此,本研究所构建的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是一个由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所构成的三维度结构模型,3个变量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77、91和89(见图4)。从因素负荷量的数值可以了解测量变量对潜变量的相对重要性[2],三者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77:91:89,说明灵敏素质结构中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相对于改变方向能力更为重要。

本研究所构建的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模型是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专家对‘运动灵敏素质’一词的认识”为逻辑起点,以对所测数据2次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中介,最后获得运动灵敏素质的二阶结构方程模型。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讨论

因子分析表明,灵敏素质测试可以分为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能力3类,这与赵西堂等(2012)将一般灵敏素质分为改变方向能力和变换动作能力有所差异,但增加了协调性后似乎更便于解释。因为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灵敏与协调似乎难以区分开来,一些资料或教材中也常常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本研究的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协调的内容。本研究因子分析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因此认为,灵敏与协调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应有严格的区分。

在测试过程中,对于多数测试动作受试者只要看一遍演示后就能明白该怎么做,体验1~2次后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测试。而对于“反复横跨”和“手舞足蹈”2个项目多数受试者似乎很难通过2~3次练习就能够直接参与测试,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够掌握,即便是这样在测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这2个项目是需要时间最多的测试项目,“反复横跨”不仅需要两脚协调,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节奏,而“手舞足蹈”则需要手脚协调同时也要配合一定的节奏。因此,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和体育运动实践,本研究将这2个测试项目命名为协调性。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训练学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初步获得灵敏素质的内部构成。结果显示,一般灵敏素质的常用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3个方面的能力构成。

3.3 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测试方法的选取

先前的研究指出,灵敏性分为预判决策能力和一般灵敏素质,一般灵敏素质可以分为改变方向能力和变换动作能力。这是根据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和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并指出,该分类方法符合逻辑学的分类规则,是理论上充分、科学上有用的分类方法[5]。

相关研究中把立卧撑[6]、坐地拍手起和俯卧起立[7]作为灵敏素质的测试内容。但是根据其测试的特点不难看出,该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测试受试者快速地从一个姿势(动作)变换为另一个姿势(动作)的能力。事实上,测试的是受试者变换动作的能力,这是国内专家学者在谈及灵敏素质时所强调的重要内容,这仅仅体现了灵敏素质的一个方面。根据专家的调查结果和对男子大学生的测试结果并结合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本研究将立卧撑、坐地拍手起和俯卧起立归结为变换动作的能力,三者因素负荷量之比为52:50:71。

对于改变方向的能力测试方法,笔者随意抽取所查阅到的相关外文文献,快速变向能力的测试运用往返跑的有13篇、穿梭跑11篇、“T试验”11篇、505试验8篇,国内外文献采用测试快速变向能力的方法有十字变向跑[8]、十字变向跳[9]、反复横跨[6]、3 m(5 m)折返跑、蛇形跑[10]、15米障碍测试[11]和伊利诺伊[12]等。

本研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快速改变方向能力因子应包括T试验、505、5 m折返跑等指标。但是基于模型的简约性原则,第2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伊利诺伊和十字变向跑便能很好地代表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两者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69:83。这是因为,上述其他测试项目在变向时需要更多的技巧(或协调性)和步法的变化,因此它们并不只是单纯地测试改变方向的能力,而伊利诺伊和十字变向跑步法变化对协调性要求不高且其动作方法为受试者所熟悉,因此这2项测试项目更适合作为代表改变方向能力的测试指标。

3.4 灵敏素质与协调性的关系及协调性测试方法的选取

3.4.1 灵敏与协调的关系在运动训练学领域,无论是在训练理论领域还是在训练实践中,对于灵敏素质和协调性的探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至今也未形成共识的话题。

2000年版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认为,素质是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5个方面构成,书中并没有谈及协调性训练的相关内容[13]。但是有统计表明,在所统计的64部著作中,有超过半数的著作中具有协调性训练的内容,其中有62%左右的著作认为运动协调属于运动素质范畴,其余著作则将其划归为技术训练的内容。在谈及协调性的相关著作中有些著作将“协调”与“灵活(灵敏)”混为一谈[14]。

德国学者葛欧瑟与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认为,协调包括灵敏(灵活)[15];前苏联学者普拉托诺夫(1981)认为,协调性即灵活性;马特维也夫(1987))则明确指出,运动协调能力是灵敏性的基础,在学习新的运动动作和改造动作时灵敏一词不够确切,而协调能力或运动协调能力更为确切。徐本力[16]教授认为:协调性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本领;灵敏性是指运动员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运动训练词解》指出,灵敏性是运动员在各种变化条件下,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它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各基本运动素质、心理感知能力再运动过程中的综合体现[17]。李小龙[18]认为,衡量灵敏素质的标志是拳手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某些相应的动作。协调性是一般灵敏素质的基础,而灵敏性可以看做是运动协调的最高程度,一个协调性好的人,并不代表其灵敏性好,而好的灵敏性往往能弥补协调性的不足,带动协调性的功能的提高[14]。

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对灵敏与协调的认识中不难看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结为从“协调包括灵敏”到“协调即是灵活”,到最后的“灵敏包括协调”。这一认识过程是训练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而得出的,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本研究认为,提高灵敏素质需要良好的协调性,协调是灵敏素质的基础,灵敏素质包括协调性的相关内容,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包含的关系。本研究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灵敏素质包括协调性的观点。

3.4.2 协调性测试方法的选取由于灵敏素质和协调性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对两者的归属和基本概念的研究层面,因此,在运动实践领域对两者测试方法的选择更为混乱,甚至彼此不分,可以说是理论研究尚须理清头绪,实践操作更是混乱不堪,这无疑将影响灵敏和协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王荣辉[9]等认为,协调性是跳水运动员必须具备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但是,如何测试跳水运动员协调性,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测试方法,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了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十字变向跳)来反应跳水运动员的协调性。高亮[19]运用“8 m×4擂台上折返跑和15 s连续跳标准擂台”作为散打运动员灵敏与协调素质的测试指标。孟国正等[20]将“反复横跨”与“十字跳跃”归为灵敏协调因子。前者虽知道灵敏与协调之间存在差异,但苦于没有有效的测试协调性的方法,只能用“十字变向跳”来表示灵敏与协调;后2个研究中虽然都采用了2个测试方法,但2篇文章都没有对灵敏与协调进行区分,而是认为两者同属一类素质。

迈克维科等[21]采用“左右横跨”测试跆拳道运动的灵敏素质;江翠萍[22]测试协调性时采用了“象限移动”的测试方法;何强等[23]采用“伊利诺伊”来测试运动员速度灵敏素质,运用“绳梯侧上步”来反映运动员全身用力的协调性以及步法移动和髋关节的灵活性;赵文娟[24]采用“米字移动”来反映排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上述研究虽然对灵敏和协调性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区分,但是对同一素质采用的测试方法并不一致。

更为微观的研究将各关节(环节)运动角速度同时达到峰值的时间关系(顺序性或同步性)作为测试协调性的方法,反应了协调性的本质,但在实践操作中略显华而不实[25-26]。

那么,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练习协调性时如何强调各环节间的时间关系呢?毫无疑问,“节奏”一词是表示这种关系的最佳术语,如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田径基本技巧:协调性训练》[27]教学片中,外教在指导运动员进行协调性练习时强调最多的是“保持良好的节奏”和“放松”。H·H·苏列依马诺夫[28]也把节奏能力作为协调能力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由于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反复横跨”不仅需要两脚协调,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节奏,而“手舞足蹈”则需要手脚协调同时也要配合一定的节奏。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反复横跨”和“手舞足蹈”作为协调性的测试指标,2观测变量的因素负荷量之比为46:80。

4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灵敏素质结构模型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和11位体育教学训练学专家对灵敏素质测试方法认识的基础之上,从实证角度论证了灵敏素质的结构特征。模型符合人们对灵敏素质的认识,模型与大学生实测数据的拟合较好,能较准确地描述灵敏素质的结构特征,灵敏素质结构理论模型得到了初步验证,大学生运动灵敏素质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初步奠定了灵敏素质测评的方法学基础。

首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灵敏素质由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3个因子构成。

第2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基于简约性目的,主要探索了上述3种能力的测试模型及3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经多次探索后选取了最具竞争力的测试模型,并指出3种能力之间存在一个更高级的构念——灵敏素质。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了运动灵敏素质的二阶三维度结构模型,3个维度分别是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因素负荷量之比为77:91:89;改变方向能力测试指标为“伊利诺伊”和“十字变向跑”,因素负荷量之比为69:83;变换动作能力测试指标为“立卧撑”“俯卧起立”和“坐地拍手起”,因素负荷量之比为52:50:71;协调性测试指标为“手舞足蹈”和“反复横跨”,因素负荷量之比为80:46。该模型与大学生测试数据拟合较好,可以在大学生灵敏素质测试中使用,同时也为研究运动员灵敏素质结构提供了依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赵西堂,葛春林,孙平.试论运动灵敏性的概念及其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8):92-95.

[6]李浩.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修与非专修学生灵敏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631.

[7]JAY DAWES,MAEK ROOZEN.Developing agility and quickness[M]. Human Kinetics,2011.

[8]刘成.“十”字五米变向二跑测试灵敏素质项目的设计与评价[J].体育师友,1998(4):44.

[9]王荣辉,张一民,任弘.我国跳水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和选材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7(7):33.

[10]陈开敏,高隆光.改进“50×2蛇形跑”测验方法、提高灵敏素质因素的实验研究[J].体育教学与科研,1985(3):38-40.

[11]INIGO M,JUANMA S,IMPELLIZZERI F M.Fitness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men’s and women’s football[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27(2):107-114.

[12]SHEPPARD J M,YOUNG W B,DOYLE T L,et al.An evaluation of a new test of reactive ag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print speed and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J].J Sci Med Sport,2006(9):342-349.

[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4]翁志强,李景莉.对运动协调归属问题的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C S.Fitness profile of elite croatian female taekwondo athletes[J].Coll Antropol,2005,29(1):93-99.

[15]初立光.对动作“协调性”实质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81-82.

[16]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8]截拳道的灵敏性训练[EB/OL].http://home.51.com/nitiantong1988/diary/item/1000 6428.html2007-05-13.

[19]高亮.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39-344.

[20]孟国正,葛春林,岳晓燕.U16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素质结构模型与评价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131-133.

[21]MARKOVIC G,MISIGOJ-DURAKOVIC M,TRNINI

[22]江翠萍.女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选材身体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75-278.

[23]何强,唐丽莉.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4):48-54.

[24]赵文娟.我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和部分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82.

[25]程鹏等.我国优秀男子花剑运动员弓步刺动作的速度特征及协调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109.

[26]李浩.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修与非专修学生灵敏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630-633.

[27]田径基本技巧:协调性训练[EB/OL].http://v.youku.com/v_show/ id_XMTQ5NDA0Mjk2.html.

[28]波嘉也夫B J I,斯特列尔佐夫B A,阿波金B B.评定复杂协调性项目运动员能力的理论依据和测试选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3):194.报,2004(2):80-83.

StructureModelofAgilityinSports:MaleUndergraduatesasanExample

ZHAO Xitang,GUO Siqiang,ZHANG Fengbiao
(1.School of Sport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anjin 124221,China)

Agility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quality in sports.However,studies about its structure were not profound enough due to its complexity.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agility was the only way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gility.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researches and sports training theories,and by in⁃vestigating 11 PE specialists,this paper selected the testing methods of agility primarily.237 undergraduates voluntarily took part in the tests.By the method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the structure of agility was constituted by three factors,which were direction changing ability,varying movement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The factor weights were 77,91 and 89,respectively.The observed variables of direction changing ability were Illi⁃nois and run cross,the factor weights of them were 69 and 83.Squat-abdominal bracing-jump up,prostrate-get up and sit-clap-get up were the observed variables of varying movement ability,their factor weights were 52,50 and 71,respectively.The observed variables of coordination were dance with joy and across repeatedly,which factor weights were 80:46.This paper showe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gility with the help of empirical research survey.The model was derived from the PE experts’cognition,which was verified by the results of undergraduates’experiment.The structural model of agility had been initially proved by the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o measures and evaluate agility,and which also provided a basis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of agility in the athletes.

agility;structure equation model;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G 808.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5-0000(2014)06-521-06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4.06.012

2014-07-28;

2014-10-21;录用日期:2014-10-2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D14TY01);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14WQNCX157)

赵西堂(1980-),男,河南兰考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与训练;通信作者:郭思强(1977-),男,河南新郑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

1.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肇庆526061;2.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辽宁盘锦124221。

猜你喜欢
灵敏协调性测试方法
基于泊松对相关的伪随机数发生器的统计测试方法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
电子制作(2019年16期)2019-09-27 09:34:56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15期)2019-08-27 01:12:02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8:54
低压灵敏放大器研究
电子测试(2018年18期)2018-11-14 02:30:26
我有一个灵敏的鼻子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43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对改良的三种最小抑菌浓度测试方法的探讨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