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三次创业、史玉柱三次改换行当、原UPS亚太区总裁相峰担任圆通CEO……成功人士转换职业路径的现象比比皆是,不禁令人想起“人生几何”的调侃:企业家、经理人是如何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的“几何”路径的?为什么要不断地改换门庭“移情别恋”,甚至变换行当?具体原因人各不同,笔者从心理学理论分析其动力学原因和规律,大致归为五种类型,希望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职业变换,给读者的职业生涯管理带来启迪。
公平公正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 刘禹锡 竹枝词)
公平被认为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基本法则之一。组织中的公平是激励人的重要机制。当一件事是公平的,無论你觉得它多么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都很难拒绝。同理,公平也是让企业良好运转的重要法则。如果企业组织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就无法安抚人心,赢得组织凝聚力。
相当一些职业经理人的跳槽,是由于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一些企业家或经理人,对于组织公正重视度不够,以比较随意甚至自私的方式处世和对待下属。他们要么低估了经理人的能力和贡献,要么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组织成员。这就导致了下属产生强烈的不公正感,从而导致离职。
更糟糕的是,一些人心胸狭窄,容不下能人,有意打压比自己本领高的人,好比梁山泊的王伦,“凡比我本领高的人,决不能留”,导致组织无公平公正可言。于是,下属感到心寒,选择出走,或者反水。
然而,问题也并不这么简单。一些企业组织和企业家,有时并不是有意对人不公平公正,相反他们以为自己很公平公正。这意味着什么?
其一,有时,不公平公正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不是出于人的本意。如果不能理解这种现象,就无法接受,就会把“无意”解释为“恶意”,就会导致严重的冲突,以致分道扬镳。原来四兄妹创办的希望集团为何一分为多?因为兄弟之间逐渐无法做到公平公正,但这不是有意造成的,因此不如亲兄弟明算账,各走各的阳关道。
其二,人们对公平公正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人们不是依据自己的绝对报酬,而是基于相对报酬来判断公平。人们会把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值,和与他类似的人的投入/产出比值相比较;如果相等,就认为公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也就说,每个人都有一座衡量公平的心理天平。麻烦就由此而生:每个人的心理天平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老板的心理天平和下属的心理天平在衡量公平公正时,是不一样的。老板给下属发了一大笔钱,觉得下属应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可下属却可能觉得你给的远不如自己的付出,或者不如他的人也拿了同样多甚至更多,因此感觉不公平。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会很不同,孰优孰劣,众说纷纭,众口难调。这种认识差异是导致不公平感的一大原因。
其三,艺高脾气大。研究表明,人的职位越高、才干越强,越容易脾气大。那些有成就的经理人、企业家,往往也更有血性,铮铮铁骨,满身是“不能为公平生,就为公平死”的脾气。他们似乎眼里更容不进沙子,更觉得自己有资格捍卫公平,因此当他们面对不公,往往反应更加激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跳了之。
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组织高管公平公正地相处?建议人们做两道“数学题”。
其一:加法。当发现人们对公平有不同的看法时,摆出各自的道理,说明每个人是如何计算公平的,找到分歧,求大同存小异,把大家共同认定的部分加在一起,作为本企业的公平公正标准。一旦确立这个标准,大家约定共同遵守,从而减少矛盾冲突。
其二:减法。先问问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公正对待了别人,再看看别人在多大程度上公正对待了自己。然后前者减后者。如果差值大于零,说明你比别人更公道,心胸大度一些,多包容别人一些,至少你知道你因此能做个好人。如果差值小于零,说明你亏欠别人,应该及时调整自己,还别人公道,而不要怨天尤人。
挫折耐受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唐 柳永 蝶恋花)
企业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坎坷、挫折甚至失败。而一些企业家和经理人并没有在心态和能力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困境使一些人“败下阵来”。俗语说,“不是好铁不打钉。”当高管或者企业家,要有常人不及的心理素质。
研究表明,胆识过人、自信坚定、模糊耐受力是企业家精神中的重要心理品质。
胆识过人,是指有足够的胆量去冒险,并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失败。它意味着,别人不敢做的事你要敢去做,别人承受不了的风险你要敢于承受。一些人往往因为缺乏这种胆识,稍遇波折就撤出,稍有失误就逃避。
自信坚定,是指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达成某种结果。在心理学里,这叫内控型人格。内控的人更坚持自己的行为,遭遇挫折更不轻易放弃,面对不利的环境不怨天尤人,最终往往成就更高,职业发展更好。
模糊耐受性,是指面对不确定时能够从容和主动应对的心理特性。模糊耐受力高的人,总是保持好奇心,积极地探索环境,乐于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尤其是在面对不可解决性时能“死马当成活马医”,有一种不服输、不信命、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这就使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从不放弃,直至获得成功。这和另一种心理品质也有很大关系:韧性。韧性是指人遇困难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不被压力征服,能迅速恢复常态。更形象地说,韧性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了这些心理品质,人们更能坚持自己的追求,即使遇到麻烦、不公平、失败,也能坦然面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是如此。不妨尝试以下建议。
其一,给自己一些机会去冒一下险。体验惊险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财富,它让人更有胆量,也使人生不再平庸。
其二,提升自己的内控信念。让自己为自己做主,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去担当。成功,是出于自己的才干加努力;失败,是因为自己正在为成功做准备。有了这种心态,你就敢于拥抱未来。
其三,磨练模糊耐受性。有意识地选择不可完成的“使命”,想常人想不清的事,做常人从未做过的事;对各种未知乐于把玩,把各种不可能当作可能去尝试,培养自己化腐朽为神奇的勇气。想想看,有多少企业家几乎赤手空拳打天下,有多少企业家硬是把崭新的行业从无做到了无穷大。别人能行,要相信自己也行。
当然,有时人们选择主动撤退,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进攻。只有证明自己内心的坚强,才能在一次次的进退中涅槃,真正走向有价值的成熟和成功。
职业倦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 李商隐 无题)
职场不是温柔地、富贵乡,而是残酷角逐的竞技场。那种艰苦的拼搏,乃至恶性的厮杀,常常惨烈得令人难以想象。面对巨大的职场压力,人们常常内心纠结、焦灼,甚至有心思耗竭、筋疲力尽、万念俱灰的感觉。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工作倦怠”或者“工作衰竭”。这是一些企業家和经理人不堪重负,最终选择离去的原因之一。
工作衰竭的表现有三。其一,情绪耗竭感:情绪上感到极其疲惫,再也打不起精神来,无法提振自己,有一种精神瘫痪的感觉。其二,厌世感:心态上讨厌人世生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快乐,想要摆脱现世的环境。其三,无能感:心理上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能力低下,毫无成就,失去生存的价值感。
这三种工作耗竭的感觉,并不一定同时发生,但任何一种感觉的出现都足以使人“退场”,选择放弃、逃避、归隐。工作耗竭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生命终结。这绝非耸人听闻。
工作是要使人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要让人有成就感,有对自我存在的肯定感。如果让自己陷入巨大的压力、疲惫不能自拔,以至最终自我否定,那就是工作和生活的悲剧。让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汗,却发现原来毫无意义。这绝不是聪明的企业家和经理人的选择。
因此建议企业家、经理人时常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调节,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常见方法:
● 适当改变工作方式,例如不拖沓,重要的事尽早优先完成;
● 适当改变生活方式,例如调整饮食、作息习惯,保证适当的睡眠;
● 调整工作负荷,适当(至少短期)减负;
● 安排必要的休息和锻炼,适当的有氧出汗运动有利身心调节;
● 适度饮茶,能使人更内心和谐、安宁、清净;
● 适当购物,消费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快乐;
● 安排适当的旅游,亲近自然和人文,例如每3-6个月给自己1-2个星期的彻底放松;
● 欣赏音乐、美术作品,缓释心情;
● 找家人、朋友、同事聊天或倾诉,释放内心积郁,获得情感支持;
● 做对社会有益或助人的事,研究表明,行善会给人带来快乐。
刺激寻求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唐 李白 将进酒)
有些企业家和经理人的职业转换,是“找刺激”: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刺激寻求”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对已经习惯了的事物或环境不再感兴趣,总要去寻求一些新鲜的刺激,尝试一些新的事,或探索新的环境。刺激寻求水平较高的人,很容易对习以为常的事感到厌倦,对已经显得平常的事物、生活感到无聊,想要从新的事物、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这种人不甘寂寞,容易“喜新厌旧”,好奇心水平很高,喜欢尝新鲜,也乐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些人有很大的惰性,一旦习惯了一种环境,就不再想改变,因为适应新环境是要付出很大成本尤其是心理成本的,而且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可能失败。而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宁愿在新环境中吃苦、失败,也不愿在习惯的环境中忍受寂寞。一些有想法、有个性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就是属于后者,他们注定会频繁地转变职业路径。
一般来说,创业充满兴奋和刺激,处处挑战,步步惊心。一旦事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按部就班的工作就不再那么激动人心了。这时,富于激情、喜欢新异刺激的人,就容易按捺不住,想要寻求转换,要么跳槽,要么转行。史玉柱放掉脑白金,改做网游,多少出于这种找刺激的动机。先后创办携程、如家和汉庭的创业家季琦,以及先后创办了Paypal、SpaceX、Solar City和特斯拉公司的马斯克,都属于刺激寻求水平高的人。
当然,刺激寻求水平较高的人,遭遇风险的概率也会比较大,失败的可能性也会更高。因此,这类人也需时常提醒自己,玫瑰虽好,当心有刺儿。这类人如果能恰当地平衡好奇心和风险水平,往往能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
动机跃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 望岳)
还有一类职业转换,是企业家或经理人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希望寻求更高境界的满足或成就。这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人生要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而其最佳境界就是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种需要,并按一定层次从低到高排序: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看来,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并不是生存所必须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而且它们的满足必须靠自己。
自尊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而且,越是成功人士越是会看重和在意自尊。心理学把自尊定义为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达成对自我的恰当认识和合理的接纳。成就越高,人们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这形成一种把自我向上提升的力量。当然,高度自尊的人也更容易高估自己,更容易容不下别人的批评或冷落,因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对外防御、横向拒绝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往往会把人拉离原来的位置,以便获得自我安慰。牛根生离开伊利自创蒙牛,大抵属于这一类转换。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所说的人生最高需求境界。在他看来,这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但企业家、经理人群体里,则会有更多的人追求和实践这一境界。王石做“甩手掌柜”,宁愿登山和探险两极而不是打理企业,属于这一类人。这些寻求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断挑战自己,做不同的自己,做从未做过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也许他们会失败,或者一辈子也不会完成那件事,但却不会后悔和放弃。这就是所谓“理想”。一旦被这种理想所驱使,人会迸发出巨大的动力,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有那种“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概。
达到这一境界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也需规避一些可能的“毛病”。
其一,预知高处不胜寒。获得巨大成功,博得更多人羡慕的同时,也容易遭到更多人的嫉妒。树大招风。你的境界可能越来越少有人能理解。因此,要准备好忍受寂寞和挑剔。
其二,谨记虚怀若谷。虽然燕雀难知鸿鹄之志,作为成功者,在为自己骄傲的同时,也应对普通人心怀仁慈和爱心,何况是许多普通人助你成就了大业。这可以为你赢得更多的尊敬和支持。
其三,坚持不断完善。任何成功,都是在一个特定领域、特定时期的成功。成功人士并不是完人,仍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路要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让自己变得更为“渊博”,就永远不会迷失。否则一旦成为“第一”,就会失去动力。
要牢记,成功人士仍会犯错误,而且同样的错误会比常人更不可饶恕。提升定力,把持自己,往往是成功之后最需努力实践的要务。
通观形形色色的职场转变,不外乎上述五类。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被动的。把握住自己的心脉,掌控好自己的职业律动,使自己的生涯划出通向成功的漂亮轨迹,是每个经理人、企业家必须修炼的内功。这也是人生最难修炼的一门功课。
王垒: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