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辉
【摘 要】本文以地方电台广播新闻轮盘式改版实践为基础,探讨在实际操作中的得失,并提出确保有效信息量是关键、新闻要即时播报、发挥广播特色、强化新闻指挥中心等解决之道。
【关键词】广播新闻 轮盘式 即时 广播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08年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进行的广播新闻轮盘式改版开始,可以说,以此为代表的广播新闻改革方兴未艾,新闻轮盘式操作亦如雨后春笋。2008年中国之声实行轮盘式改革,将历次重大报道尤其是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的成功经验固化下来,实现新闻全天候不间断播出。为确保新闻的时新性,频率对各种新闻的品种、字数等都提出严格要求。这一做法不仅使新闻的快速、高效得到凸显,还改变了过去新闻重时效、综合,轻文体、财经,重文字轻录音,重首发轻快发的局面。①在中国之声改版成功后,各地新闻节目纷纷改弦更张加以仿效,力争在这场广播新闻改革浪潮中不缺席、不掉队。各地实行轮盘的时长不一,效果各异,本文结合操作实际探讨实行新闻轮盘改革的可能与得失。
所谓新闻轮盘式操作是指新闻广播中最纯粹和最典型的安排,按照一个小时分为2~3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位置相对固定的若干类别内容、各个播位内的内容滚动更新的播报模式。轮盘式新闻频率的优势是,听众随时都可以听到最新的情况,达到听新闻无需等待的效果,它的代价是内容周期性重复比较大,单位篇幅受限,播报形式比较固定,连续收听会感觉重复,内容深度也受局限。②理论上说,广播新闻实施轮盘式操作,可以使信息的即时性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信息做到行进式、滚动式播出,新闻的整合力度能够得到加强。如南京电台当时提出的实施目标是:“新闻的发生与播出同步,新闻的播出与链接同步,新闻的链接与点评同步,新闻的点评与参与同步。”但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实施轮盘后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不少。不少台面临苦苦支撑的局面,轮盘的优势并没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整合达不到理想状态,记者仍然习惯于单兵作战;记者与编辑之间协同作战能力薄弱,磨合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闻指挥中心的统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等等。
新闻轮盘为何会在某些地方失色?这里仅对其原因及应对办法略作分析。
一、确保有效信息量是关键
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以现在的播音速度,一个20分钟的轮盘单元,大约需要5000~6000字。这样,一个小时大约需要1万5千到1万8千字。假设每个轮盘单元更新三分之一的信息,一个小时也需要6000字左右的新信息。这个数量对地方台新闻节目来说,用稿量相当大。一些实行了新闻轮盘的地方台疲于奔命,应付了事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笔者以为,要想让轮盘真正运转起来,首先要解决更新稿件的问题。以更新稿件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计算,即一个轮盘单元需要1500~2000字。实践证明,如果一个记者在一个轮盘单元里新的自采稿件达到三篇(由于轮盘实行行进式报道方式,实际上每名记者发稿可能要超过三篇),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一个轮盘的更新。再加上轮盘编辑提供的更新稿件,轮盘更新应该问题不大。目前多数情况下,编辑稿件来源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官方微博为主。上海东广新闻有一个办法行之有效。他们将各地重要城市的官方微博作为信息源,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可靠,又解决了异地新闻稿件的来源问题。
二、即时、即时、即时
即时性是新闻的生命。没有即时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就要大打折扣。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风行,而广播的即时性已与微博、微信一时瑜亮。
即时性一直是广播人追求的目标。如南京电台设计轮盘方案时提出的目标是:“我在现场,即时发稿”。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者到了现场并没有即时发稿;有些记者发稿了,却并不是在现场,而是回来以后躲在某个“现场”进行连线。
笔者以为,强调记者的即时发稿应该是轮盘变革的重中之重。要改变记者对新闻的认识,传统思维中,记者认为新闻必须是“全须全尾”的,即必须等到新闻发生、发展,并且有了结果后才开始发稿,“5W”齐全。进入广播新闻轮盘后,要求记者从事件开始便介入,并开始发稿,真正做到行进式、滚动式发稿。在行进式发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稿件的要素,丰富事件的背景。不靠单篇稿件还原事件真相,而是靠多路记者(包括编辑)的拼盘式报道还原事件全貌。
2012年11月29日上午,南京电台接到听众报料,太平南路与中山东路交叉口处突发一起地陷事故,一辆由南向北方向行驶的公交车已陷进去。在打电话从交警处得到确认后,电台第一批派出三路记者,一路到现场,一路到地铁公司,一路到交警指挥中心。与此同时,第一条稿件已经播发:
今天上午11点,本台接到听众报料,位于南京太平南路与中山东路交叉口处突发一起地陷事故,一辆由南向北方向行驶的公交车也跟着陷下去了。本台记者已赶赴现场。稍后请听即时报道。
按过去要求,这条稿件有许多缺陷:事件何时发生不清楚,事故原因不明白,事故有无人员伤亡没交待,没涉及是否与传说的地铁建设有关等。
但作为轮盘新闻,这应该是一篇合格的稿件。作为行进式报道,即时是第一位的,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所有内容交待清楚。只能留待下一轮稿件或者下下轮稿件更新中逐步交待。通过各路记者拼盘式的报道,将事件全貌还原。这也符合行进式报道的规律和听众的收听需求。
三、重新定位广播特色
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强调现场音响并无不妥。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将广播特色单纯理解成录音报道,几乎所有记者的稿件均要求做成录音报道,带来的问题不言而喻。
一篇录音报道必须等事件全部结束后才能写稿,广播的时效性荡然无存;录音报道的成稿过程冗长,经过采访、整理录音、写稿、审稿、制作,稿件的新闻性大打折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到了晚上,记者们采访归来,都在奋笔疾书,然后等待主任审稿,再排队等待制作。常常忙到半夜,这样的稿件只能提供给第二天早新闻使用。这样的发稿模式,时效上不仅低于网络,也低于电视甚至报纸。
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台对记者工作量的要求是一天发一条文字稿或口播稿,加一条录音报道;如果再增加一条录音报道,便可以超额完成任务。但这样的报道量,对一个实施轮盘式操作的频率,显然发稿量严重不足。而且这类稿件大多单兵作战,稿件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根本无法适应轮盘模式。
解决之道,只有改变记者的发稿思维及发稿方式。比如一个价格听证会。过去常规的报道方式是:记者到了现场后,发一条口播连线,然后回来再做一篇录音报道。勤快的记者可能会再加一个综述,或者写一条短评。而轮盘式操作,首先从观念上就要改变,要有预报的思维。如会议之前,或者记者出发前,由记者发一条稿件,通报今天价格听证会的主题及相关的简要背景。其次,在具体报道时要以行进式报道进行架构,并注重对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如到达会场后,需要发一条对会场的描述及对部分与会人员的采访;会议中间,记者可以对会议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及时报道。如果会议时间较长,这个报道可以进行多次;会议结束后,再发一个总结性报道。回来后,可以写综述或短评进行解读。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轮盘用稿量大的问题,而且由于是行进式报道,可听性极强,也符合广播特点。
四、从新闻整合中要效益
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受众时时面临着迷失的危险:他们可能迷失在时间中,因为在所谓“全时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中,新闻绵延不绝,却常常让人寻不到头,找不到尾,更无法看到一个事件完整的发展线索;③所以,新闻整合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新闻整合要求不仅有消息,有专稿、评论,有信息通报,还要有专家评论,更有背景介绍,形成广播的“超链接”。
仍以前面说到的地面塌陷、公交车陷落事件为例。派到现场去的记者一定是钻劲十足的记者,但派到地铁公司的记者并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记者,却是最熟悉地铁公司人头的记者。同时,记者在前方采访发稿,后方编辑要整理出南京近几年地铁建设中与地面塌陷有关的新闻作为背景备用,还要联系交警部门了解相关情况,本台评论员也要做好准备进行即时点评,等等。
广播新闻做这类报道,在时效上显然要优于报纸和电视,同时由于更为专业,也优于网络。采用轮盘式的报道方式进行新闻整合,新闻事件一拨一拨地涌出,一层层地被剥皮,一浪一浪的在更新,让听众听得更流畅,更过瘾。
五、抓住灵魂——新闻指挥中心
许多电台的新闻频率都建立了编前会制度。笔者以为,编前会只是轮盘式新闻的初级阶段。广播新闻要真正实现理想状态的轮盘化操作,必须进化到高级阶段,即抓住轮盘的灵魂——新闻指挥中心。
传统意义上的编前会,大多是对记者而言的。记者每天按时报选题,在编前会上分派任务,稿件采回后交编辑组播发。而新闻指挥中心,则是将记者、编辑、主持人(主播)统一纳入同一个体系进行全方位调度。这样组织起来的稿件是某个轮盘单元中的一个构件,而不再是手工作坊下的摆件。同时,各轮盘单元之间也是有机的互动整体,尽管是轮盘化操作,但让听众感觉不到轮盘单元之间的不同。
现在有些地方台的新闻轮盘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将这一类现象称之为“被轮盘”,关键就在于新闻指挥中心没有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一线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采编播人员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信息需求量和采编质量仍难以齐头并进,而且在信息量的收集、调配上出现了问题。”④新闻指挥中心是广播新闻轮盘的“灵魂”,是中枢。这个指挥中心的功能是调配现有的新闻资源,实行最优化配置,在最佳状态下播出,从而收到最优化效果。
比如:指挥中心必须每天从记者编辑提供的新闻线索中挑选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新闻整合,优化组织报道力量,调配记者和编辑各行其责,在规定的时间里拿出合格的稿件,在规定的时间播出。指挥中心负责人对稿件要提出具体目标,对采写编发的样式要有明确的要求,甚至细致到记者、主播的用词用语,遣词造句都要有明确指示。这样才能避免混乱、甚至墙歪屋斜。
新闻指挥中心负责人还要随时对原有的报道方案进行调整,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打破常规,采用特别报道方式运作。
新闻指挥中心必须有自己的新闻理念,这个理念同时要为所有轮盘的参与人员所认同,在思维模式、操作方法、稿件认识、播出风格、包装体系上,都要有所创新。新闻指挥中心应该是新闻频率的常设机制,与新闻的播出同步运行。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方台轮盘式新闻操作的经验已经证明,地方电台广播新闻实施轮盘式操作也不必拘泥央广中国之声或上海东广模式。把全新的新闻运作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广播新闻改革之路。
(作者单位:南京广电集团广播宣传管理部)
(本文编辑:吕晓虹)注 释
①傅雪琴 《彰显主流的力量 展示广播的魅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轮盘式新闻改革浅析》,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10期。
②邓炘炘 《类型化新闻广播模式与传播策略》,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③彭兰 《网络新闻整合:形式提升内容》,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823923.htm.
④郭伟玲 《探析地方电台新闻广播的“类轮盘”模式》,载《中国广播》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