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禹平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长坂坡与天下三分
官禹平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汉末建安时期的长坂坡位于今荆门漳河新区响岭岗、掇刀一带。长坂之战以前,鲁肃和刘备在此相会,确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长坂坡是孙刘联合的起点,随后的长坂之战是赤壁之战和三分形势的前奏和序幕,是刘备集团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在整个三国时期,长坂坡是魏、蜀、吴三方势力角逐荆襄地区的地理中心,是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在天下三分格局形成和三国文化演变中有重要意义。
长坂坡;三分;起点;转折点;地理中心
长坂坡,《三国志》中称长坂或长阪,《三国演义》中称之为长坂坡,北起今荆门市南郊漳河新区响岭岗、掇刀一带(古称“阪高”),南止于沙洋县纪山镇,与故楚都纪南城和江陵城相接[1](本文特指其北端汉末长坂之会和长坂之战的发生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丞相曹操从许昌出发南征荆州牧刘表(州治今襄阳),八月,刘表卒,次子刘琮在襄阳即位,九月,曹操兵至新野,刘琮遣使请降。寄居荆州的刘备此时屯于襄阳对岸的樊城,得此消息,率众避走江陵。“比到当阳(治今荆门市掇刀区袁集[2]),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3]877,形势万分危急。此时,承父兄之业,据有江东的汉讨虏将军孙权派其门客鲁肃“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3]1269。此前,曹操已入襄阳,“将精骑五千争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3]878,将刘备击溃,“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即汉江),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今武汉)”[3]878。此后,曹、刘、孙三大集团在以长坂坡为中心点的荆襄一带反复争夺,长坂坡遂成为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曹操与袁绍攻战期间,脱离袁绍到汝南(今河南汝南市)一带图谋发展。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破袁绍后南击刘备,刘备依刘表,刘表给他增加军队,让他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抵抗曹操,荆州的不少豪杰之士如徐庶、简雍、伊籍等纷纷投靠刘备麾下,刘表“疑其心,阴御之”[3]876。因此,到长坂之战以前,刘备虽然在荆州已经营了七年,实力仍然相当薄弱。赤壁战前,诸葛亮从夏口赴柴桑(今九江)与孙权谈判说,长坂之败以后,刘备的部队还剩下“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3]915,可见刘备在樊城出发时,其兵力也就是一万出头而已。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十三年(208年)春之际,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指出:“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912-913认为刘备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把联合孙权作为外交方针,把取得荆、益二州作为成就霸业的关键和着力点。但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不愿意夺取汉室宗亲基业。刘表已卒,刘琮投降后,刘备渡过汉江南下经过襄阳,诸葛亮建议进攻刘琮以占领荆州,刘备回答说“吾不忍也”[3]877。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为刘表长子刘琦谋划出守江夏(今武汉新洲),以避后母蔡氏之祸,刘琦成为刘备可倚靠的力量之一。但同年七月曹操南征,九月兵至新野,形势急转直下。因此,长坂之战以前,诸葛亮的三分战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三国演义》中,为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才智,鲁肃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老实人形象,而事实上他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建安五年(公元201年),鲁肃初见孙权后与之密谈,孙权说自己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之类辅佐皇室的人物,鲁肃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3]1268的建议,简直就是孙吴版的“隆中对”。
刘表死后,鲁肃对孙权说:“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1269鲁肃认为刘表与刘备、刘表两个儿子之间都有矛盾,在刘表死后,他们之间可能出现分化,只有刘备最有可能团结刘表旧部,也只有刘备最有意志和能力与孙吴联手,共同对付曹操。七年前,鲁肃或许只看到了曹、孙是未来中国的王者,七年后,他已经认识到了刘备集团也是一支应予充分重视的力量。
鲁肃向孙权进言后,“权即遣肃行。到夏口(今武汉),闻曹公已向荆州(今襄阳),晨夜兼道。比至南郡(今荆州江陵),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3]1269。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详细记叙了这次会面的情形:“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4]764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表明,鲁肃出发后,他所期望的理想局面,即“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由于刘琮的投降已不可能出现,刘备“惶遽奔走”,形势更加危急,此时,鲁肃表现出了一个战略家的坚定性和灵活性:他“径迎之”,赶在曹军到达之前在长坂坡见到了刘备,充分表达了孙权联刘抗曹的诚意,得到刘备的首肯,决定了此后刘备的进军路线;同时,鲁肃还与诸葛亮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为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建立巩固的孙刘联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因此,孙刘联手抗曹的方针由诸葛亮首倡,但首先主动迈出实施步伐的却是鲁肃。由于刘备坚持“信大义于天下”的政治原则,也由于曹操推进太快,刘备集团未能径取襄阳占领荆州,而是首先在长坂坡之会上确立了孙刘联合方针,赤壁之战中共破曹操后,再夺取荆州(之一部)。长坂坡之会成为孙刘联合方针付诸实践的起点。
在长坂之会的同时或稍后,曹操的五千精骑追至,长坂之战爆发。战争的规模不大,但曹操、刘备、诸葛亮、鲁肃、赵云、张飞等或遥控指挥,或亲历战阵,因而成为荆门境内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的战事。
如前所述,刘备从樊城出发时战士不过一万出头,同时“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3]940,那么关羽的水军应有近万人,这样,刘备部队的规模应该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说的“三千余军马”[5]相差无几;而曹操的兵力据周瑜估计有“中国人……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4]765,仅先头部队就有“五千精骑”[3]878,因此,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3]878。《三国志·魏书九·曹纯传》则称曹仁之弟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3]277。孙权接见赴吴救援的诸葛亮时曾提出疑问:“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3]915二十年后的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倾覆”“败军”“危难”[3]920等词语,也描述了长坂之败给他留下的惨痛记忆。
上述史料都表明,长坂之战在军事上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败仗。而事实上,这是刘备与曹操对抗的常规结局,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于小沛,今江苏沛县),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3]875-876;建安六年(公元201 年),曹操“南征备(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市)。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3]22。
刘备也有取胜的时候。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3]876;刘备投刘表以后,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3]876。但是只要曹操亲自出马,刘备就立即败退。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双方军力相差悬殊的结果,长坂之败不过是这种情形和态势的延续而已。
战争从来就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长坂之战也是如此。荆州寄居时期的刘备尽管军事实力还十分薄弱,但却积累起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即“信义著于四海”并因而深得民心。在刘备过襄阳赴江陵时,虽然刘琮闭门不纳,“但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3]877。有人指出,虽然百姓人数众多,但战斗人员太少,若曹兵追来将无法抵抗,建议刘备暂时离开百姓,急行军夺取军资丰富的江陵(今湖北荆州),但刘备说,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些人们愿意追随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这样,才出现了前文所述“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的战争奇观。
因此,刘备南下江陵不是六年前(201年)汝南式的望风而逃,长坂之战也不是双方一追一逃过程中的遭遇战,因为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看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固然不能完全排除刘备受民众拖累被动应战的因素(因为刘备从樊城出发时的进军目标是江陵),但从根本上说长坂之战还是刘备捍卫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有备之战,而长坂之败,则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入荆州劝刘备袭取益州时,刘备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4]773集中阐述了他的政治策略思想,应该说也是其重信义得民心的政治作风的真实表达,而他事实上也确实充分释放了自己作为汉室宗亲的正能量,所到之处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记载,刘备年轻时,“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3]872;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任平原(治今山东平原西南)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3]873;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3]875;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3]876。当阳之役,十万百姓随军迁移,既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荆襄之民对曹操带有掠夺性的屯田制的逃避,也是刘备长期以来谦恭待士、抚爱百姓的政治气质作用的结果,表明刘备不仅“总揽”了诸葛亮等英雄豪杰,而且积聚了巨大的民望。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载孙权在赤壁之战前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764,正是基于刘备的巨大声望,诸葛亮在为孙权分析曹操征吴的不利因素时说“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周瑜也说曹操“所得表众,尚怀狐疑”,可见争取人心在三分形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长坂之战中刘备“虽然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6]。
事实上,刘备在长坂之战中不仅再次用实际行动塑造了自己仁君的形象,进一步积累了政治资本,同时,战前沿汉江南下的关羽水军近万人完好无损,在战事后期接应刘备过了汉江,并在与刘琦会合后到达夏口(汉口)后,成为赤壁之战的刘军主力;刘备的妻子也赖赵云力战得以保全,这些都显示出刘备集团在争取民心和军事谋划等克曹取胜的主要因素方面都在稳健增长,它们与前述孙刘联手战略相结合,造成了刘备集团发展的全新局面,使得长坂之战成为刘备集团从大败小胜走向此后很长时期内持续胜利的转折点。
荆州在南北政权的对峙攻守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方统一南方通常都是用兵荆襄,南方政权丢失荆襄,也就随之灭亡。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3]912鲁肃说:“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3]1269吴将甘宁则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3]1292袁术据淮南,首先争荆州,孙坚为此丧身襄阳,曹操挟献帝都许昌以后,多次试图进取荆州,因北方未定而未及措手。曹、孙、刘任何一方占领荆州,局面都将为之一变:曹操占领荆州,可以逼降孙权一统天下;孙权占领荆州,可全据长江而与曹操抗衡;而对刘备来说,更是亟需藉荆州立身,再图益州以待天下之变。荆州成了三家逐鹿中原的冲要[7],三国形成时期的军事和外交斗争的焦点就是对荆州的争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或上年冬,诸葛亮为刘备提出隆中对策,首要战略目标就是夺取荆州。刘备长期驻屯荆州,有近水楼台之利,但从有恩于己的同姓手中夺地盘乃是天下大忌,所以只能耐心等待。而此时的曹、孙两方已是磨刀霍霍。这年春,孙权建柴桑(九江)行营,击灭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打开了荆州的东大门;曹操则开始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作玄武湖训练水军。七月,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志欲一举平定江南,刘表束手无策忧惧而死,次子刘琮继位,刘备从新野移屯樊城伺机而动。不久,刘琮投降,刘备过江南下,百姓随行,孙权遣鲁肃联合刘备,遂有长坂之会及长坂之战。
此后,以长坂坡为地理中心,三方在与长坂坡距离大致相当的东南、西南、南、北四个方向(顶点分别为赤壁、江陵、夷陵、襄阳)展开漩涡式角逐:刘备集团在此折向东南,再向南方,然后经长坂坡向北挺进,随即在北方和西南方向先后消亡;孙吴集团从东南出发,向西发展,再向东收缩,之后再向西、向北经长坂坡强劲发展,最后在向南向东收缩中消失;曹魏(后来为晋)先经过长坂坡向南和东南推进,再沿原路收缩,然后再沿原路重新向南挺进,之后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面推进。具体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孙刘联手胜曹操于东(赤壁)、南(江陵)。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操的二十几万大军在长坂坡东南方向的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被三万二千人组成的孙刘联军击败,从用兵如神的巅峰跌落,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同年,周瑜率得胜之师,攻打夷陵(今宜昌)和南郡(今荆州江陵),刘备趁机取得荆州的长沙(治今湖南长沙)、武陵(治今湖南常德)、桂阳(治今湖南郴州)、零陵(治今广西全州)四郡。次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曹仁、徐晃退守襄阳,同月,刘琦死,刘备被推举为荆州牧,治公安(今湖北公安境内),三分形势现出雏形。
第二阶段:孙、刘争斗和妥协于南方。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刘备赴镇江,向孙权借得荆州南郡的北部(不含襄阳),以共拒曹操,曹操“方作书,落笔于地”[3]1270。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得益州。次年,孙权遣吕蒙率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3]1119。刘备率兵五万下公安,关羽率兵三万进益阳。恰逢曹操平定汉中,刘、孙连和,双方以湘水(今湘江)为界,东边的长沙、江夏、桂阳属孙权,西边的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3]883。
第三阶段:刘、孙先后胜魏于北方。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激战,关羽从江陵出师北伐以为呼应,在襄阳歼灭曹军三万余人,威震华夏,蜀汉势力达到全盛。
同年冬,关羽在襄阳败于曹仁和徐晃,孙权派吕蒙攻取刘备的湘西三郡,将关羽擒杀于撤退途中。关羽从襄阳撤退时,曹仁溃围而出,孙权以陈轺为太守入据襄阳,曹仁、徐晃攻城不下,败走。次年(公元222年),孙权改襄阳县为江陵县,守将朱然[8]。
第四阶段:孙权胜刘备于西南。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东征孙权,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吴将陆逊在夷陵(今湖北宜都)一带大败汉军,刘备退守永安(今重庆奉节),次年去世。自此,蜀汉势力退出荆州,三国自此进入稳定对峙阶段。
第五阶段:魏胜吴于北方(襄阳),魏胜。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使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今襄阳),历时六个月,不克退还。直到吴赤乌十二年(公元250年),魏将王昶才攻陷江陵,复称襄阳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率领部队包围江陵城,生擒吴军都督孙歆,进而拿下江陵,占领了整个荆州。次年,王濬克建业(今南京),三国归于一统。
此时,再回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长坂之会和长坂之战,就好像历史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昨天,由北方实现统一的大势似乎早已注定。但历史从来就是曲折的,长坂坡就位于这段曲折历史的地理中心,三方势力较量的必经之路——荆襄故道(今207国道沿线西)的中点,它作为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也因此进一步显现。
[1]李柏武.长坂古战场遗址考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0-63.
[2]李云清.长坂坡古战场地理位置初探[J].江汉考古,1990,(4):70-74,102.
[3][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203.
[6]沈伯俊.《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11,(4):80-90.
[7]杨采华.孙权建置江陵县于襄阳[C]//武清海.荆楚文化与湖北人文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431.
[8]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6.
K236
A
1672-0768(2014)02-0014-04
2014-04-02
官禹平(1972-),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陈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