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彪 陈亮
改善厦门BRT运营现状的初步探讨
□谢仁彪 陈亮
BRT;轨道交通;扩容升级;运能提升;厦门市
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介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的一种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运营案例。与轨道交通相比,其造价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与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相比,BRT运能较大,提供的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在国外BRT成功案例的影响下,国内许多城市积极寻求适合本地发展的快速公交模式,期望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出行质量,力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厦门快速公交系统使用改良型公交车辆,在专用路权的车道上运营,具有轨道交通运营特性。它主要包括专用路权、独立车站、改良型车辆、乘客服务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等五大硬件系统,于2008年9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厦门BRT总运营里程为88.9公里,包含3条快线,其中高架段达到39.5公里。高架段均为专用车道,岛外地面站除小部分路段与社会车辆混合使用外,其余都是专用车道。快一线从第一码头站至厦门北站,长35.6公里;快二线从第一码头站至同安枢纽站,长42.4公里;快三线从第一码头站至前埔枢纽站,长10.9公里。
厦门BRT开通6年来,截止2014年7月31日已累计运送乘客5.02亿人·次,总体客流量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BRT开通首日的客流量仅为3.6万人·次,如今日均客流量已达到近31万人·次的水平,日均客流量增长了7.6倍,其中最高日客流量已突破35万人·次。
随着厦门BRT运营的逐步成熟,其影响更加深入人心,客流量与日俱增。目前,车站客流高峰时段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期大部分出现在早晨07:30—08:30,晚上18:00—19:00时段,平均进站客流量达到1 700至2 000人·次/小时。重点大客流车站(如火车站、前埔站、嘉庚站、金山站、双十中学站等)进站客流达到2 500人·次/小时,给车站带来较大客流压力,蔡塘至县后沿线站点由于站间距离较长且车辆到站时已经满载或趋近满载,站台及车厢内过度拥挤,造成大量乘客滞留站台,乘客疏运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客流量增长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运能供需矛盾突出、场站枢纽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限制其运能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客流量日益增大,在高峰期期间,运营车辆车厢过于拥挤,特别是行驶至县黄路段(线路中段),乘客上车难下车也不易。二是部分站点站台、站厅容量不足,岛内路段高架站不堪重负。某些站点高峰期期间需适时实行限流措施,控制乘客进站速度,必要时还需控制进站人数,待站台乘客减少后才允许站外乘客进站。三是枢纽站设施尚未完善,特别是枢纽站停车场车位已饱和。目前BRT高峰期的发车间隔为3分钟/班,根据实际情况还需临时增发班次,现有停车场无法满足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发车需求。
为缓解客流拥堵问题,保证乘客及时疏运,厦门BRT一直在积极寻求改善方法。
1.车辆扩容升级
目前,受既有场地设施的限制,运营车辆数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通过不断增加运营车辆来提升运能,故采用提升车辆车厢容积的方法。厦门BRT早期配置车辆均为12米车,目前正在逐步替换为18米铰接车,荷载人数由原来的95人增加至160人。目前快三线全部运营车辆和快一线大部分运营车辆均为18米铰接车,总体运能较车辆升级前有明显提升,节假日和早晚高峰时段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同时减轻了站台高峰期客流疏导压力。
2.车站改善措施
通过在站厅、站台等显眼位置设导引标识,在站台划分上下车通道,缩短上下车时间;在站台设置先下后上、排队候车标识,引导市民乘客形成自觉排队候车的良好风气;在高峰期要求站台工作人员指引乘客有序排队候车,尽可能让乘客实现舒适、安全、快捷出行。客流高峰期间,车站还将适时采取限流措施,通过减缓高峰期票亭售票速度,分区段实行高峰期站台、站厅综合控制,缓解高峰期客运压力,避免站台过度拥挤,保证车站运营工作安全与顺畅。
针对站台拥挤问题,厦门市政协及广大乘客提出了扩建站台的建议,公司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一是不对岛内高架站站台进行改造。由于岛内大客流站点均设置在主干道上,两侧为住宅或商家,受到两边建筑以及桥墩承重的限制,基于建筑规范的角度考虑,高架站站台无法再进行拓宽。二是对岛外地面站站台进行加长改造,增大既有车站站台面积,增设部分设备用房以满足客流增长后车站日常运营要求。改造完成后可同时停靠2辆18米车,站台候车区得到拓宽,可同时容纳更多乘客。
3.调整起步票价
已开展相应票价调整测算评估工作,对平均票价、平均运距及票价里程分布情况进行测算,通过提高车票起步票价方式,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优化客流分布,控制超负荷的客流量,结合高峰期限流措施,合理引导出行选择,引导旅游购物等人群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出行,缓解高峰期客运压力,改善乘车条件。
(1)针对县黄路段拥挤的问题,为优化运营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在嘉盛豪园前分叉口增设引桥,实现直接从前埔枢纽站到岛外的运营条件,缓解目前3条线路均从第一码头发车的压力。
(2)在忠仑公园附近增设下地匝道桥,位于云顶中路东侧,洪前路与规划的蔡岭路之间,自BRT高架桥桥面接出。作为应急通道以满足BRT中部应急下地需求,并设立停车场,运营车辆调配将更加及时。
(3)在集南站岔道口设置区间车折返,提高快一线客流输送能力,缓解嘉盛豪园至集南路段的客流压力。因县黄段为处于线路中部,车辆行驶至这一路段后已趋近满载,造成大量乘客滞留。为解决这一难题,故在集南站发空车进岛,开行集美大桥南站至前埔的小交路,达到疏散县黄段滞留乘客的目的。
目前,地面站加长改造、嘉盛豪园前分叉口引桥、忠仑公园附近下地匝道桥等改造施工正在进行中。改造完成后将会对厦门BRT的运营产生积极影响,改善高峰时段大客流站点拥堵现状,缓解县黄路段客流疏运压力,使乘客的出行更为快捷、便利。
(作者单位:厦门市快速公交场站有限公司)
10.3963/j.issn.1006-8864.2014.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