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画石刻与紫砂陶刻

2014-04-16 06:22甘惠琴
江苏陶瓷 2014年6期
关键词:汉画紫砂陶陶刻

甘惠琴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宜兴214206)

1 继承与发展

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可以以写实、夸张、变形、抽象等为表现手段,从而达到不同的艺术装饰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思想感受。一件好的陶刻作品,能使人在特殊的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情感、陶冶精神、培养美感。现想结合自身体会试谈一下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汉画石刻与紫砂陶刻以期有所创新发展。

谈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有人总把它们对立起来。一提到坚持传统就把它作为落后、保守或僵化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却又很少有人说得清楚,裹小脚、抽大烟是糟粕,但它们是文化吗?只能说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陋习和恶习。

2 追求粗犷、奔放神韵的汉画石刻

文化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记录、积淀和总结,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积淀下来的一切物质产物(如服饰、器件、工具、饮食、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信仰等)。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形成了全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优良的工艺传统。

工艺美术暨传统手工艺创新的空间并不大,基本的要求是继承传统,只有继承传统才能有所创新。开一条新路是极其困难的,最为保险的是沿着传统道路前行,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一路前行,达到历史同类作品的水准,然后超越,这才是创新。工艺美术暨传统手工艺中有很多精美的作品,都是精雕细刻的产物,一味的追求数量往往只会导致质量下降,以质求量,是传统手工艺中的极其重要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汉画是中国汉代时期的艺术,汉画像石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千年不朽的瑰宝,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石刻的艺术形式,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刀代笔表现丰富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生活、社会民俗等,形象繁多而生动,可谓是一部形象反映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汉画追求神韵,突出整体的形似和动势,画风古朴、大气,是中华民族形成以来第一次在写意与写实上自由纯熟的驾驭,是祖先智慧神恩在艺术天地里的自由奔驰,汉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彪炳千古、传承万世,堪称中华一绝。汉画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所展现的是汉代文人画,线条简捷明快、粗犷奔放、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少而不空、满而不挤、主次分明,利用较少的线条涵盖丰富的事物和内容,具有雄浑、古拙的气势,给人空灵、疏旷、纵逸的感觉。在技法上,大胆运用比喻、夸张、变形等手法,既具形似,又求神似,具有原始时期那种纯朴天真、古朴生涩、憨态可鞠的意蕴和韵味,这正是“写意”画风的根基和源头。从“如虎添翼图”、“迎宾跪拜图”、“椎牛图”、“力士图”等石刻汉画中可以明显看到文人思想、文人境界、文人修养、文人素质,他们所追求的是作品的意境和意趣,即宋代所说的“写意”。由这些汉画便可说明汉代已开始了“写意”,只不过到了宋代才开始倡导,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广泛推广而已,这一重大发现大大提前了中国写意画的源头。苏肇平说:“汉代的石头会说话”。比如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传说伏羲发明了渔猎工具,发明了八卦,而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老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在萧县汉代画像石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鳞身、蛇躯的伏羲女娲图案,伏羲女娲皆为半人身、半蛇身,他们或站立、或交尾。在不同的画面中,还会有日、月、规、矩、芝草、玄武、朱雀、九尾狐、心宿符号、元璧,相交圆环、单阙、羽人、莲花、西王母、气母(盘古)等各种不同的艺术造型伴随伏羲、女娲像的出现。

汉代祖先通过汉画像石、像砖雕刻,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生活、自然的认识、情感和寄托,是各阶层生活的艺术再现,并真实反映了汉民族形成时期积极向上、气势恢弘、心胸开阔、凝聚和谐的民族性格,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地、人三者合一纯朴的哲学理解。

3 紫砂陶刻与汉画石刻

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画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紫砂陶刻艺术,是指把书画艺术用镌刻的手法表现在紫砂陶瓷制品上的艺术。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时期,当时制壶艺人初为铭刻款识作记,慢慢搬上壶身发展起来的,它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为一体的陶刻艺术,亦是文人、陶工合作或集文工与一体的结晶,更表现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

紫砂具有粗而不糙、细而不腻、光而不亮且能透气的特点,由于用刀的力度和角度的不同变化,使刀锋在陶土上变化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崩残古朴的效果,金石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和石刻比,无石刻汉画的恢宏之气,但它的表现力更强,表达得更细腻、丰富,其神、其韵能够引起观者强烈的审美意趣。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空刻两种,刀法运用上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冲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指先将一幅书画作品的底稿印制在坯体表面,然后再运刀依样镌刻,此法最适合于陶刻初学者。而空刻却是在印刻的基础上更深了一层,它必须在熟能生巧、胸有成竹(即扎实的陶刻功底)的情况下才得以自由驰骋、天马行空。陶刻者需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刀法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矿豪放、耐人寻味。唯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但无论是印刻还是空刻,都非易事,在许多人眼里,把陶刻艺术误当成是一种技术,认为只须稍加练习,人人都会刻。其实陶刻艺术并非只是单纯的技术,而是艺术、匠心、材质、技术的集中体现,当然,粗枝烂叶的东西谁都会做,但你所刻的作品要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却绝非易事,更非一朝一日之事。北宋诗人王安石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与紫砂陶刻比,汉画石刻不是纤弱的艺术,而是深沉雄强、粗犷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汉画中大胆的夸张变形、线面快节奏的转换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现代感。两千年前的汉画与现当代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淘洗之后,汉画的艺术形式仍然呈现出一种强悍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继承这伟大的传统艺术,在紫砂这一载体,在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一步有所创新,把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遗产发扬光大。

[1]张正中等.紫玉淳美[M].荣宝斋出版社.2007.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2006.

[3]南京博物院.砂壶汇赏[M].王朝文化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汉画紫砂陶陶刻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汉画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