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坚
(新疆新纪元公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乃门莫敦乡至焉耆北大渠乡二期(支线)道路改建项目位于和静县城,建设道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路线连接省道206线和省道305线,中间连接乡道095线,和县道280线均为横向连接县城道路,村镇之间无纵向连道路,路网不够完善。本改建项目主要起到连接沿线村落、完善当地公路路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方便和静县过境车辆绕行通过县城,减小省道206线过县城路段的交通压力。路线走向基本沿原有机耕道和农村道路布设,连接沿线各居民居住点,沿线经过克再村、北干渠等,路线经过主要河流为北干渠。
路线沿原有砂砾路及机耕道布设。原有道路总体等级较低、使用状况较差,路基、路面宽度均不满足本次改建为三级道路的要求。路线按照原有道路状况和沿线地质状况,分段介绍如下。
(1)K0+000.00~K960+000.00段沿原有开荒地边机耕道布设,原有机耕道路基路面宽6.5m左右,路线沿机耕道左侧边线布设,利用右侧机耕道线位,左侧加宽开荒地。
(2)K0+960.00.00~K1+640.00段为新建路段,穿过未成熟的农田,沿线土质主要为砾类土,表层30cm植物生长层内土质含泥量较大。
(3)K1+640.00.00~K1+840段利用原有农村道路线位,原有农村道路为油路,宽度不满足本次设计道路改建的要求,右半幅路基利用原有农村道路,左侧加宽占用成熟农田。
(4)K1+840.00~K2+000.00段为新建路段,路线穿过居民区,需拆除居民房屋2座。
(5)K2+000.00~K2+600.00段穿过居民区后沿原有砂砾路布线。为了避让机井房和古树,路线由沿砂砾路左侧布线逐渐过渡到沿老路右侧布线,由左侧占林带过渡到右侧占林带。该段原有砂砾路宽7.0m左右,路面坑槽较多。
(6)K2+600.00~K3+600.00段沿老路右侧布线。路线左侧为林带(宽3m左右)、灌溉渠和农田,右侧为林带(宽度10~15m)和排碱渠。路线沿老路右侧布线占用右侧林带,左侧利用老路线位。
(7)K3+600.00~K3+900.00段穿过废弃荒地。路线蒸发强烈,表层有0.03m左右积盐壳,表层1.0m左右用低液限粉土掩埋,其下为建筑及生活垃圾掺杂低液限粉土,该层厚度约为2~3m。
(8)K3+900.00~K5+798.05段沿北干渠北岸布线,应北干渠管理部门要求,将原有道路用作北干渠清淤及施工改造用道路。本次设计路线布设控制在距离渠边7.0m宽度后布设,占用沿线林带和农田。
对于线位能靠近原有老路段落的,应尽量利用老路线位,减少占地拆迁,以沿线居民点和排水系统和电力通讯设施为控制点进行平面、纵断面设计。圆曲线占路线总长的25.75%,最大直线段长度为1294.60m,以上全部满足规范要求。
纵断面主线设变坡点8个,最大纵坡2.990%,最短坡长180m,凹型曲线最小半径13000m 1处,凸型曲线最小半径12000m 1处,以上全部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为1.287m,竖曲线半径考虑坡差因素及视距要求尽量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竖曲线半径值的一般值以上取用,以实用、经济、环保和减小征地拆迁为原则,在保证路基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基填土的高度。路线经过居民区,需保证路基高度适当,以方便居民出行。
结合实际地形、老路宽度条件,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确定路基宽度,使用状况及本项目的使用性质、功能和定位。路基宽度为8.5m,其中,行车道宽2×3.5m;硬路肩宽2×0.50m;土路肩宽度2×0.25m,可满足当地交通量要求。考虑到该道路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型重车,对路基强度要求较高。本项目沿线地质土类型主要为:粉土、砾类土以及种植土。
路基设计要点包括:①一般填方路基:原地表有植被生长段落路基,进行清表处理,清表厚度一般为0.30m,同时,满足清表厚度+路基填土厚度≥1.50m,路基填方边坡坡率为1:1.5,清表长度共计3180.00m。②挖方路基:项目所在区的主要土质为砾类土和低液限粉土,挖方边坡坡率统一采用1:1.0,同时满足路面顶面以下1.50m范围内为砾类土,且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本项目挖方路段统一进行低填浅挖处理,共计处理低填浅挖路段长度为1270.00m。③对于路线穿过盐渍土路段,为减小盐渍土对路基的腐蚀作用,在满足盐渍土路段路基填土≥1.50m的同时,对地表积盐集中的0~0.5m层进行换填天然砂砾处理。共计换填路线换填长度为1040.00m。
路线所处平原区,全年无夏,春秋相连,冷期长,严寒,多冰雪,暖期短,凉爽多雷雨,全年均可出现霜雪,全年均以寒冷为主。公路等级为三级,设计年限8年,自然区划为VI2,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为2~3区,选用A—90石油沥青。
结合《外业验收鉴定书》意见,经路面结构计算确定。路面结构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cm下封层+20cm(4.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20cm天然砂砾底基层;面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F),压实度不得小于96%(以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为2~3区,面层采用A—90石油沥青;下封层采用A—90石油沥青,以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铺筑下封层;面层沥青黏附性不低于4级,施工时需做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稳定性、压实度等试验,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马歇尔试验法进行。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最大粒径为19.0mm,公称最大粒径为16.0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为2.36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38%。
按照已有的河道、灌溉和排碱渠道对原桥涵设置。原有部分灌溉和排水渠穿过路线涵洞孔径过小,结构承载能力和排水能力均不能满足本次道路设计要求,本次设计将对它们进行改建,以满足建设道路的排水和承载能力的要求。其中,需要处理的桥涵包括以下方面。
(1)K1+625处左侧农村道路原有1~1.5m盖板涵,净空1.0m,墙身结构和尺寸与本次设计道路中要求不符,本次设计中将该涵洞改建为1~2.0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2)K1+742.70处原有1~0.8m盖板涵,净空0.7m,为灌溉渠穿过路线涵洞,墙身结构和尺寸与本次设计道路中的要求不符,通过对前、后渠段流水断面的测算,1~1.0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完全能满足该渠灌溉需求,故本次设计中将该涵洞改建为1~1.0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3)K1+845.80处原有1~0.5m圆管涵,进出口混凝土裂缝并脱落,淤积严重,原有管节尺寸及配筋均小于本次公路设计的标准,本次设计中将该涵洞改建为1~0.75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4)K4+833.60处原有2~1.0m圆管涵下穿北干渠排向对岸,在强降雨季节,该处涵洞存在淤积和排泄能力不足的情况。由于2~1.0m穿北干渠底圆管排泄能力限制,洪水期该涵洞处汇水量较大,故该涵洞处设置1~6.0m小桥,同时降低路线左侧河堤高度,使得洪水淤积河床下2~1.0m涵洞时,洪水可以通过小桥下部直接流入北干渠,并对靠北干渠一侧原有土路及河床进行防护,防止洪水冲蚀北干渠一侧河堤。
本改项目所在区域为农村,线路附近分布有居民区、耕地,为减少对民宅和耕地的破坏,分段调查了老路状况并采取了针对性的布线方案:在路基、路面设计过程中,结合地质条件和老路基础,并考虑了道路性质、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需求因素。以上两点提升了本道路改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借鉴。
[1]高代兵,刘中,姜国清.高速公路水泥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7):76-81.
[2]车华桥,崔新壮,欧金秋,等.基于压实度控制的旧路堤夯击能确定方法研究[J].公路,2010(8):98-102.
[3]熊冰.深惠路改建总体设计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2(8):6-10,44.
[4]崔新壮,商庆森,姚占勇.强夯在威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及一般性推广[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38(4):53-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