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民
月相与蚌珠、 荚
□ 王玉民
月亮的圆缺周期变化可以说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了。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下,经常把天象与地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古人对月相变化也作过类似的联想。比如,古代认为,河海里的蚌蛤具有“灵性”,它们体内珍珠的光芒与月亮是相通的,会随着月相变化而转明转暗,这在古代的诗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描述。
清代金农的《十五夜对月有怀》诗,其中有句“已验珠胎随影满,可怜玉镜借光揩”,就把十五的圆月与珍珠的光芒变化联系起来描述。“珠胎”,因为古人认为珍珠在蚌蛤中的长成就像人的怀孕过程一样,所以称为“胎”,现在还常有“暗结珠胎”(指怀孕)这样的成语使用。西汉扬雄的《校猎赋》,有辞“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也是把明月与珍珠作联想。
再看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城外》:
露寒风定不无情,
临水当山又隔城。
未必明时胜蚌蛤,
一生长共月亏盈。
李商隐的诗有时很晦涩难懂,有时不晦涩也很难懂,比如这首诗并不晦涩,但给人感觉像谜语一般:城外临水又对着山的,是说的露水吗?在月光下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它还比不上蚌蛤孕育的珍珠。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珍珠的亮度永远都与月亮的盈亏同步。
唐人张说有诗《赠崔公》,其中写道:
蚌蛤伺阴兔,蛟龙望斗牛。
无嗟异飞伏,同气幸相求。
图1 蚌珠
“阴兔”代指月亮,第一句意思是:蚌蛤孕育的珍珠,光芒随着天上月亮的圆缺在变化。“蛟龙”代指宝剑,这里用的是晋代丰城地下埋藏的宝剑气冲斗牛,后化作蛟龙飞去的典故,所以第二句说:地下的宝剑则精气上达天庭,直冲斗牛。第三四句说,不要对它们这种怪异的特性或行为惊讶莫解,它们是各自同气相求啊!诗中不仅写到了现象,还把它们的联系做了逻辑上的解释——同气相求。不过中国传统科学对事物的联系有时只是表面、现象之间的联系,因为珍珠是乳白色的圆球,形状就很像月亮,放在室内时,对光的一面发亮,背光的一面发暗,很像月亮的月相,再加上珍珠的昂贵、稀少,它也像月亮一样受人珍视,所以人们就把月相和珍珠的亮暗看成是有关联的了。稀世宝剑的剑光与天上精气的光芒同样少见、令人震撼,所以人们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种例子在中医里极多,如红色的大枣补血、像大脑的核桃补脑、破鼓皮治气臌、像经络的忍冬藤可以通经络等等。
写到蚌珠随月光变化观念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唐朝元稹的“珠胎方夜满,清露忍朝晞”(《月三十韵》)、宋朝宋祁的“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水亭》)都是很生动的句子。像“蛤珠凭月吐,芦雁触罗惊”(【唐】武元衡《冬日汉江南行将赴夏口》),把“珍珠”与“明月”两个意象直接联系,则显得更为生动。
图2 菥蓂,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传说仙草“蓂荚”的原型
顺便说一句,这种宝物与月亮的亮度关系,其他民族也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有过类似的见解。19世纪英国侦探小说家科林斯有一部著名小说《月亮宝石》,其中心“道具”就是印度神庙里月亮神额头上的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它的亮度总是随着月相明暗变化。
再看几句诗:
“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唐】宗楚客《正月晦日侍宴》)以“珠胎”“玉漏”为对,前者是民间传说,后者是计时仪器,这是用以表示时间的流逝。
隋代乐府的蜡祭歌《夕月諴夏》:
“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弦长,珠胎逐望亏。”
宋代无名氏〖满庭芳·庆生日又生子五月初一〗中的词句:
“律转蕤宾,星流大火,尧阶蓂荚初开。当年此日,降下谪仙才。见说鸾池荐瑞,蚌珠又、复产渊崖。真堪羡,龙生龙子,双庆甚奇哉。”
上两首诗词除了提到“蚌珠”、“珠胎”外,还提到了“历草”、“荚”,这就引出了我们下部分的话题:一种跟随月相变化的神草——荚。
据古老的传说,在尧帝时代,可能是因为尧帝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在尧帝简陋的宫殿台阶前生出了一株奇草,它每月初一开始生一个荚(荚是豆荚状的果实),初二又生一个,以后每天生出一个荚……直到十五满月时生出15个荚;随后从十六开始,每天掉一个荚,直到月末全部掉光(遇到小月则“一荚凋而不落”),掉完以后下一个月再重新生长。
这种奇草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和东汉的《帝王世纪》等古籍。它真可谓当之无愧的神草,因为它的结实和成熟的过程居然和月相的变化同步,简直达到了“天草合一”的境界!当时尧帝就非常惊奇,给它取名“荚”。因为可以“观荚以知月”,所以又称它为“历草”。后代一直都认为这是一种象征祥瑞的草。这就是上文所引“历草”、“荚”的来历。
“记当年,蓂两荚,应熊罴。”(【南宋】廖行之《水调歌头》)“两荚”说明这天一定是某月初二。
“万古光寒太白精。直宜分作两郎星。不然安得难兄弟,先后尧蓂三荚生。霜月冷,斗杓横。老人今夜已齐明。他年莫作郎星看,两两台躔拱太清。”(【宋】韩元吉《鹧鸪天》)这首词提到很多星名,如太白、(毛)郎星、斗杓、老人、三台等,知道了“荚”的典故,“尧三荚生”我们马上就知道是“初三”的意思。
“律筒又报三阳近,历草还飞四荚轻。”(【宋】项安世《六叔母生日》)“律筒”即上讲介绍的“候气”典故,十一月(冬至月)为“一阳生”,腊月为“二阳生”,“三阳”开泰当然就是正月了,“四荚”说明是初四,这两句诗就暗含了六叔母的生日日期:正月初四。
再看下句:
“寿对小春桃艳,曲室炉红,乍寒天气,七叶蓂开。”(【宋】张元干《醉蓬莱》)
“斗杓建丑,蓂叶初开九。”(【宋】无名氏《千秋岁·十二月初九》)
“月琯循环届仲冬,蓂生十叶气葱葱。”(【宋】无名氏《鹧鸪天·寿尊长十一月初十》,这里“月琯”即二十八宿的“宿”)
“桂含爽气三秋首,蓂吐中旬二叶新。”(【唐】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结合诗题,可知“中旬二叶”是12个叶。
“六月翠蓂飞六荚,流空大火将西。”(【宋】无名氏《临江仙·寿何察推六月廿一》) “飞六荚”是掉了6个荚,诗题更直接告诉我们,这天是二十一日。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这写的是月末晦日,荚全落了。
“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唐】宋之问《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不但写出了晦日叶落尽,而且情景交融,表现出“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
图3 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复制的张衡浑天仪和瑞轮蓂荚(左)
再看宋人刘黻的《咏月追和韩昌黎韵》中的几句:
历历天疑近,沈沈夜不扃。
广寒非寂寞,沙界遍辉荧。
盈阙天之量,尧阶任落蓂。
诗人站在月光下,天象历历,黑夜沉沉,仿佛天门洞开,伸手可及。月面上的广寒宫并不寂寞,恒河沙数的星星满天辉映。天宇苍苍,一望无际,如大海一般,增之一瓢不多,减之一瓢不少;时光永驻,浩浩千古,尧帝宫殿石阶下的荚生生落落,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倏忽一瞬。
唐代李益的《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故人为柱史,为我数阶蓂。”李益住在远离市井的书院,没有日历,不知六月是大月小月,于是作诗捎给一个朋友询问,诗题说得很明白,诗里却没有直说,而是让朋友为他“数阶”,即查看一下荚这“活日历”——当然荚谁也没见过,这些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而已。
图4 瑞轮蓂荚复原件
唐代司空曙《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也是把历日和蓂荚意象紧密联系的诗句。唐代韩愈的诗《答张彻》有句“赦行五百里,月变三十蓂”,这里则有一个月为“30天”的意思。
宋代项安世有《方太君生朝》:“天边历草记年华,一日东风一荚花。春到平分争一荚,庭萱吹出碧云芽。”更是生动写出了蓂荚的日历功能。
西方在近代发明了机械钟后,有时也在机械装置中加入“月相”演示功能,表盘上开有窗口,里面是大的“月相盘”,当时针转动24小时的时候,表盘后的月相盘也缓慢移动一格,以显示当天阴历的月相,在一个朔望月内,朔、新月、上弦月、凸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会依次发生,很是好玩。不过张衡发明的“瑞轮荚”比西方机械钟里的月相演示装置早得多,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制造出了可实用的、既可展示日期,又可演示月相的机械日历了。
(责任编辑 张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