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 旭
追寻科德韦尔天体(4)
□ 逐 旭
?
类型 矮椭圆星系 矮椭圆星系 发射/反射星云星座 仙后座 仙后座 天鹅座科德韦尔编号 C 1 7 C 1 8 C 1 9 N G C / I C 编号 N G C 1 4 7 N G C 1 8 5 I C 5 1 4 6赤经 0 0 h 3 3 m 1 2 s 0 0 h 3 8 m 5 8 . 0 s 2 1 h 5 3 m 2 9 s赤纬 + 4 8 ° 3 0′3 2″ + 4 8 ° 2 0′1 5″ + 4 7 ° 1 6′ 0 1″距离 2 . 5 3 M l y ( 7 8 0 k p c ) 2 . 0 5 M l y(6 3 0 k p c)3 3 0 0 l y(1 0 1 2 p c)视星等 9 . 5 9 . 2 7 . 2视大小/直径 1 3′. 2 × 7′. 8 1 1′. 7 × 1 0′. 0 1 2′
这几个天体中,C14就是著名的英仙座双星团,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C15用7×50的双筒望远镜观测起来略有些困难,使用口径在70mm以上的望远镜可以获得较好的观测效果。C16可以用7×50的双筒望远镜进行观测。C17和C18十分暗弱,不过用7×50的双筒望远镜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C17比C18难度略大,当然,用更大口径的望远镜能获得更好的观测效果。C19使用口径70mm的双筒望远镜观测效果比较好,在观测条件比较好的夜晚甚至可以看清旁边蜿蜒的暗星云Barnard 168。
上:双星团(C14,NGC 869和NGC 884)在天空中的位置中:NGC 6826(C15),NGC 7243(C16),和IC 5146 (C19)在天空中的位置下:NGC 147和NGC 185在天空中的位置
C14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疏散星团NGC 869和NGC 884,它们在天球上的距离十分接近,因此获得了双星团的名称。它们在史前时代就已经被人注意到,公元前13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就已经在他的星表里标注了它们。不过,直到19世纪早期威廉·赫歇尔才发现它们是两个疏散星团。
双星团位于英仙座北部边缘靠近仙后座的地方,每年8月中旬大放异彩的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也恰好位于这两个星团附近。这两个星团在天球上十分接近,而它们的实际距离也非常接近,2013年一个测量结果表明它们距离我们大约7500光年左右,而它们的年龄也差不多,大约为1300万年,比著名的昴星团还要年轻,也因此星团的成员星主要都是一些明亮并且炽热的蓝色星。如果没有星际尘埃的阻拦,它们在夜空中的亮度将超过昴星团。对星团的谱线观测表明它们正在向我们靠近。
C15(NGC 6826)是天鹅座的一个行星状星云。它是由威廉·赫歇尔在1793年发现的。它有一个奇特的别称叫“眨眼星云”。这个别称不是来自星云的外形,而是来自观测它的方式。人眼的视网膜中央分布的是对强光敏感而对弱光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而周围分布的是对弱光敏感的视杆细胞。当我们将NGC 6826置于望远镜视场中央时,来自星云的光落在视网膜中央位置,此时我们很难看清它,而将它移到视场边缘时,星云的光落在视网膜边缘布满视杆细胞位置,此时我们又可以看清它,这样一暗一亮就仿佛星云在眨眼,因此它就获得了“眨眼星云”的别称。
从这张NGC 6826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左右两侧有两个明显的橙色的“瓣”。这两个“瓣”被称为“快速低电离发射区”(英文简写为FLIER)。目前天文学家还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两个“瓣”的形成。按照华盛顿大学的布鲁斯·巴里克的说法,这两个“瓣”看起来像是1000年前从星云中心星抛出的火花,但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表明它们实际上是静止的,来自星云中心星的气体只是穿过它们,顺带卷走“瓣”上的一些气体。
双星团(C14),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摄
C16(NGC 7243)位于蝎虎座,是威廉·赫歇尔在1788年发现的。蝎虎座是一个位于飞马座、仙女座和天鹅座交界处的小星座,没有特别亮的星,但这个疏散星团NGC 7243则是一个适合爱好者观测的目标。关于它的成员星数目存在一定争议,一些人认为它只有很少的成员星,而2003年的一个基于天体位置和光度测量的研究结果确认了211颗亮于15.5等的成员星,星团的年龄大约在亿年级别,总质量介于348个太阳质量到522个太阳质量之间。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NGC 6826(C15)
矮椭圆星系NGC 147(C17),来自DSS2
矮椭圆星系NGC 185(C18),来自DSS2
C17(NGC 147)和C18(NGC 185)在天球上靠得很近。其中NGC 185是威廉·赫歇尔于1787年发现的,而NGC 147则是由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在1829年发现的。这两个矮椭圆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附近的仙女座星系M31相当,进一步观测表明它们和M32、M110一样,都是仙女座星系的卫星星系。NGC 147是一个典型的矮椭圆星系,其中的恒星主要是些年老的恒星,据推测这个星系的最近一次恒星形成活动发生于30亿年前,而现在星系中已经没有恒星形成活动了。而NGC 185则有些不同,观测发现其中包含有年轻恒星组成的星团,并且仍然可以观测到星系中存在规模非常小的恒星形成活动,而最近一次大规模恒星形成活动可能发生在距今一亿年前。NGC 185与一般的矮椭圆星系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它拥有一个活动星系核,并且被归类为赛弗特2型。目前这两个星系均以一定速度向我们靠近。
C19(IC 5146)又名茧星云,是天鹅座的一个发射/反射星云,而实际上它和伴生的疏散星团Collinder 470以及附近的暗星云Barnard 168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星云在1899年才被英国天文爱好者托马斯·E·艾普森发现。星云本身离4等的天鹅座π星大概2.5°,周围还有M39以及NGC 7209等疏散星团。IC 5146本身是一个恒星形成区,据研究“照亮”这个星云的光主要来自星云中心的一颗大质量恒星,而这颗恒星的年龄大概只有几十万年。IC 5146边上蜿蜒的暗星云Barnard 168在可见光波段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在红外波段就大不一样了。2011年赫歇尔望远镜在暗星云中发现了许多丝状结构,而每一个丝状结构都是一个恒星形成的“摇篮”。
爱好者拍摄的IC 5146(C19)(作者:亨特·威尔逊)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