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小景》文本赏读与写作借鉴

2014-04-16 15:02徐宏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景江村长子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文本都是剧本,《江村小景》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因是教材编者建议略读的课文,有些老师便省略不教了。其实,细细品读该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剧本知识,理解文本内涵,对指导学生写作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表情达意、设计情节等都将具有直接、有效的借鉴意义。

《江村小景》,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是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作为独幕剧,《江村小景》见微知著的用意非常明确。那么,剧作中的哪些“小景”值得我们关注与揣摩呢?

一.狭窄的空间,展现旧中国的图景

从剧本开篇的舞台说明“龙潭江边一小村中”“在家里”可知,剧作的情节全部聚焦于一室之内。这既符合独幕剧的演出要求,也使人物活动更为集中、紧凑。

依笔者陋见,狭窄的空间能够演绎精彩,不外乎两个要素:

一是有序的铺排。文本结构甚是清晰,母女家中对白、女儿提篮外出、长子叩门回家、母子久别重逢、母亲出门借衣、女儿回家受辱、次子入门相救、女儿急忙外逃、兄弟手枪互击、母女呼号入室……这样的铺排,便于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避免了空间狭窄带来的表演受限;更重要的是,没有这样的安排,只要有一处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二是必要的交代。仅有有序的铺排还不够,话剧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上场或离场都应该是“必须”的,是有“由头”的,这就要求人物的对白中要有必要的交代作铺垫。这样的交代既与将出场的人物有关,更与文本情节、主题相关。以母女家中对白这一部分为例。比如,“外面忽闻枪响……‘这是二哥营里试枪,听说这几天要防孙传芳的兵过江呢。”“忽闻枪响”,暗示了孙传芳要过江来打仗的背景,为下文长子可能回家作了必要的铺垫;“二哥营里试枪”,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联系后文来看至少包含三个信息:一,次子不在家,但离家很近;二,次子也是当兵的,他有枪;三,次子所在的军队与孙传芳的兵是敌对的,而长子恰恰就是孙传芳的兵……这样的表述,突破了空间制约,丰富了文本意蕴,使“以小见大”成为了可能。

铺排与交代,使得这“一室”的舞台成了其时中国的缩影,中国军阀混战的形势在一室之内演变为兄弟之间的手枪互击场景,战乱造成的百姓凄苦的命运在一室之内表现为家破人亡的惨境。“一室”虽小,展现的却是当时中国整个的图景。

【写作借鉴】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上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指导习作时,要提醒学生:1.在大的话题上懂得小处落笔。社会、时代皆为大话题,平素作文时宜从小的“切口”入手,不妨以一个家庭反映整个社会,以家庭的变迁反映时代的变化。2.在情节的安排上注重前后衔接。写作复杂记叙文时,材料之间的衔接要紧凑而合理,明确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懂得前后内容有铺垫、有照应才能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3.在语言的表达上讲求耐人寻味。朴实的语言并非白开水,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的话语常因简洁、有味而一语中的,比如“西瓜,过分成熟不见得是好事”。

二.短暂的时间,映射一个时代的悲剧

1927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一年8月底,北洋军阀孙传芳与北伐军在南京东北郊的龙潭展开决战,最终孙传芳部被打败。《江村小景》的故事就发生于1927年的某一天。从剧作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故事应该是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发生的。尽管故事持续的时间短暂,我们却感觉它映射了一个时代,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所在。

(一)短暂的时间里,简约的舞台说明铺开了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

舞台说明(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江村小景》里的说明性文字可以说无一处是闲笔,它们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原本还洋溢着温馨气息的母女交谈中,“忽闻枪响”;长子回家后,母亲要为其借便衣,他习惯性地“拿出手枪”;次子回来后见有人调戏其妹,立刻“拔出盒子炮”;长子“抢得盒子炮击中次子之腹”,次子“拼死命夺得长子腰间的手枪瞄着他”,最终“洞其兄之胸”;兄弟互相残杀后,“外面枪响如鞭炮,但闻‘北兵大队过江了‘开仗了‘快逃呀之声”。

从上述舞台说明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见:短暂的时间已经足以印证,这是一个无法让人感受温馨的时代,这是一个亲情离失、骨肉相残的时代,这是一个百姓时刻处于兵祸战乱、流离失所的时代!

(二)短暂的时间里,真实的百姓话语透露了兵荒马乱的时代信息

亲人失散,多年不见音信:“一次碰上一些江北耍把戏的就把他给拐走了,到现在十几年没有消息,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

忽闻枪响,大战一触即发:“这是二哥营里试枪,听说这几天要防孙传芳的兵过江呢。”

战斗频繁,百姓难以安顿:“唉,老是这样打来打去的也不知哪一年有太平日子过……”

世风日下,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

内战不断,心态遭受扭曲:“娘啊,只要这一趟打进了南京,就什么全有了。儿子可以升官发财了,你老人家就是老太太了。”

各为其主,兄弟皆成炮灰:“你这孙传芳的狗!”“你这蒋介石的狗!”

无需多言,人物在其真实的对白中已经向我们陈述了一个充满血腥的黑暗时代和黑暗社会,如泣如诉的言语沉重而有力地抨击了这个时代里的战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

【写作借鉴】话剧以写对话为主,人物的身份、样貌等只写入简单的舞台说明中。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也有类似的要求:1.以叙事为主,兼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写景、抒情、议论等文字要简约、有用,切不可喧宾夺主。2.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江村小景》中母亲的话语听来就觉得亲切、善良,长子所说不是图升官就是想发财,他们的语言都与各自的性格相符。3.“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要关注现实生活。大凡优秀的作文都善于在平实的叙述中流露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精神。

三.精妙的细节,推动剧作情节的发展

小景之“小”,不仅在于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暂,还在于几个精妙的细节串联其中,推动着剧作的情节发展,使故事的主题越发深刻而警醒。

一个印记。“娘啊,你看,这手上不还有一个印吗?这是我不听话,你咬了我一口留下来的,忘了吗?”这是母子重逢时长子验证自己的一个理由。剧作者安排“手上的印”这一细节不单可以再现以往的人物关系,使得亲人相认的情节合情合理,自然顺当,而且交代了长子自小就“不听话”的现实——“不听话”是他的自述,从语境上看应该是“极不听话”,否则慈母断然不忍心在幼小的他手上“咬”一口,且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来印记犹在!“极不听话”的长子被拐离家、无人教导进而成为油滑的兵痞,以致在自己家里都想调戏女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件便衣。“你穿着北方的军衣,回头给人家看见了可了不得……我到张婶婶家里去替你借一身便衣。”这个借便衣的细节十分重要:一来写出了母亲的善良之心,生怕重逢的长子被人识破而再度分离;二来正因为有此念想,母亲出去后刚巧女儿回来,使长子有了非礼妹妹的机会……“无巧不成书”,没有借便衣的细节,后面的情节几乎就可以发展成为喜剧了。

一张床。《江村小景》两处写到“床”,一处是母亲外出借便衣,长子坐在床上发出感慨:“啊,舒服得很,十几年没有睡过家里的床了。哦,是啊,我不是在这床上生的吗?”这一画面还是颇有温情的,让归家的长子有了久违的温暖之感。然而,这种温暖的感觉助长了他的恶习,长期的流浪生活泯灭了他的人性……另一处是母亲在二子死后老泪纵横的哭诉:“他是那个床上生的,在外面一十六年回来,死在生他的床上。”母亲的话像是暗含宿命,其实揭示了必然的社会原因,令人听来唏嘘长叹。

优秀的剧作中,每件道具都是戏,每句台词都有味。在作者精心的编排下,一个印记、一件便衣、一张床,包括一句希望次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希望女儿“将来找一家好一点的婆家”的朴素心愿,都达到了表现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应有功效。这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是生活,是阅历,是智慧,更是情怀——对所处时代的关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写作借鉴】细微之处可做大文章,作家李准也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江村小景》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1.细节真实、生动,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文中的一个印记、一件便衣、一张床等都符合剧情需要,对印记的描写尤其生动——越细致的描写越容易具体、鲜明地反映人物性格,突出作品的主旨。2.细节具有见微知著、推动情节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江村小景》中缺少任何一个细节都是遗憾,有些细节甚至决定着故事情节的走向。3.细节具有可感性,是某一常见的物象或特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因为是常见的,才能使人共鸣;因为是特定的,才能给人以震撼。

几处“小景”见匠心。《江村小景》着眼于一个“小”字,以一室之内、一念之间的悲剧,剥析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悲剧,其用心之良苦,运笔之精微,可赏,可仿。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经典作品细读教学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E-c/2011/46。

徐宏寿,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泰州。责任编校:高述新

猜你喜欢
小景江村长子
让“对不起”成为持续的承诺
请客
松坪沟小景写生作品赏析
借书风波
江村新夏
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记
建设鞍钢文化再创“长子”辉煌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长子”的麻烦
两个女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