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阅读短文”命题的现状分析

2014-04-16 20:33余小鹏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题型短文命题

余小鹏

综观小学各学段的语文试卷,均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以下简称“阅读短文”)这样的题型,其分值约占整张试卷的20%。然而,综合考察这样的题型,学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中命题的质量是一大客观因素。诸如拔高要求、试题随意等命题现象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更成了学生学业负担加重、惧怕考试的主要诱因。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教学建议》)“教学测试与评价”中指出:“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出偏题怪题,不在题型和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 下面,笔者选取近年来我县小学高段语文命题比赛的部分试卷,就“阅读短文”这一题型的命题现状作一分析,并浅谈改进的策略。

现状一:材料枯燥,题量不妥

命题的过程就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再审视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阅读的这些功能,“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选择应力求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富于情趣化和生活化。同时,在题量的设计上,要适量、适度,要根据“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命题,避免过多的题目给学生增加负担。如:

[例1] 阅读短文《中国魂》,完成练习。(短文内容略)

(1)在第②节的括号里填相应的人名,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诗句。

(2)把下列词语分别填在短文第①节的( )里。

执着 勇敢 坚毅 睿智

(3)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

丰功伟绩—— 刮目相看——

(4)为短文第④节画横线的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5)补全第③节的名言,这是______(谁)的名句,说的正是中国人的“骨气”。

(6)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人和爱国名诗?(本文内容除外)

(7)“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举世瞩目;奥运赛场上,嘹亮的国歌一次次响起,又令世人刮目相看……”省略号中省略了什么呢?请你再写出两个。

(8)读了这篇短文,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最想说些什么?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来表达你阅读后的心声。

——选自五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8条指出:“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同、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选择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注意情趣化和生活化。很显然,例1选择的材料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太过沉重和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过量的题目,让学生疲于应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并无益处。因此,“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来源和题量设计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学生和试题平等对话平台的原则,让“阅读短文”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引领,使试题更具人文性和感性,充满情趣。

现状二:目标拔高,难题不少

教学有教学目标,检测亦有检测目标。小学语文检测的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一味地刻意追求命题内容的新奇,甚至做不切实际的拔高,出些怪题、难题。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短文”题型的命题更应依据小学高段语文的阅读教学重点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着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等。如:

[例2]阅读短文《郑板桥爱子》,完成练习。(短文内容略)

(1)在第2、4自然段中的( )内选择最恰当的字,用“ √ ”表示。

(2)认真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结合上下文解释:

言传身教—— 自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5)归纳短文的中心思想。

——选自六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3条指出:“测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毫无疑问,例2中“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归纳短文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测试目标显然与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有明显的拔高要求。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难题而出现失分率高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对此,命题者应该根据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适度、适量拟定一些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

现状三:规律模糊,序列不清

根据一般的阅读心理,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具体说来,一般学生在解答“阅读短文”试题时,第一步,浏览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第二步,分析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第三步,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因此,“阅读短文”的命题必须遵循学生的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其题目设计要序列清楚,不可东拼西凑、随意而为。如:

[例3] 阅读短文《无价项链》,完成下列题目。(短文内容略)

(1)解释下列词语。

心急如焚——

铭记肺腑——

(2)用“______”画出最后一段中的比喻句,并说出用什么比作什么。

(3)文章中两次出现同一句话,请你用“______”标出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用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如果说每一件善事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每个人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

(5)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写下来。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选自六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12条指出:“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内容;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因此,教师在“阅读短文”命题时应该把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系统规划好题目,使得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例3中的题目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题目的编写序列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第(5)小题“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写下来。”这类容易整体把握的题目应该安排在试题的前面,以体现按照学生阅读规律编排题目序列的命题要求。

现状四:重点偏离,特点不明

“阅读短文”题型的设计是检测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当然,它的考查重点也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特点应该是“指向阅读能力的提升”。换言之,“阅读短文”的命题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笔者发现很多“阅读短文”题型中的试题过多地挤进了拼音、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就大打折扣了。如:

[例4] 认真阅读《猫》,完成下面练习。(短文内容略)

(1)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请在括号里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尽职”的“职”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职”字在字典中有五种意思:A.职务,分内应做的事;B.职位;C.由于;D.掌管;E.旧时公文用语。文中“尽职”的“职”应选______。

(4)文段按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______,再分写猫______、______、______。回忆一下,在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有这种写法,请写出一篇课文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学着这种方法写一段简短的话吗?试着写一写吧。

——选自五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5条指出:“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虽说“阅读短文”的命题应注意考查的广度与深度,巧妙融入拼音、字词、句子、标点等基础知识,但是作为小学高段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短文”,“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例4中的前3道试题只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言,考查的均是拼音、字词等非阅读方面的内容,其所占比例已达到“阅读短文”题量的75%。很显然,这样的命题很难体现“阅读短文”题型的特点和重点,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无从谈起。

《教学建议》既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更是对小学语文命题质量的进一步规范。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阅读短文”的命题要紧紧依托《教学建议》关于“教学测试与评价”的相关要求,力求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注意情趣化和生活化,题量的设计要适量、适度;力求测试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出偏题怪题;力求按照学生的阅读规律来编排题目的序列;力求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阅读短文”的命题改革,进一步“提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命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测试真正发挥其正常的评价功能,成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300)

猜你喜欢
题型短文命题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KEYS
Keys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