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未发生事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与求知欲,再加上传媒业受众为本的大环境,对事件的预测性报道便应运而生。相较于对已发生事实的报道,预测性报道更加考验媒体对新闻事实及事件真相的把控,在传播的各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本文从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分析2012年业界沸沸扬扬的铁道部改组新闻报道,探讨预测性报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预测性报道 传播过程 受众
当今社会,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递的方式与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这在方便了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受众在对已经发生事实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有所关心,渴望探求未发生事件的走向,预测性报道便应运而生。
一、预测性报道及其优劣性
预测性报道,其特点在于预测二字,“预测是指对不能确定的或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叙述。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事件都是未来事件。” 若是将其与新闻相关理论结合,预测性报道便是对预知可能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某事物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以科学分析作出前瞻性的结论。
预测性报道作为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优点自不必多说,对于事件走向的预测不但解了人们之惑,更对事件发展起了导向作用,具有前瞻性、新颖性等特点。但是预测性报道因其未发生事件的特殊报道对象,报道的不确定性便不可避免,若是与事实相符自然是皆大欢喜,然而稍有偏差便会被冠上“假新闻”的名号。
二、铁道部改组新闻事件还原
预测性报道因其不确定因素多,难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纰漏,2012年的一则预测性报道在业界闹得沸沸扬扬。
2012年6月18日《经济观察报》刊登出一篇题为《筹组三大集团铁道部政企分开》的报道,称铁道部改革方案将于10月份落定,谋划a成立三大集团。而在此之前,这篇预测性报道已在各大网站上相继刊出。然而就在当日,铁道部宣传部门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纯属谣言,将到该报社了解相关情况,并对其谣言可能造成的后果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接下来,《经济观察报》于6月25日在头版刊出《致歉声明》,称《筹组三大集团铁道部政企分开》文章内容完全失实,“据调查,记者没有采访,而是搜集以往有关专家言论和网络论坛信息整合而来,没有严格履行新闻采访程序,尤其是未向铁道部有关部门进行核实。”事后该报对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处分,当事记者予以除名,此次预测性报道失实事件也给新闻界带来了思考。
三、从传播过程五环节解析该事件
关于铁道部改组的预测性报道,从新闻实务的角度分析,这篇报道本身的瑕疵非常明显。笔者从拉斯韦尔信息传播过程“五W”对事件进行解析,找出传播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Who谁——新闻媒体
传播链条上的初始环节是诸如新闻媒体类的信息传播者,它们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及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控制着信息传递的多个方面,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铁道部改组这一事例中,媒体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信源的把握不够详实。一方面对于消息来源交代不详,只是提到“本报从相关部委、铁路建设系统及相关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等多个消息渠道证实”,表明记者是从相关权威人士处得到消息,却并未明确指出到底源于何处;另一方面,报道中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匿名处理,在通篇的叙述中作者先后用了“有关业内人士称、一位铁路业内专家说、据铁路系统知情人士透露”等来指称被采访对象,纵观全文并没有一位公布姓名的铁路系统专家,8处引用他人的话语中7处为匿名。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除非碰到如伤害到被访者的人身财产利益或其他万不得已的情况,否则随意使用匿名称呼会降低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况且对于铁路系统改革这类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公众更想听到来自官方的声音。显然,这篇预测性报道无一例外的专家“集体匿名”显得非常不适宜。此事例背后的真相是记者只是在网上道听途说了一些关于铁道部改革的非官方消息,就未经核实贸然发表了这篇报道。这也反映了媒体在做预测性报道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对于未知事实的捕风捉影,没有严格履行新闻采访程序,采访资料搜集不够详实。
2、Says What说什么——报道内容
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说铁道部改组作为预测性报道有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因为其报道的内容与事实结果与国务院机构颁布的改革方案有所出入(见下表)。
從下表可以看出,原报道除了提到铁道部一分为三基本符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关于涉及到铁道部改革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均存在较大出入,实际上,只是预测出了铁道部将政企分开这一趋势。也暴露出了从业者没有核实报道内容,没有就报道内容进行调查,媒体编辑审稿不严谨等问题。
3、In Which Channel渠道——传播媒介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将传播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连接起来,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
铁道部改组报道原文最初刊载在2012年6月18日的《经济观察报》上,后经各大网络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未经证实和甄别,就轻易转载,产生裂变性传播效果。原因在于网络传播便捷,以极低的传播成本就可获得极大的传播效果,同时网络媒体在转载过程中把关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加上网络渠道本身匿名性、真实性无法鉴别以及权威性不足的缺陷,才使得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预测性报道有了多种出现问题的可能。
4、To whom向谁说——受众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活动影响传播者,同时也是传播模式的终端,其不可或缺性不言自明。
预测性报道广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受众方面。对于信息传播者而言,传媒业受众本位论的大环境,使得传者要迎合受众喜好,以受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而对于受者来说,预测性报道契合了消费社会的特质,满足了受众对未知而欲知的需求。
铁道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政企不分,民众对铁道部政企分开改革的呼声一直未平息。记者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进行报道也是投民众之所好,虽然报道过程及方式确有不妥之处,但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为了迎合受众喜好,也迎合了受众为本的业界大环境的。
5、With what effects传播效果——负面影响
传播效果是验证信息被受众接受程度的重要标尺,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有所不同,但确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铁道部改组一文的负面影响已在前文中提到,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看出预测性报道若是不够慎重,会对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媒体要保证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警惕塔西佗陷阱的出现。除此之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预测报道失实或会使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这样的预测性新闻与媒体为民解惑的初衷便背道而驰了。
结语
从铁道部改组这一预测性报道不难看出,如今虽然预测性报道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进入受众的视线,但其发展与报道形式尚存许多有待商榷之处。且因其不确定性的特点,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也有一定风险,然而我们不能仅限于此就否定预测性报道存在的重要性。
预测性报道对于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承担着为民众解惑和舆论引导的责任,对于这类报道的发展,我们既要本着支持、包容的态度,同时要慎重对待,寻找适合预测性报道发展的正确路径。新闻从业者要做的便是将预测性报道提升、完善,使其发挥出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①威廉·格·沙利文:《預测原理》[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②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版社,2001
③温淑萍,《筹组三大集团铁道部政企分开》[N].《经济观察报》,2012-6-18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