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利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兴起了一批以微博、微信、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它们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还面临着各兄弟媒体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武汉晚报》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报网融合来应对挑战,
【关键词】《武汉晚报》 改版 @新闻版 @微故事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种单向的、信息由少数人向大多数人传播的“精英模式”已经彻底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和WIFI的逐渐普及、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微博”、“微信”等新的即时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整个社会正在迎来一场新的科技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现今的媒介生态环境。受众被各种媒体包围,可选择性大大增强。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受众群正在逐渐流失。在“传媒战国时代”,传统媒体既然不可能完全从新媒体手中“抢夺读者”,就不妨走一条和网络融合的新道路,把读者引入到办报的轨道。在这种新背景下,《武汉晚报》2012年7月9日通过改版,新增的@新闻和@微故事两个板块,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本文以此次改版为例,探讨报纸与网络的融合之道。
一、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报纸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时代报纸受到冲击
过去大多数人习惯于从报纸上获知信息以满足个人需求,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使用手机、电脑或者其他信息接收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和发布最新信息,如:微博、微信、及各大网站的首页都会及时更新和上传最新信息,利用动态滚动、设置超链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易达到“吸睛”效果。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信息容量容易受到版面的影响,周报更是会受到周期限制,传播的范围受发行地的地理空间约束等等。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形式更生动、富有变化,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容量大,而且能随时随地的将信息传递出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的受众大量流失,甚至出现“报纸消亡论”等说法。
2、面临兄弟媒体的竞争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报纸这种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媒介形态始终都回避不了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中一条铁的定律。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报纸除了要与新媒体争抢受众,还要面临同各兄弟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保证自己的读者群不流失。在这种内忧外患、四面夹击的局面下,报纸的生存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现今报纸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对于信息的快速捕获上,在同等情况下,各家纸媒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同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讯员把通稿统一传给了各家报社,竞争对手的报纸在当天报道了,并且还是花大气力策划、组稿,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而在自家报纸上却看不到相关的信息内容,那么此种情况下,报纸就可能陷入被动的境地。
二、以改版寻求突围
2012年可谓中国报纸的“改版年”。密集的改版热,实际上是近十年来中国报业寻求战略突围的集中体现。《武汉晚报》也加入到改版的热潮中,试图通过改版增强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武汉晚报》2012年7月9日改版,改版后的《武汉晚报》将“好看”、“好玩”、“好用”作为自己的办报目标,在报纸品相和内核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报纸品相上的变化主要是:版面设计板块化、字体字号趋于规范、头版更抢眼、增设生活味更浓的新版面、注重图片语言;报纸内核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理念的变化、办报目标的变化、采写意识的变化,强调策划先导。
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改版后的《武漢晚报》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新闻·市民记者》和《@新闻·微故事》两个信息分别来源于网络和微博的专版。《武汉晚报》的官方微博虽然起步不算早,却率先让微博以“微故事”新闻版的形式在报纸上大批量的落地。2011年春节休刊期间,《武汉晚报》利用官方微博发起了“走基层,春节微故事”活动,被广大网友誉为“《武汉晚报》在春节期间办了一张不开印刷机的报纸”。受此启发,2012年2月9日,“微故事”新闻专版正式创立,成为国内第一批“微博新闻”的“落地平台”。《@新闻·微故事》主要是从微博的海量信息中发现好看好玩的新闻信息,由记者进行核实补充采访完成;2012年3月22日,《武汉晚报》以旗下汉网论坛中一批活跃的网友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和微博发布自采的新闻,与汉网联手,组建了“市民记者团”,并在报网分别开辟了“市民记者”新闻专版。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报网融合
1、网民提供新闻线索,纸媒核实并挖掘,推进问题的解决
新媒体时代,过去那种由传统媒体垄断信息、单向传播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被一种更具公平、民主、平等、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所取代。读者利用网络参与到新闻信息的报道中来,不仅是纸媒利用新媒体迎合读者的方式,也是传统媒体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表现。
报纸作为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一整套采、写、编、发的严格流程,并拥有一批专业、精良的采编人员,准入门槛较高。与之相比,网络传播平台的“无门槛”形式满足了热爱新闻的普通群众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无论你在本土还是国外,无论你是职员、的哥、工人、学生……,只要有一颗关注生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只要愿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与大家分享发现与感受就可以参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武汉晚报》@新闻版采取了“市民记者在网络上提供新闻线索,本报记者进行核实和挖掘”的形式,因其在读者心中的信赖度和美誉度较高,《武汉晚报》拥有一批忠实的“市民记者”。受众在网上爆料、提供新闻线索,如:2013年网友在网上爆料江汉路一做生意的小摊贩将矿泉水免费给拾荒太婆喝、自来水管的漏水、公交站牌的错误标识、地铁上的不文明现象等,“专职记者”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和挖掘,最大可能促成事件的落实和解决。
2、纸媒利用微博跟进事件,合力报道扩大关注度
现今,网络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都有权利借助这个平台发布文字信息、图片或视频,越来越多的人用微博“直播”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它已成为人们每天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因此,报纸如何利用好网络,与其互利共生,可以说关系到纸媒的生死存亡。新媒体已成为庞大的信息源,从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再辅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关照,共同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012年2月9日,《武汉晚报》“微故事”新闻专版正式创立,成为国内第一批“微博新闻”的“落地平台”。@微故事版的内容取材于微博,以“网友微博+记者采访”为表现形式。
以《武汉晚报》@“微故事”版对环卫工的报道为例。2012年1月13日,新浪微博网友爆料:这个婆婆每天都会来清扫门前的道路,人很好,天气越来越冷,老人很可怜,今天安排服务员给她送了一杯水,她却说,最大的愿望是能有间休息室歇歇脚。记者立马实地探访了她的工作地点,通过与其交流,了解了相关情况。报道刊出后,引发高度关注。江堤街两社区和众多商户达成一致,设立环卫工热水点。《武汉晚报》于2012年10月26日环卫节前后,曾经发出“帮环卫工热碗饭倒杯热水”系列报道,引来众多商家响应,为诸多环卫工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扩大了新闻的报道价值。
结语
在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变革的年代,《武汉晚报》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报网融合来应对挑战。尽管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时甚至还有依托网络谋取商业利益的网络推手,但报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不意味着谁将取代谁,它以共存共荣为前提,互相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①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②常凌褕,《微博開启全民写作时代》[J].《现代视听》,2010(1)
③朱红岩,《“全民记者”与社会责任》[J].《黑河学院学报》,2011(6)
④肖明成,《@时代说奥运——武汉晚报伦敦奥运报道特色解剖》[J].《新闻前哨》,2012(11):46-48
⑤刘义昆,《“市民记者”概念再辨析——与吴廷俊教授商榷》[J].《当代传播》,2013(9):130-134
⑥何辰,《全媒体时代报纸与网络的融合——以<武汉晚报>@新闻版为例》[J].《新闻世界》,2013(2):44-45
⑦宋永鸿,《纸媒求变:以表现力为支撑、创新力做先导——记〈武汉晚报〉改版中的创新与先导》[J].《中国记者》,2013(7):19-21
⑧翟兰兰、黄建,《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新源泉——以武汉晚报〈微故事〉专栏为例》[J].《新闻前哨》,2013(5):82-8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