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韵
【摘 要】“注水新闻”的出现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价值以及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想要解决“注水新闻”带来的问题,应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优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强化管理标准,重视加强新闻采编的过程控制。
【关键词】注水新闻 新闻报道 新闻职业道德
人们常用“注水”一词来形容那些掺了杂质的、华而不实的物品。无疑,“注水新闻”就是掺杂了虚假或无效信息的新闻报道。从本质上说,“注水新闻”也为受众提供了一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因掺杂了“水分”而影响其整体新闻价值的实现。这种向新闻信息中“掺杂”虚假或无用信息的行为,即“注水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准确性要求相背离的。
一、“注水新闻”的表现形式
在新闻标题上做文章。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新闻标题,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新闻增辉添彩,吸引读者目光,因此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新闻学学科奠基人徐宝璜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也说过:“一新闻之题目,因其形式与地位,易惹人注意,实不啻新闻之广告。”①在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新闻报道都比较注重新闻标题的制作,通过生动活泼的标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强调新闻标题的生动活泼新颖,并不意味着标题的制作可以随意为之,违背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要求。过分地追求新闻标题的“标新立异”,必然导致文不对题,标题与新闻内容的不相符合,最后阅读后给人一种故弄玄虚、夸大其词的感觉。
在报纸的版面编排上做文章。“注水新闻”在版面编排上的体现主要是以次要内容占据主要版面空间。版面空间的编排是编辑思想及其价值判断的重要体现。作为版面空间重要构成元素,版序、区序和版面面积大小的安排,都体现着编辑对新闻稿件的价值判断。一般说来,占据着版面重要位置、版面面積较大的稿件的新闻价值也比较大。相反,那些新闻价值较小的稿件就应该占据着版面相对次要的位置,版面的面积也相对较小。在版面的编排上,“注水新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而新闻的价值却微乎其微,利用了很大的版面空间而新闻的内容却言之无物。
新闻报道内容上不严谨。“注水新闻”在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体现主要是或添油加醋,或层层拔高,最终造成新闻报道内容的不严谨,甚至得出不负责任的结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如新闻学学者李良荣所言:“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②
二、“注水新闻”的危害
有人认为,“注水新闻”只是新闻事实细节上的瑕疵,并无关新闻的整体价值。其实不然。尽管“注水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读者提供了信息,但由于信息被人为地掺杂了“水分”,这就必然从总体上导致新闻价值的大打折扣,甚至影响新闻的整体真实,在传播效果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误导舆论,有的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混乱。“注水新闻”的最直接危害是误导社会舆论。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版面编排,或者新闻内容上的“注水”,都会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媒体的报道是受众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受众的社会态度取向和行为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取决于媒体所监测到的环境信息。社会舆论也是在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受中形成的。媒体在信息提供上的任何不真实和不准确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形成,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混乱。
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注水新闻”不仅影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对新闻单位自身的公信力也祸害不浅。简而言之,公信力就是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新闻学者尹韵公曾经指出,公信力乃媒体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决定着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媒体一旦失去了公信力,即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就等于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媒体公信力的建立,从根本上取决于媒体的新闻报道。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公共性、可读性和可用性,都是衡量媒体公信力大小的指标。“注水新闻”表面上看来光泽鲜亮,如同正常新闻报道一样,甚至更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但实质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既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公共性上存在缺失,又在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上让人心生疑惑。
误导记者写长稿件,浪费版面资源。“注水新闻”常常追求新闻的“轰动性”、“爆炸性”,在版面的编排上一般占据重要位置,而且都惯以“特稿”、“大稿”面目出现,以期和新闻价值的追求偏向一致。这就对记者采写报道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误导记者写长稿。原本三五百字的消息就可言明的事实,却非要搜肠刮肚、拉长文章的篇幅,以上千字的“面目”出现。版面是承载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最重要的资源。连篇累牍的“注水新闻”,让人觉得最可惜的就是造成了版面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注水新闻”产生的原因
导致“注水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客观上来说,主要是由于现实的新闻从业环境和现行的新闻业绩管理模式对新闻报道的影响。首先是激烈的新闻竞争所导致的“眼球至上”新闻效应。众所周知,当前的新闻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同城数报,短兵相接,竞争极度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竞争,就要首先赢得受众的“眼球”,于是乎往新闻里面“注水”,通过“煽情”夸张的标题,添油加醋或层层拔高的内容来报道新闻,就成了新闻从业人员想当然的选择。其次,现行的新闻业绩管理模式对“注水新闻”的出现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大多数新闻单位对人员的奖惩都是实行绩效管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绩效管理,按照工作人员稿件的质和量来进行奖惩,本是好事情。但是,在对新闻稿件进行计分时,通常的做法都是长稿计分高,重文字的数量不重质量。实际上,稿件质量的高低与稿件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长稿多计分的结果,无形就鼓励了新闻采编人员的“注水”行为,误导他们贪大求全,甚至七拼八凑。第三,是新闻单位用人标准的错位。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及新闻判断力,无疑是新闻人才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准确地说,新闻敏感和新闻判断力,就是新闻人员对已经发生或行将发生的信息变动的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判断能力。新闻敏感和新闻判断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在选择人才时,竟然把衡量编辑记者的新闻判断力扭曲为判断这一新闻能否炒作的能力,把新闻表现力扭曲为如何炒作的能力,片面地追求新闻的效果、轰动效应,而不顾事件的客观新闻价值。这实际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理念的亵渎,对新闻价值客观性要求的背离,是新闻单位用人标准的错位。这也必然导致从业人员在采编过程中的“注水”行为。
从根本上来说,“注水新闻”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它也是有悖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写道:“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注水新闻”之所以能够出现,从主观上来说,就是因为采编人员放松了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思想松懈,要求降低,作风浮漂,才导致在报道中有悖工作原则、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注水”行为的出现。
四、应对“注水新闻”的措施
根除“注水新闻”现象,还新闻以本来面目,这不仅是广大受众的强烈要求,也是我们维护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确立健康的报业竞争环境的现实需要。简单说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注水新聞”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新闻采编人员在主观意识上放松了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理念、态度、纪律和责任上的精神反映。新闻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状况。因此,要根除“注水新闻”,首先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地坚持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真正地建立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注水新闻”的出现有其客观的现实背景。比如,竞争激烈的新闻环境,不够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新闻单位用人标准的错位等,都无形中促使“注水新闻”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在稿件的计件管理上,要创新出一种科学合理的量分定酬办法,既重视稿件的数量,又兼顾稿件的质量,尤其要摒弃以稿件长度量分的偏颇。在用人的判断标准上,要矫正把新闻判断力扭曲为判断这一新闻能否炒作的能力,把新闻表现力扭曲为如何炒作的能力的做法,树立正确的人才选拔标准,让具备真正新闻业务能力的从业人员发挥特长。
三是优化管理标准,重视加强新闻采编的过程控制。“注水新闻”的产生从责任的角度来看,既有记者采写的责任,也有编辑把关的责任。记者采写新闻时的漫不经心和随意为之,是新闻“注水”的源头,编辑审稿把关的不严则是“注水新闻”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麻痹大意和不负责任,都可能导致新闻“注水”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管理标准,重视加强新闻采编的过程控制,在新闻信息生产的每个环节中做到万无一失,从而确保杜绝新闻“注水”行为发生。
“注水新闻”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价值,并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危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相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根除这一违背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现象。□
参考文献
①徐宝璜:《新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