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芬
摘要:农村学生写作难,或作文时没什么可写,在执教中这恐怕不单是我所遇到的难题吧!如果细究原因,这是与学生平时积累写作素材有关。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写作的材料,为学生作文引来“源头活水”,并在“读”与“写”之中形成纽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打开作文之“门”,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素材;学生写作;方法
在从事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怕写作。究其原因:一是觉得作文难写,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作文离不开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积累素材,写作时往往就会绞尽脑汁,结果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久而久之,就会厌倦写作。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写作的材料,为学生作文引来“源头活水”,并在“读”与“写”之中形成纽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实践出来的几点看法:
一、巧借生活之“米”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文章的源头就是丰富多彩、极富个性的生活。宗璞笔下紫藤萝花的细致描写,朱自清先生的《春》里丰富细腻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老舍先生把冬天的景物人格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壮阔之景,都离不开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却流芳百世。这些名家不热爱生活,不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会有这些名篇吗?纵而观之,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彩多姿,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就能积累起来了。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鲁迅先生说:“要写作,第一须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老师也是从观察生活开始教他写作的,所以说学习观察是写作的一门基本功。那么,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指导他如何观察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是首要的,即是用眼睛去看周围的事物,我依此引导学生,要想全面准确具体地认识事物,就必须熟练驾驭观察点,常用的观察点有:一是静点观察,有平视、仰视和俯视。二是动点观察,有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或反之。然后是“察”,即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观去体验和了解生活,再客观地、精确地写出这些事和物,如“……参战队员个个精神抖擞,都鼓着腮帮子,涨红了脸。拉拉队员则扯着嗓子,拼了命地为我我们加油。近了!红线就快迫近我班的界线了!就差那么一点儿了。参战队员使出吃奶的劲儿,拉拉队员声撕力歇。终于,红线被我们拉过来了……”,这一段描写可是学生客观精确观察生活之后的佳作。
2.写日记,收录生活真体验
叶圣陶先生不是说过“作文这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成度,也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其实,学生的生活并非“两点一線”,他们每天总能接触到许多人和事,如果能作个好心人,耳听八方,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感人事迹以日记或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充实生活,素材自然就有了。一天一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可以写趣闻趣事,可以关爱自然。于是学生笔下有了一个懂得体贴关心父母的我,有了一个天天有发现的我,有了一个独具审美的我。于是日记中出现了:回家的感觉,学习的享受,自然之美,家乡可爱等话题,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句句鲜活可爱,让人爱不释手。
3.用“心”感悟生活,提高素材的品质
社会生活中人、事、物的闪光点随处可见:有在同学、老师、邻居等身边发生的生活小事,有网络电视上看到的名人佚事,更有是那些让人每天关注讨论不休的热点要事。我要求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发现生活,引导他们认识成功与失败,丑恶与善良,平凡与伟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教导他们敢于正视并揭露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假”或丑恶现象。并鼓励学生运用手中的笔以随笔的形式或记事实,或发感言,或写心得等等,既丰富的学生的素材,也为丰富了素材的内涵。学生作文起来自然就与时俱进,真实可感了。
二、巧用“读”“写”为纽带,提升学生写作素材的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典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词汇,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促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表情达意更加合乎情理,在选材立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阅读是间接的生活之源,加强学生的“读”“写”是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1.用课本美文做好学生写作素材的嫁接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的著作,这些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教师如果能善于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构思,写作的技巧,文章的语言,文章详略的处理,甚至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作文时就可以嫁接成文。如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共写了七件事,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模仿这篇课文也写一篇文章。于是学生的兴趣大增,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外婆,有的写妈妈,有的甚至写教师,均写得很成功。如一个学生是这样这写她的奶奶:奶奶很迷信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去求神拜佛;村中的“新闻记者”;喜欢管我这管我那,经常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告我的状;爱管左右邻舍的闲事;周末总是做我喜欢吃的菜;冬至这天步行到学校送鸡肉给我。入选教本的文章都是成功之作,因此借助课本美文对学生作文进行嫁接,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不再为“写作难!”而犯愁。
2.“读”是学生写作素材升华的必由之路
古人说得好:“书富入海,百货皆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得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因为写作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多读书来获得解决,读是写的基础,读为写提供示范,只有多读典范性的文章,真真切切知道文章是什么样子,写作是怎样的情形,那一本本著作就能告诉我们怎样写。范文读多了,有的人就产生写作的欲望,杜诗已讲得很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文人墨客,像三国的曹植能七步成诗,就与平时读得多有关,现代文史上的名家哪一个会读得少呢?巴金十二、三岁能背《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虚构吧,没有多读多背他们能写出划时代的文章吗?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时文美文弥补我们体验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感受、写作经验和写作材料。同时要写好一篇好的文章,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因为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时需要引用名言警句等,这就得靠平时多读书积累。
3.多写方是学生写作素材提升的硬道理
“作文就是写话”。叶圣陶提醒我们:作文无非就是把嘴巴的劳动转移到手上,但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提起笔来却无法下手。这与平时少写少练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俗話说:“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得多”。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名家大民谈写作认为:“很多喜欢阅读的学生,写作水平并不高,是因为过分强化了眼睛和大脑的合作,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大脑与手指的合作。”因此经常动笔写作,对于写文章的方法、道理就熟练了,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会容易。反之,就会觉得无话可写。所以平时就应教育学生要重视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写随感,写心得,写总结,只要发现有意义有趣的事情便马上记下来,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记下来。就是看书时,也可以用笔写些点评。这样养成写作练笔的习惯,不但拿起笔有话可说,而且由于积累的写作素材多了,写起来就会思如泉涌,再也不感到作文难了。
以上几点是我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作文教学经验,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还有多种多样,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就得靠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学》∕钟海青、戚业国中小学教师样本培训读本(2005.5)
[2]《作文教学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