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杨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江西 南昌 330009)
2013年,江西省年降雨量1386 mm,是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84.9%,全省出现罕见的伏秋连旱,主要江河后汛期出现大范围的极枯水位现象、局部河段断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旱情。严重干旱对部分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赣江、抚河中下游供用水矛盾突显。
2013年1~8月全省平均降雨量1168 mm,比多年同期均值少14%。尤其是7月16日至8月20日正值晚稻、中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全省平均降雨仅54 mm,比多年均值158 mm少66%,排历史同期倒数第1位。其中,以南昌市16 mm为最少,比多年均值少88%,南昌、宜春、萍乡、抚州、吉安、鹰潭6市降雨量均为1950年以来同期最少。
7月1日至8月11日(干旱高峰期),全省平均气温为30.3℃,比历年同期偏高1.4℃。干旱期间,全省县市连续无雨日均值是25 d,其中,有55个县(市、区)连续无雨日超过30 d,25个县(市、区)连续无雨日在21~30 d。7月16日至8月11日,全省平均蒸发能力为129.6 mm,蒸发能力为降雨量的 3.9倍,区域平均蒸发能力以鄱阳湖区域155 mm为最大,点蒸发能力以余干县梅港、康山站171 mm为最大。
赣江、抚河、信江及其支流27个站发生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2个站流量为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共有80条流域面积小于200 km2的河流因上游来水偏少及灌溉引水、提水原因出现断流。鄱阳湖星子站 2013年最高水位 16.96 m(7月 3日),为 2006年以来最低,9月底还出现长江水倒灌入鄱阳湖现象,倒灌最大流量达到1750 m3/s,倒灌水量为1.65亿m3。
根据2013年8月21日8时数据统计,全省25座大型水库总蓄水量85.26亿 m3,占总库容 166.82亿m3的 51.1%,比 2012年同期总蓄水量 95.44亿 m3偏少10.18 亿 m3(11%);中型水库总蓄水量 20.81 亿 m3,占汛限蓄水量36.13亿m3的57.6%,比 2012年同期总蓄水量 28.06 亿 m3偏少 7.25 亿 m3(25.8%)。 受高温少雨天气及灌溉用水影响,加之部分水库完成除险加固较晚未能蓄水等因素,江西省429座小型水库干涸。
根据2013年8月11日干旱高峰期受干旱面积数据统计,全省耕地受旱面积达64万hm2,作物受旱面积达 45 万 hm2。 其中,轻旱 26.4 万 hm2、 重旱 15.4 万hm2、干枯 3.2万 hm2,66万人因旱发生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全省共有429座小型水库干涸,80条小河流断流,赣江、抚河、信江及其支流27个站发生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
面对2013年的严重旱情,江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亲自作出批示,省领导先后深入一线视察指导抗旱工作,并多次作出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一部署,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增加抗旱投入,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了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2013年6月17日,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针对前期降雨偏少的实际情况,要求大中型水库提前按后汛期限制水位运行,蓄水防旱。7月中旬,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达120.9亿m3,到8月10日,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 112.24 亿 m3,比多年同期均值多 2.13 亿 m3。6 月底,工作重点就由防洪保安全转为防汛抗旱两手抓、两兼顾。7月9日、8月2日、8月9日,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先后3次召开抗旱会商会,分析未来天气和抗旱形势。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提前做好抗大旱、抗久旱的准备工作,适时部署抗旱工作。8月10日,召开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县长、乡镇长参加的全省抗旱工作视频会议,通报了全省旱情和各地抗旱工作开展情况,再次对全省抗旱工作进行部署。
旱情发生后,省领导先后深入抗旱一线指导工作。省政府从省级财政紧急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省防抗旱总指挥部紧急购置600万元小型水泵,支持各地抗旱。
自2013年7月中旬赣中萍乡、吉安、抚州等地旱象初露后,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密切关注全省旱情发展,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根据《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规定,于8月4日8时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8月10日10时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及时实行旱情每日一报制度,并先后派出18个抗旱工作组、调研组深入南昌、九江、上饶、抚州、宜春、吉安、景德镇、萍乡、鹰潭9市实地调研指导抗旱工作。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及时下拨近亿元补助经费,各有关县区自筹资金,抢修水毁工程,组织清淤渠道,保障灌区供水畅通;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橙色预警;省水文局先后发布抚河、赣江中游、信江、乐安河枯水蓝色预警,8月10日,再次发布黄色预警。各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启动抗旱III级或IV级应急响应;全省共有70余个县(市、区)启动了抗旱应急响应。各市、县财政紧急下拨抗旱资金近1.8亿元。
针对现有水源与用水需求矛盾突出这一实际,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各地加强水源调度,计划用水、科学管水、统一用水调度。有灌溉、供水任务的发电水库,特别是万安、柘林、江口、洪门等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调度的重点水库,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达调度令10余个,采取控制发电措施,按下游用水需求安排发电,为抗旱储备水源。各地按照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有保有弃的原则,算好水帐,加强现有水源调度和管理,先生活、后生产,确保重点,对水源不足通过引、提、打井仍不能保证二晚生长期用水的地方,及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计划,改种秋播耐旱作物。
广大旱区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发挥全省94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技术优势,主动开展抗旱服务,努力减轻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2013年全省累计抗旱投入8.13亿元,投入抗旱人数439万人次,启动抽水泵站2.55万座、机电井79.4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42.9万台套,投入运水车辆 2万辆,抗旱用油 1.324万 t,抗旱用电 6876万kW·h,抗旱浇灌面积达 819.63千 hm2,临时解决饮水困难66.77万人,减免粮食损失154.55万t和经济作物损失19亿元。
根据水源逐渐减少,部分小型水库干涸、小河流断流,部分山丘区无抗旱水源的实际,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时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根据水源状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及时调运各类农资物品,并下发种植指导手册,帮助指导旱区农民抗旱自救。按照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积极做好人工降雨准备,省财政安排下达人工增雨作业经费600万元,部分县区及时购买了人工降雨炮弹,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2013年8月15日统计,7月份以来全省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49次,其中,在受台风“尤特”外围云系影响期间,抓住有利时机,在34个县(市、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53次,对局地旱情有一定缓解。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消除水库安全隐患的同时,解决了有水蓄不住的问题,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解决了有水到不了田间的问题,水保工程建设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使旱情减轻。在2013年的抗旱中,水利工程发挥了抗旱减灾的主体作用。
2.6.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蓄水防旱创造了条件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水库安全有了保障,有水敢蓄了,6月17日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全省大中型水库提前按后汛期限制水位蓄水,也是基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水库安全风险可控这一前提。据统计,已完成除险加固的各类病险水库共恢复和新增兴利库容 18.2 亿 m3、可灌溉农田面积 29.73 万 hm2,同时,有效解决了578万多人的饮用水。
2.6.2 灌区建设使保灌能力明显提高
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通过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2.67万hm2,改善灌溉面积 44万 hm2,新增节水能力 9.37亿m3。同时,2009年至2012年,江西省完成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近900处专项工程,完成总投资75.96亿元,累计完成渠系整治总长度6.56万km。灌区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使灌溉效益明显提高,许多灌区末端过去灌不到水的地方今年都能灌上,在2013年抗旱中减少了受旱面积。莲花、安义等小农水重点县2013年旱情严重,但灌区实现了大旱无大灾。
2.6.3 水保工程建设发挥了潜在的抗旱作用
2008年至2012年,江西省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16个项目区,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0.807万hm2,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石城县对比调查发现,已实施水保治理的3条小流域(罗源、丹溪、石田),莲田的受旱情况明显减轻,抗旱能力比未治理的小流域至少提高9 d以上;据广昌县对自然条件相似的小溪断流情况的对比调查发现,已开展水保综合治理的3处小溪(罗田小流域危家堡、桐港小流域庙前排、山头小流域罗里坪),比未治理的3处小溪(甘竹镇龙溪村千古塘、旴江镇大塘村长桥尾、头陂镇双西村店上)的断流时间分别推后了7 d、5 d、7 d,即小流域的汇流时间延长。
基层干部群众和水管单位缺乏防旱抗旱意识,对抗旱特别是抗大旱、抗久旱的认识不足,心存侥幸,对现有水源没有制定操作性强的用水计划,有求就放,有水就用,对后期用水考虑不足,灌一天算一天。用水管理不到位,串灌、漫灌现象普遍存在,用水效率低。另外,农民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抗旱主动性不强。
通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部分水库可正常蓄水,解决了水源问题;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对田间工程和小型渠道进行了整治,但中小型灌区渠道淤塞、渗漏严重,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解决,“有水到不了田间”的现象较普遍,使灌溉效益降低。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小微型工程大多没有独立的管理单位,就是乡村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工程,由于管护经费不落实,水利工程又走上无人维修的老路,导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抗旱能力下降。
目前,江西省已建设68个土壤墒情监测站,水文部门开展了枯水监测,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旱情监测预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旱情监测预测提供了一定支撑作用。但由于旱情监测预测的复杂性,目前旱情预测和旱灾评估水平还不高,无法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不能满足抗旱指挥决策的需要。
目前,江西省共有1200多支县乡抗旱服务队,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后,国家补助江西省建设94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每县安排200万元购置抗旱设备。这批队伍在2013年的抗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最基层的乡镇1000多支抗旱服务队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投入,抗旱设备投入和日常经费没有着落,难以发挥乡镇情况熟、距离近的独特优势。就是得到国家补助的94支县级抗旱服务队也存在设备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基层抗旱需要。
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共有耕地面积308.91万hm2,但全省耕地灌溉面积 191.5万 hm2左右,只占耕地面积的62%,还有38%的耕地面积灌溉没有保障。江西省水资源总量虽然丰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年际和年内不同季节变幅很大,7~9月大多高温少雨,又正值农业用水高峰期,一旦出现伏秋干旱,将直接影响晚稻、中稻生长,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自2000年以来,赣江、抚河、信江等主要河流连年出现创历史新低的极枯水位,已危及到南昌等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社会供水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抗旱水源工程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江西省旱灾频繁,抗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立足长远,切实解决水源不足、有水到不了田间、应急抗旱能力不足和旱情监测预测水平低等问题。
(1)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江西省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633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65亿m3,但各类水库总蓄水量仅有320.81亿m3,许多地区受旱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型缺水。当前应加快抗旱规划实施,全省水利系统要在已经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型缺水的问题。
(2)解决中小型灌区投入问题。目前,江西省大多数中小型灌区的渠系未得到系统的维修整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突出,有水到不了田间。2013年伏秋连旱期间,不少县中小灌区就是因为渠道梗阻、渗漏输水不畅,导致农田受旱。首先要健全中小灌区投入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水到不了田间的问题。
(3)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要加快乡镇水务站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水利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落实基层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维养经费。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或村集体明确管护主体,考虑其公益性特点,各级财政对其维养经费适当给予补助;对企业和群众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其所有者负责管护,由受益者共同负担。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4)抓紧改造取水设施。近年来,赣江、抚河水位在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随河床下切而逐年下降,造成沿岸部分灌区取水口、水厂、发电厂取水困难的问题。建议督促有关地区和取水户,根据河势演变及河床下切变化趋势,科学比选取水口地址和取水口的高程,抓紧进行取水口改造,确保正常取水,以应对低枯水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5)要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江西省94个县级抗旱服务队在2013年抗旱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同时也普遍反映抗旱设备太少,抗旱能力不足。建议进一步筹措资金,添置抗旱设备,特别是机动能力强的小型抗旱机具。根据2013年抗旱实践,有必要在重点易旱乡镇建设乡镇抗旱服务队,建立抗旱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应急抗旱能力。
(6)进一步加强旱情监测预测研究。要进一步收集耕地分布、水源工程等基础信息,采用多种方式完善旱情监测手段,开展县乡等小区域实地旱情监测对比分析,优化现有旱情监测预测信息系统数学模型,建立较为完善的江西省旱情监测预测信息系统,实现实时旱情监测预测和旱灾评估科学化,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