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筱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4000)
中西方园林设计文化交流新探
——读季羡林《禅与文化》有感
■蒋筱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4000)
最近读了一下季老的《禅与文化》。说来惭愧,前面关于禅的文章没怎么读懂,倒是对后面一些季老的会议演讲稿和书的序看的津津有味。季老的一些话和观点,对于我一直困惑的许多问题,给了些许解答或新的方向,让我精神为之一震。至于个人的这些感受是否正确或者客观,可能勉强能用季老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无论我们“怎样开展文化交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顺各方面的矛盾关系,……,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所以我们对于现代园林历史和发展的研究,相信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国家和世界更好的发展下去。正如丘吉尔所说过的:“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无法放弃对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我们也不能放弃将古代精华与现代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努力[2]。
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一直非常纳闷,有时也带了一点点赌气的心理。
为什么中国的古典园林不能源远流长?为什么中国的古典园林不能发扬光大?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园林人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园林?为什么现代的中国园林一步一步的有全盘西化的趋势?……可能我对于此的心态是有些偏激的,甚至面对此种现状,只能感到自己能力的弱小,只能遗憾,只能任自己内心深处慢慢的凝聚无力之感。
但是季老的几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东方文化怎么样继续发展的问题,语言质朴,但是却让我对园林、文化有了新的看法,也得到了我非常急切想要得到的答案。
2.1 关于层次
季老引用庞朴同志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所说的观点,让我很是受用。
庞朴认为“中国跟西方交流分三个层次。一是事物的‘物’,指用劳动创造什么东西。二是心物结合的部分,指的就是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等。三是心的部分。这里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3]。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代表三个阶段,就说明我们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以后的中国人,都在那儿考虑这个问题,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东西,考虑结果就这个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高,发展是非常自然的。
季老告诉我们,其实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最容易学到和交流的,其实是物。你缺什么你就去学习、拿来什么。这是很好学到的。而心物结合的部分。你要学习和交流也并不是困难重重,但可能要下比较大的力气。最难学习和交流的便是心的部分。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继续继承,按老路子发展,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有一定困难。毕竟现在和当时相比,人们的内心世界确实是有所改变的。现代人无法身临其境,无法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古人原先感受到的情感和心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确实可以理解。
再者,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传播出去,还是西方园林文化吸收进来,要让我们彼此心的部分彻底改变是非常难得。这也意味着,我们很难在文化物质方面去完全复制彼此。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稍小,中国人学习西方园林流于形式,或者在一段时间之内照搬照抄也是情有可原的。
2.2 关于交流
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一个国家来说,“他山”就是外国。我们的先民都是肯于,善于,敢于学习外国的好东西。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无远弗届历久不衰,其根源就在这里。
正如季老所说:所谓“全盘西化”,理论上讲不通,事实上办不到。世界上还没有哪个西方以外的国家全盘西化过。……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而科技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季老这文字中,让我明白不论现代化或者时代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在这里,关键是提高我们的认识,提高我们对祖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认识。我们需要得到一种完全实事求是的、不偏不倚的,深刻而不是肤浅的认识。
无论是面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还是国外园林文化都是实行“拿来主义”。但我们也必须要明白,并不是什么都拿,什么都不加思考的拿过来。我们要审时度势,我们需要的就是精华的,不需要的就是糟粕的。时代不停地变化,标准也不能一成不变。原来是精华的,现在可能是糟粕或者需要改变下才能变成新时代的精华,不再一成不变。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到底要往哪个方向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中国园林文化。
现在可能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主流时期,但是正如季老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东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时机。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将另一种文化打倒和消灭,我们只能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用自己最特色的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方式来纠正他们的某些偏颇之处,把人类文化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峰。
中国改革开放已过三十年,中国本土和境外的设计师双方交流着各自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出现了一些极其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比如万科的第五园,作品一出随即惊艳四座。[4]近几年却停滞不前,再难看到优秀的作品出现。而我们这一辈人,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接班人。如何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思维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坚持去突破和创新的地方。我们也得继续好好学习自己的传统思想,传统园林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承上启下,为园林文化、世界文化做些小的贡献的。
2.3 关于方向
季老让大家明白,学习一个东西,并不是一顿胡抓乱侃。而是要先弄清楚,你自己有什么?别人有什么?你要学习到的是什么?你想学习这些东西到什么程度?下面便是季老的原话:你知道你为什么发展吗?向哪个方向发展吗?为什么发展吗?我们先要把自己整个的情况:一个世界情况,一个中国社会情况摸清楚,然后才能谈到这个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对于西方历史你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你如何去学习和把握中国历史,也同样需要反复的询问自己以上的问题。就如中国很早就有的美学认识——“致中和”,包括了园林内各要素之间完美和谐的有机组成。此概念将有形与无形的要素融为一体,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主人的情感、心境、人格,以及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流动[5]。我们如何将这个概念与现代中国园林的特征结合起来呢?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想要呈现的结果或者说诉求是什么呢?我们想带给现代人怎样的使用体验呢?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设计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确实,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学习一些你自己都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事情。因为你既没有弄清楚你自己缺少什么,也不了解别人在你缺少的地方是否有长处值得你去学习。太过急切的去学习一种新东西,可能总是不能抓住精髓和重点,更多的可能就是抓到一点皮毛和无关痛痒的大概,对于自己真正需求的东西,可能就此错过了。这就有些盲人摸象意思了。确实是我们年轻人学习中的一大毛病。
2.4 关于自己
最后季老先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一再探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像。爱国主义一词,总是给人遥远、模糊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或者说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工作者们。
其实,爱国主义,讨和分析中国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是我们今天“国学”的重要任务。我自己感觉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爱国主义。……这里爱国主义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爱我的国家,一般的;一种是高层次的,爱我们的文化。
季老的老师陈寅恪先生家里三代都是真正地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者。对于我们这一辈的人来说,没有处于那样的国破家亡的环境下,可能说我爱我的国家,未必能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但是我们说爱我们的文化,这是可以为此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的。虽和季老所说的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学习国学知识,和老外交流是去介绍自己的文化,还是能够做到的。虽然力量小,但是基数庞大,也算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爱国的一种表现。随着中西园林文化交流的深入与融合,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景观建筑业飞速发展。但是近些年,受到西方景观建筑模式和思想设计观念不断的影响冲击,现实状况迫切要求园林工作者、其他行业的设计者坚持不懈的进行总结,构建技术理性,提高理论层次,也同样将被赋予爱国的标签,影响历史[6]。
在季老诞辰100周年之时,本人才刚刚开始研究生的生涯,许多季老的文章都是在此之后才开始接触的,却给我深深的影响和震撼。季老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读起来总感平易近人,令人真心臣服,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实令人佩服和向往。季老对于文化和历史的一些见解,让我如醍醐灌顶,收益颇多。自己会继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习和探索下去。文中可能有一些理解偏颇或者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贺 辉)
[1]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M].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1986,(5):81-98.
[3]王晓瑜等.“非原创设计”与原创思维——解读朱小杰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16-17.
[4]方海,景楠.从《考工记》到《鲁班经》:中国人的设计观——《建筑与家具》连载(一)[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7):13-15.
[5]王其亨,崔山.中国皇家造园思想家——康熙[J].中国园林,2006,(11):77-80.
[6]郭岚.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与影响下的人居环境剖析[J].大众文艺,2009,(23):157.
Discuss the Communication abou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esign Culture: Impressions of After-Reading
Jiang Xiaowan
季羡林《禅与文化》的后半段主要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许多问题和看法。让人受益匪浅,能够给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本文从中得到启发,主要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层次,如何与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设计者如何制定方向、怎样保持爱国主义等问题。希望能够给大家在中西方园林文化交流上带来新的思考和总结。
文化;交流;方向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Buddhist and Culture written by Ji xianli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views abou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In this paper, the level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western culture, setting a direction for the design works and keeping the loyal patriotism are expounded. All these aspects will give us some valuable inspiration and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Culture; Communication; Direction
TS664.0
A
1006-8260(2014)02-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