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艳1,杜玉林2,许小成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工学院,湖北宜昌443000;2.湖北省长阳县畜牧兽医局,湖北宜昌443000;3.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湖北宜昌443000)
如何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确保畜牧生产安全,切断动物疫病向人类传播的通道,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动物防疫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动物免疫方面实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职责分工制度。
目前动物免疫采取的是程序免疫与集中免疫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养殖专业户一般采用程序免疫,根据各自生产的实际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自免;其他散养户则采用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和平时的月月补针形式进行免疫。
免疫工作一般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每年3月和9月集中召开动员会,县畜牧兽医部门同时召开培训会,下发一份春(秋)防文件,再由各乡镇分别组织实施,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考评。
财政状况好的乡镇一般采取3人(保定员、监督员、消毒员等)以上的队伍进行免疫,山区县市的一般采取防疫员单兵作战方式,免疫人员一般是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集体兽医,也有部分是近年来通过考核进入的农校的大中专毕业生。
目前采取的是由县(市区)畜牧兽医部门在开展动物免疫前向县(市区)政府提出经费预算,县(市区)财政核实后由县(市区)领导签拨,县畜牧兽医局或县财政局根据各乡镇和专业户的免疫工作情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下拨免疫经费。经费来源一是省级转移支付的以钱养事经费,二是县市区配套的以钱养事经费,三是中央安排的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四是乡镇财政安排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
一般按照上年度统计局核准的存栏数据乘以2计算疫苗需要量,所需经费由县级和省级以及中央财政分级负担。实际中很多规模养殖户不愿意使用政府统一采购的疫苗,认为质量不如自己花高价从厂家买来的疫苗。
每年春秋集中免疫结束后,农业部、省、市一般采取抽查的方式对县市区抽查一部分规模户、散养户、屠宰场、交易市场等环节的畜禽血样进行实验室免疫抗体监测,并对免疫抗体监测不达标的要求进行重新免疫。实验室条件好的县市区一般对辖区内的每个防疫员负责的畜禽抽取部分血样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以兑现考核工资。
近年来,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人员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了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动物免疫工作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动物免疫工作水平没有很大的提高,工作很难突破。
2.1.1 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因动物防疫工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使一些基层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麻痹松懈思想,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出现厌战情绪,工作不深入,措施不扎实,甚至在个别地方存在免疫空白点。二是部分散养户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个别养殖户对出现的个别免疫应激现象不理解,有时对开展免疫工作不支持,甚至有对抗现象。三是个别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在政府难以监管的情况下,不主动要求免疫,或者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免疫。
2.1.2 动物防疫队伍十分薄弱。畜牧兽医队伍底子薄,各层次的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缺乏村级防疫人员。由于基层专业兽医人员奇缺,春秋集中开展动物免疫的防疫人员,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技术培训,但在免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免疫效果不佳或免疫应激反应而引起免疫纠纷。特别是由于动物防疫工作程序复杂,工作环境差,报酬待遇低,基层动物防疫员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客观上影响了免疫的密度和质量。
动物免疫的质量受疫苗质量、疫苗运输保存、免疫操作技术、养殖用药情况、养殖场环境、动物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免疫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整体免疫水平的提高。
目前的动物养殖场所环境条件较差,呈现“低、小、散”的特点,主要是以散养为主,特别是养禽业,还存在大量的家家户户养殖的情况。散养户饲养管理不规范,免疫与监测工作跟不上,难以形成有效防疫监管,存在免疫空白和死角。
由于各级政府对村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投入的经费不足或完全没有,村级疫情监测员完全没有报酬,因此为了增加看病收入,有时存在有病不报的情况,这支队伍一直以来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名存实亡。由于监测队伍的缺位,无法发挥他们在动物疫病防控第一防线的重要作用,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情况不明,信息不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免疫密度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动物疫情的及时、快速、有效控制和扑灭。
要通过组织必要、实用的知识培训,解决一定的报酬,建立考评奖励政策,提高村级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归属感,确实履行工作职责。组建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基层免疫队伍。建议每个乡镇组建一支半职业化或职业化免疫队伍,由县级动物疫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培训,持证上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县、乡镇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免疫工作。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长期稳定的村级职业化免疫队伍。
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规范化免疫程序建设。在适度规模场建立免疫监督员制度,监督各规模场按免疫程序计划开展免疫。对于散养户实行春秋两次的集中免疫,采取疫情监测员养殖动态统计—乡镇专管员制定免疫工作计划—专业免疫队伍实施免疫—免疫监督员监督巡查的模式,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规范化的免疫管理制度,明确疫苗采购、保管、运输、领取和使用制度,落实免疫操作规范和标准,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资料。
进一步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处置规范和程序。同时针对各种不同的环节,开展层次不同的培训,使所有相关的监测、诊断、控制、扑灭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提高应急水平,使之更切合实际和可操作。同时作好各项应急物资储备,一旦发生疫情,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早、快、严、小”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坚决果断处置疫情,把疫情消灭在疫点上,控制在疫区内,严防蔓延扩散。
利用各种媒体,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消毒、免疫等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动物防疫人员和养殖场(户)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建立标准养殖模式,指导有条件的场(户)建立防疫技术示范点,提高防控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养殖场(户)改善防疫条件,完善防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加强防疫管理,落实防疫措施,做好全过程的动物卫生监管。
要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建设,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建立和规范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将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疫情监测员的聘用、报酬和奖罚等与实际工作业绩挂钩,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要完善动物防疫督查检查制度,将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集中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普遍性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通报制度,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反馈,督促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及时正确应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起“督(检)查——通报(反馈)——整改”的良性机制,避免检查流于形式,切实提高检查成效。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把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防疫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