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4-11-18 00:33:50刘国信张小社
今日畜牧兽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嗜血耳病头孢

刘国信,张小社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阳城048100)

近年来的猪群健康调查显示,猪蓝耳病已发生转型,由原来的母猪流产型转为仔猪呼吸道肺炎型,其与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等病继发混感已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对仔猪的危害极为严重。现将去年某养猪场发生的一例猪蓝耳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情况介绍于下,供同仁参考。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山西阳城县一生猪饲养场,有三批同期出生临近断奶仔猪35头,于2013年9月2日晨发现死亡2头,当时场主以为可能是晚上因母猪挤压而造成,未予重视;但过了3天后,部分仔猪出现腹泻症状,有的咳嗽气喘,紧接着又有3头胖乎乎的头生仔猪后肢站不起来,很快四肢呈划水样匍匐在地而死亡,场主随即叫诊。

笔者到场后经临床检查发现,该三批仔猪已死亡5头,现存活30头,其中13头仔猪体温高达41℃左右,大部分表现精神沉郁,不吃或吃食减少,咳嗽气喘,呼吸急促,并呈腹式呼吸,有的鼻孔流有多少不等的黏液性分泌物,同时伴有腹泻症状;其中有6头仔猪后肢关节明显肿大,行走疼痛跛行,步态僵硬,共济失调;部分猪眼睑水肿,耳尖发绀,有的后肢内侧、腹下还出现紫红色或出血性斑块;严重感染的3头仔猪腿已呈“八”字型瘫痪在地,并有神经症状。

剖解病例,发现体表皮肤发红,有的已成为酱紫色;全身淋巴肿大且切面有出血点,特别是腹股沟、肺门和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比正常大2~3倍,出血呈紫葡萄状;喉头黏膜水肿充血或有点状出血,心脏积液,心肌变软,胸腔、腹腔内可见呈黄色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肺肿大有出血,有的与胸膜发生黏连;肝脏肿大有出血,脾脏肿大边缘有坏死呈锯齿状;回盲口可见小的轮层状溃疡,胃黏膜有弥漫性溃疡灶和出血点;关节肿大,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已变形,切开肿大的关节腔可见有淡黄色样液体溢出。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血清学检验,确诊为猪蓝耳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性疾病。

2 发病机理与流行病学调查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母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疫病,因该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发其他病毒、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自其被发现以来传播非常迅速,已成为困扰全球养猪业发展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该病发生转型,PRRS已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子,使其危害由原来的母猪流产型转为仔猪呼吸道肺炎型,对仔猪的危害相当严重。个中的原因与饲养密集化,空气质量差,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有关;但免疫抑制仍然是伴发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的直接因素。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为主的细菌性疫病。其为革兰氏阴性菌,可分为15种血清型,健康猪鼻腔也可能存在副猪嗜血杆菌,但该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各种应激因素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转群、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保护以及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可诱发此病。

副猪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传播,带菌猪和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上多发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猪群,且常以继发感染的形式发病,与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可造成仔猪的大批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场于2005年建于河滩地,不仅选址不合理,而且猪舍仍是老式建筑,低矮潮湿,通风不良;去年以来此地周围又被规划为城市垃圾堆放点,各种垃圾随意倾倒,河沟杂乱不堪,夏季更是臭气熏天、蚊蝇肆虐。据场主反映,本来他准备新建猪场搬迁,但因去年以来猪价持续下跌,养猪严重亏损,资金出现困难,只好勉强在此维持。据分析,该猪场周围环境卫生状况极差,空气污浊,猪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平时管理不到位,又不注意保健预防;加之,饲料加工房潮湿饲料易霉变,对近年来的新发疫病又没有按照免疫程序严格实施防疫注射,是导致该病及其他混感疾病高发多发的原因。

3 紧急治疗控制方案

针对该猪场叫诊较迟,发病率逐渐上升、症状不断加重的趋势,我们立即采取了隔离、消毒、缓解应激和紧急免疫注射及投药预防等措施;同时,根据逐头检查结果,依据病情严重程度,立即选用高敏药物,对症进行紧急施治,使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具体治疗方案于下:

3.1 对体温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极度困难、鼻流黏液、耳尖发绀和后肢内侧、腹下出现大面积紫色斑块以及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甚至瘫痪的重症患猪的治疗。

3.1.1 上午混合肌注头孢至尊+免疫激活肽,连用3~5天;头孢至尊(主要成分:头孢噻呋钠、舒巴坦钠、退热镇痛因子),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毫克;免疫激活肽(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活性多肽、免疫增强剂),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3毫升;特别危重病猪可同时在另一侧肌注干扰素,用量为每20千克体重0.5毫升,每天1次,连用2天。

3.1.2 下午肌注高免热毒血清(主要成分:板蓝根、青蒿素、金丝桃素、ATP、干扰素),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连用3天。

3.1.3 对尚有饮欲或食欲逐渐恢复的仔猪,给予混感芪抗(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白细胞干扰素、金丝桃素、板蓝根、多西环素)混饮,每100克兑水500千克,连用5~7日;同时在饮水中大量补充电解多维,让猪自由饮用,以进一步缓减应激,增强抵抗力,使仔猪尽快度过危险期,促进康复。

3.2 对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咳嗽气喘、眼睑水肿、皮肤发红、被毛粗乱、并伴有腹泻的患猪的治疗。

3.2.1 上午混合肌注助帮兽医+瘟毒齐抗,连用3~5天;助帮兽医(主要成分:头孢噻呋钠),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5毫克;瘟毒齐抗(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板蓝根、金银花、柴胡、连翘等),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

3.2.2 下午肌注强抗(主要成分:黄芪多糖、TMP、氧氟沙星等),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连用5天;对症状较重者,可同时肌注干扰素,每天1次,连用2天,用量为每20千克体重0.5毫升。

3.2.3 为控制病情,对上述病猪及全群猪只,用圆蓝瘟毒康+喘痢双抗拌料饲喂7天、用维他激肽+瘟毒齐抗混饮10天。圆蓝瘟毒康(主要成分:蟾酥、黄连、连翘、大青叶、干扰素诱导剂、多西环素等),用量为每500克拌仔猪料300千克、育肥猪及成年猪料400千克;喘痢双抗(主要成分:氟本尼考、黄芪),用量为每500克拌料500千克;维他激肽(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免疫增强剂、蛋氨酸、赖氨酸等)混饮,每500克兑水1000千克;瘟毒齐抗混饮,每100毫升兑水50千克。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感染严重的病猪逐渐恢复,症状较轻者基本痊愈,全群再没有新发病例,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争取后期保健预防,增强猪体自身免疫功能赢得了时间。

4 综合保健预防措施

这些年来,由蓝耳病引起的仔猪免疫抑制性呼吸道疾病一直困扰着众多猪场,而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在饲养环境不良或各种应激反应作用下随时会成为致病菌,从而很容易引起两病或多病的继发混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引种检疫,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灭源,减少各种应激,并针对性加强疫苗与药物保健预防,对防治该病至关重要。

4.1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小应激反应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重要。(1)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同时要注意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猪舍氨气浓度;(2)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中的应激是常见的诱因,因此,遇高温、寒流、大风等骤变气候,应尽量避免猪群流动;坚持断奶当天不转群,转群前后免注射,以减小应激反应。

4.2 定期消毒灭源,严格实施生物安全措施

猪蓝耳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消毒不到位,病毒可在猪舍内长期存在。因此,平时要及时清除粪便及排泄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舍、用具及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猪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无关人员、车辆等进入;同时,做好灭蚊蝇、灭鼠、杀虫工作,严禁混养其他畜禽,最大限度地建立生物安全屏障,降低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侵袭。

4.3 严格引种检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RRS在我国长时间、大规模暴发的原因主要是盲目引种而引发,因此,规模猪场必须把好引种检疫关,严防引进病原种猪;在养殖各阶段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次进出前后都应对圈舍彻底清扫冲洗,经过反复消毒,确保无菌无毒后进出,严禁带菌带毒循环。

4.4 保持营养全面均衡,提高猪群抗病力

按照猪的生长期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对于仔猪的教槽料更要讲究适口性,使之保持旺盛的饮食欲;同时,注意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防霉剂,在饮水中经常添加益免加,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4.5 坚持程序化免疫,搞好综合性预防

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同时存在着多种病毒感染的现状,由于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对各种重大疫病实施程序化免疫,搞好综合性预防。针对受蓝耳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在搞好蓝耳病免疫的同时结合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对保护仔猪意义更大。

4.5.1 蓝耳病免疫。建议母猪用灭活苗或弱毒苗,仔猪用弱毒苗;后备母猪:75千克时首免,间隔3周加强一次;种公猪、种母猪首免后间隔3周加强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或母猪产前40天左右免疫一次。仔猪断奶前免疫一次,以后隔30天加免一次。

4.5.2 副猪嗜血杆菌免疫。母猪:基础免疫,间隔3周免疫两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仔猪:在感染严重的猪场,用灭活苗在7日龄、21日龄各免疫一次;若猪场一直在保育阶段出现问题,建议14日龄首免,半个月后加强免疫。

4.6 药物预防保健方案

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应用分析,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喹诺、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比较敏感;考虑本病在临床上多与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性肺炎等混合发生,所以预防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制定保健用药方案:

4.6.1 仔猪出生第3天、第7天、第21天分别肌注头孢噻呋钠20毫克、30毫克、50毫克。

4.6.2 小猪断奶前后7天,在饲料中添加圆蓝瘟毒康100克/200千克+喘痢双抗100克/200千克+黄芪多糖l00克/100千克;在饮水中添加维他激肽100克/200千克+瘟毒齐抗100毫升/50千克混饮。

4.6.3 母猪产前产后7天,在饲料中添加圆蓝瘟毒康100克/150千克+呼罢100克/150千克+黄芪多糖l00克/100千克;在饮水中添加维他激肽100克/200千克+混感芪抗100克/500千克混饮。

4.6.4 天气突变、转群、出栏运输时,在饲料中添加水溶性阿莫西林100克/250千克;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让猪自由饮用,以缓减应激。

5 诊疗体会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兴起和异地引种与畜产品流通日益频繁,给许多疫病的传播带来了极大隐患,而蓝耳病的大规模暴发,就与其盲目引种有关。从近几年的保育猪群健康调查显示,蓝耳病通过种猪带毒垂直传播导致猪场持续感染,形成免疫抑制,加之饲养水平低,环境状况差,应激因素多直接诱发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且病情严重。目前,蓝耳病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已成为危害仔猪健康的一大杀手,防重于治任务十分艰巨。

5.1 抓“三早”最重要,攻防兼备效果好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条件变化时随时会成为致病菌,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对防治该病尤为重要。根据临床诊治经验,该混感病一旦发生,尤其是当发现较晚已经出现严重的心包炎、关节炎时,细菌已对实质性器官和微循环造成了巨大的损伤和破坏,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因为药物对细菌毒素无效,要靠猪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与耐受力恢复健康,所以对于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且药量要足,疗程要全,攻防兼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5.2 灵活用药,选择敏感药物是关键

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应用分析,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喹诺、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比较敏感;尤其是头孢噻呋具有目标性,感染组织含量比非感染的含量高2~4倍,对病原能定点打击,集中清除,对肺、肾、肝、关节等脏器的感染治疗效果较显著;根据多年防治经验,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产生速度很快,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开始耐药,所以推荐使用药物组合及多种药物组合轮换使用,这样可以阻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5.3 疫苗免疫有争论,重在实践看结果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不同的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故有的人认为使用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控都非常困难。鉴于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疫苗免疫时不同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低,因此免疫注射时最好选择与本场致病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菌株,才能发挥好的免疫效果。

对于该猪场来说,由于属于老旧式建筑,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而且已成为垃圾堆放点,环境卫生状况很差,已经不适宜养殖生产,建议立即搬迁。

猜你喜欢
嗜血耳病头孢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22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蓝耳病的防控
广东饲料(2016年2期)2016-12-01 03:43:08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吃能致命 这是真的吗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2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6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