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敏,张其成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在百余种民国医学期刊中,刊载医易相关文献的期刊有《医界春秋》《杏林医学月报》《绍兴医药学报》《中医杂志》等,数量较少,约占整体的10%。从文献数量来看,仅数十篇,不及总数的1%。笔者以这些文献论述的内容为依据,将其分为以下3类,以期能够反应民国期刊中医易文献的大致面貌。
易以道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民国医学期刊中以易理来解释阴阳理论的文章虽不算多,但都比较有代表性。
《医界春秋》中张抚之的《阴阳综括万有说》[1],以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依据,认为八卦变化而万类繁,万类莫不各有一阴一阳。文章强调“阴阳为万物两性之代称,综括万有,科学上之电、磁、化学酸碱、动植物雌雄等,均可为验证,故科学研究之物质不但不与之冲突,反而使阴阳之理愈章明”。
《中国医学院第七届毕业纪念刊》中王克平的《谈谈我国医学阴阳的变幻》[2]指出,我国阴阳的学理来自伏羲的先天八卦,古人借重阴阳的对象来划分天地间的万有物质。文章认为我国的阴阳学说是有系统的学说,可以为中医科学之祖,并以现代医学类比印证,如:细胞似太极,太极的划分是一而二,二而四,而细胞的分裂也是如此;胚囊似太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分作内外两胚囊,而后发育全身组织;胎儿发育,未分娩时,赖母体的血液营养生活,符合先天八卦的乾坤作正,分娩后,以食物为营养,赖水生活,符合后天八卦的坎离为正。
《杏林医学月报》中陈应期的《阴阳浅说》[3],围绕“阴阳之说,为何曰阴阳而不曰阳阴”的论题,从卦象、人身、疾病3个角度进行解释。其一,论卦象。若以阳阴而论,则乾上坤下,为天地否卦。而若以阴阳而论,则坤上乾下,为地天泰卦。其二,论人身。人之两目、两耳、两鼻,象呈六断之坤,阴在上位也,口部、前阴、后阴,象呈三连之乾,阳在下位也。其三,论疾病。人之有病,则由阳而阴,始于太阳,而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终于厥阴。平人无病,则由阴而阳,始于厥阴,而少阴、太阴、少阳、阳明,终于太阳。由此可见,阴阳二字,非阴自阴,阳自阳,乃阴阳相交。言阴阳,乃阴下流于阳,阳上交于阴,阴阳交流相配之义。
2.1 论五行生成 古圣先贤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故欲知中医,必先知五行。民国医学期刊中,对五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五行生成方面,易学河图生成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成为主要议题。
陆钧衡在《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汇刊》的《阴阳五行与十数之科学的总检讨》[4]一文中,对“天一生水…地十成之”逐一解释,认为天地开辟之后,地球表面之气体渐冷而化为水,地球之热被水气压入内部而成火,下火上水,火蒸水,化气上升,是为木气,气遇冷而化雾露而下降,是为金气,四气杂合,而生湿气。
程汝明在《医界春秋》的《眼科心矩》[5]一文中,亦对五行生成进行解释,他认为地球为太阳中爆出之流质,故天地未生之前,已有坎离水火二气,久之,地壳外层变冷,屡次变迁始生植物,地心之火,灼石流金而生矿物,而后地壳表面渐由木石水分而化生土壤。
以上两文在解释五行生数时均有理有据,但在解释成数时,均较牵强,故不累述。
2.2 论六气生成 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关于六气的生成的探讨,《中医杂志》和《杏林医学月报》均有论述,以《中医杂志》中余国癿的《六气重燥湿论》[6]最有特点,值得学者品读玩味。
余国癿从太极八卦的角度解读六气,提出六气中以燥湿二气最重要,其余四气均为此二气所化。余氏将燥气配属乾天,湿气配属坤地。认为火为离日,丽乎天,故云火就燥,水为坎月,感日光而有象现于坤方,为湿土之位,故云水流湿。暑即湿与热酝酿而成。风气即五行化生之动象,摩荡于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者。乾坤为卦之父母,故燥湿为六气变化之本。
2.3 论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源于《黄帝内经》,是将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来解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宇宙万物尤其对人类影响的一种学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也是民国医家所关注的重要命题。
五运六气以年份的干支为定调基准,恽铁樵在《中医杂志》的《演说词—对于内经的感想》[7 ]中,就明确提出,干支甲子为天气之统计表,是古人用来推测因日月运行所生变化的工具,若能精通司天在泉之理(干支推测),知某年某气独盛,某病独多,则治疗病患,其应若响。
探讨运气学说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杏林医学月报》。陈惠言的《言古必有验于今说》[8]以巳亥之年为例,逐一解释了初之气至四之气的运气及民病,以印证《内经》运气之学,并提出天时之潦旱不常,人体之强弱有异,故运用运气之学不可胶柱鼓瑟,当如易经所言“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存乎其人”。陈应期在《医药宜参天时说》[9]中亦强调天地气运对人体的影响,“天之六气,弥纶于宇宙之间,其消长盈虚每与人相感召。气和则为生为养,气偏则为灾为害”。值得一提的是,陈应期所论述的三元九运是与《内经》五运六气不同的另一套运气学说。它同样来源于易学术数,将180年均分为上中下三元,一元为一个甲子,每个元又均分三运,分别配以卦象,据此以断运气。文章由“上元甲子,一白(坎一)管运;中元甲子,四绿(巽四)管运;下元甲子,七赤(兑七)管运”联系中医理论,认为上元之病,太阳膀胱寒水之病为多;中元之病,厥阴肝经风木之病为多;下元之病,则多伤太阴肺,太阴病多见。陈应期在文末附民国13年(中元甲子,巽四)的医案数例,各案均属于厥阴病,误用姜附后病情加重,均说明参天时的重要性。
3.1 论脏腑 民国医学期刊中,阐述易经八卦配属脏腑的文章较为多见,有通解五脏六腑的、有单解某一脏腑的,内容涉及脏腑本位、脏腑络属、精神魂魄等,对于医学者颇有启发。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方佗在《广东光汉医药月刊》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论》[10]一文中,针对西医对中医“肝生于左”之说的质疑,提出“西医之说,言有形之体质,素问之说,言无形之气化,故不言肝位于左,而言肝生于左,不言肺位于右,而言肺藏于右”,可谓一语中的。文中明确指出,我国医理素以八卦五行支配五脏,而推测气化之运行。具体言之,人南面而立,前为心火属离而居南,后为肾水属坎而居北,中为脾土属土而居中,震为肝木应东方而居左,兑为肺金应西方而居右,此为我国八卦五脏相配的标准模式。
脏腑的五行八卦配属之说,亦体现于我国眼科的八廓学说,该学说将眼睛周边不同方位分别配属八卦和脏腑,通过其血脉丝络或粗或细或联或断,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查病之轻重。《医界春秋》刊载的程汝明的《眼科心矩》[11]中,就详细论述了眼科八廓之说:瞳仁属坎,为水廓,内属膀胱,故又名津液廓;黑睛属巽,为风廓,内属胆,又名养化廓;白睛属乾,为天廓,内属大肠,又名传导廓;内眦上属离,为火廓,内属小肠,名抱阳廓;内眦下属震,为雷廓,内属命门,又名关泉廓;外眦上属艮,为山廓,内属女子胞,又为会阴廓;外眦下属兑,为泽廓,内属三焦,又名清净廓;上下眼胞属坤,为地廓,内属胃,又名水谷廓。
脏腑表里络属方面的内容见于《杏林医学月报》的《阴阳五行配合脏腑之古说》[12]。陈应期在文中阐述了河图五行之数与脏腑相配的理论。以东方木为例,在天干配甲乙,在河图数三、八,在人体应肝胆。腑为阳,脏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天三生甲木胆、地八乙木肝成之,八之数,先有五土在中,有土乃能生物。一脏一腑相表里,互为络属。余脏腑仿此。
精神魂魄为脏之所藏,乔殿扬在《绍兴医药学报》的《精神魂魄谈》[13]中以易理精辟论述了四者的生成、功用及相互关系。乔殿扬认为:精者,即天一所生之水,得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皆水,而后成实。先天之真精与后天水谷之精并而充身,则神自生。神不离精犹鱼不离水也。肝主血而内含阳魂,究魂之根源,则生于坎水之一阳,推魂之功用则发于乾金之元气。肺主气而生阴魄。对于四者的关系,乔殿扬特别强调魂升而为神,魄降而为精,分而言之,有四,混而言之,实一元气而已,可谓认识精准。此外,文中还以洛书之数解释三魂七魄九神之说,“肝藏魂,居东方震位,震为三,故曰三魂。肺藏魄,居西方兑位,兑为七,故曰七魄。以此类推,精为坎一,神为离九。经言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除心为神体,其余正合九神”。
此外,张锡纯的《医学宜参观丹经论》(《中医杂志》1922年2期)、罗瓒的《人之记忆思想确出于心而运于脑辨》(《医界春秋》1933年86期)等,均有一定的意义,此不一一叙述。
3.2 论气化 中医气化学说将自然界气化和人体气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精气转化升降的理论。自《内经》确立气化概念以来,后世不断完善发展。民国医家认为易经八卦相错,以言天地气化之理,故常以易理来论述中医气化学说。
吴玉纯在《中医杂志》的《治病以六经为主不明六经气化之理不足以治病六经有本有标有中气太阳少阴或从本化或从标化少阳太阴则从本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中气化试以仲师伤寒论之论病用药证明其理》[14]一文中,认为《内经》与《易经》相表里,三阴三阳即乾坤之六子,为天地自然气化,而标本中气之说为治病之玄机,内经之精蕴。文章逐一解释六经标本中气的缘故,并按各经气化之理分析其代表方之本义,论及厥阴病时,吴玉纯提出厥阴主风,于卦为震,其发育之机全赖一阳初动于下,为中见之生气也,故若阳动于上则吐蛔,阴消于下则下利,故乌梅丸主之。
《青浦医药学报》刊载的《论心与三焦君火相火之气化功用》[15]一文,出自吴学勤的《医学论》,该文主论人身火之气化,认为少阳为阳之枢,少阴为阴之枢,君相二火为之枢,犹天之不动而七曜周旋,故二火均无为。又言,火者离卦,离为附丽之义,故阳丽于阴,火发于水,坎离水火本有对化之理,故少阴君火,而足少阴肾水,太阳寒水,而手太阳火府也。
梁是经在《广东光汉医药月刊》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解》[16]中,以易理解释《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理,认为壮火者,其卦为离,外阳而内阴,犹如夏之盛暑,炎热如燔,故壮火食气。少火者,其卦为坎,内阳而外阴,为水中龙雷之火,阴中生阳,故少火生气。
综上所述,民国医学期刊中医易文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阴阳、五行六气和脏腑气化方面,尤以论脏腑的文章最多见,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这些易学概念来阐释中医理论是其共同特征。多数文章论述精辟、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也有少数在以易经理论比附时略显牵强,但还原到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氛围中看, 这些牵强之词也不过是针对西化时弊的矫枉过正,瑕不掩瑜。总体来看,民国期刊中的医易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值得医学者深入研究。
[1]张抚之.阴阳综括万有说[J].医界春秋,1933(86):6-8.
[2]王克平.谈谈我国医学阴阳的变幻[J].中国医学院第七届毕业纪念刊,1936:8-15.
[3]陈应期.阴阳浅说[J].杏林医学月报,1932(46):11-13.
[4]陆钧衡.阴阳五行与十数之科学的总检讨[J].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汇刊,1936:9-17.
[5]程汝明.眼科心矩[J].医界春秋,1935(101):15-21.
[6]余国癿.六气重燥湿论[J].中医杂志,1928(27):11-13.
[7]恽铁樵.演说词—对于内经的感想[J].中医杂志,1922(3):121-128.
[8]陈惠言.言古必有验于今说[J].杏林医学月报,1929(10):1-4.
[9]陈应期.医药宜参天时说[J].杏林医学月报,1930(15):7-10.
[10]方佗.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论[J].广东光汉医药月刊,1931(3):32-33.
[11]程汝明.眼科心矩[J].医界春秋,1935(99):11-14.
[12]陈应期.阴阳五行配合脏腑之古说[J].杏林医学月报,1935(75):15-18.
[13]乔殿扬.精神魂魄谈[J].绍兴医药学报,1920,10(6):37-39.
[14]吴玉纯.治病以六经为主不明六经气化之理不足以治病六经有本有标有中气太阳少阴或从本化或从标化少阳太阴则从本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中气化试以仲师伤寒论之论病用药证明其理[J].中医杂志,1923(5):17-20.
[15]吴学勤.论心与三焦君火相火之气化功用[J].青浦医药学报,1917,1(1):15-18.
[16]梁是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解[J].广东光汉医药月刊,193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