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技之学对命门学说形成的作用

2014-04-15 11:13刘鹏
江西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命门丹田行气

★ 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355)

命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部分,从《黄帝内经》之后直至清代,历代医家对命门之讨论众说纷纭,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以《难经》肾间动气说为基础而建构的、在明清之际广为流行的、作为命门学说成熟标志的肾间命门说。该学说是在传统脏腑学说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对人身本原的探讨,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文化思想对脏腑学说的加工和重塑。本文要重点探讨的方技之学便是其中之一。

1 肾间命门说之源流

《黄帝内经》中便已有“命门”之称谓,是指“目”,是手足太阳经之本。其后的《难经》认为右肾为命门,与《黄帝内经》所言之命门没有丝毫的关联。这就说明了,《难经》中的某些理论可能另有渊源。但是,明代肾间命门说的形成,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借鉴和继承《难经》中右肾命门的论述,而是继承了《难经》中的“肾间动气”说。《难经》对肾间动气的论述见于八难和六十六难,分别有云:“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1]

杨上善首先把《难经》中的“肾间动气”称为命门,《黄帝内经太素》中云:“人之命门之气,乃是肾间动气,为五藏六府十二经脉性命根,故名为原。”[2]不但如此,后世医家还以肾间命门说改造、同化和容纳了《难经》中的右肾命门说,例如,明代钱一桂《医略》中有云:“命门在两肾之间,坎之象也,以右肾为火位,故越人即以右肾为命门?”[3]

《难经》中把“肾间动气”称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明代医家受理学太极思想的影响,比拟于天地之理,想寻求人身之太极,也就是要寻求人身之本原,便会很自然地把肾间动气作为人身之太极,而称之为命门。

2 方技之学对人身本原的论述与肾间命门

《汉书》称方技为“生生之具”,方技之学是古代与人体生命科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汉书·艺文志》将方技之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籍也印证了这种分类。可以说,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共同组成了当时的医药和养生知识系统,尽管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医往往是狭义地指称医经和经方。而且,就出土古籍来看,房中、神仙类著作的数量要多于医经和经方,内容也要比同时期的医经、经方成熟得多。这说明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有些陌生的房中、神仙等方技之学,不但曾经是流行于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思潮,而且也代表了人们对生命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普遍认知。

后世所称的脐下丹田这个部位,是房中、神仙等方技之术行气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4]只不过在其前的早期的方技之学中,还没有应用“丹田”来称谓这个部位,而是常称为“本”,例如现今所见最早的行气文献《行气玉佩铭》便是如此,铭文中的“天之本”指上丹田,即泥九;“地之本”指下丹田,即脐下的丹田。《难经》中所讲的“肾间动气”,又称为“原”,内涵与“本”相一致,正是其前方技之学所讨论的“丹田”。

早期医学已经借鉴了方技之学对人身本原的认识,把丹田的功用引入中医学中来阐释人体生命动力的泉源所在,如《备急千金要方》引“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云:“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皆备,但俟时而生。”[5]当新生命个体的脏腑具备后,或者说形体具备后,尚需要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发源于丹田。

在明清命门学说中,丹田的位置与意义逐渐被命门所置换。例如,赵献可的《医贯》中有如下一段表述:“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属后天矣。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6]赵献可认为,相火与真水俱属无形,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随相火周流于脏腑之间,使生命生生不息。男女两性交合,形成新生命身体之脏腑百骸,但都属后天静滞之物,尚需要命门先天相火之激发,方能具备生息。可见,“纳天地气于丹田”与命门“一点先天火气”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使神赋于形而使身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

3 方技之学的导引行气与肾间命门

《难经》第八难言肾间动气为“呼吸之门”。肾间,亦即丹田位置,是呼吸之门,很明显这里讲的呼吸不是指单纯的拘于口鼻肺的呼吸,而是指方技之学中的呼吸吐纳行气之术,实即古代养生反复论述的小周天循环,即气沿任督二脉在下部丹田与上部脑之间的循环。明清之际,很多医家把方技呼吸吐纳行气之术对丹田的体悟,用于构建和诠释肾间命门说。

例如,元代李道纯所撰《中和集》载:“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阖。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所谓呼吸,非口鼻呼吸,乃真息阖辟也。”[7]“吸则接地根”、“呼则接天根”的论述,与《行气玉佩铭》“行气,吞则畜,畜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的表述一脉相承,是对上至泥丸下至丹田的行气过程的描述。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其《医旨绪余》中论述肾间命门说时,则直接引用了《中和集》中的这段论述,其云:“《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义,盖本于此,犹儒之太极,道之玄牝也。”[8]

又如,清代《内功图说》潘霨序文中有对丹田、肾间命门的直接论述,其云:“原夫人之生死,病之轻重,必先视元气之存亡。所谓元气者何?五脏之真精,即元气之分体也。而究其本原,《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有小心。阴阳开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于此。”[9]潘氏言元气之本原,医家与方技之学有不同称谓,方技之学称为“丹田”,亦即明代医家根据《素问·刺禁论》中“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论述而确立的肾间命门。此位置是方技之学与后世明清命门学说共同关注的焦点,“阴阳开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于此”。方技对肾间命门说得以形成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 融入道教中的方技之学与肾间命门

方技之学的房中、行气、导引诸术在道教中被称为内丹之术。内丹之称谓是在外丹术之后,借鉴外丹之术语系统而形成的。但是内丹术的技术本身,像房中、行气、导引诸术却渊源已久,要远远早于外丹术。内丹术的形成,以丹田学说的形成为标志,也就是以丹田来概括之前的方技之学对“本”、“元”的阐述,以及精气沿小周天在身体内的循环。内丹术形成之后,以更加完备的术语系统架构和诠释之前方技之学对身体的感知,不但成为风靡于当时社会的实用养生之术,还渗入到医学中对中医学某些理论的发展成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间命门说的发展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例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初生脐带”“释名”中云:“胎在母腹,脐连于胞,胎息随母。胎出母腹,脐带既剪,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10]明言命门即是丹田。又,李时珍借用道教内丹术语来阐释命门之功用,如《本草纲目》“序例”中云:“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10]84肾间命门为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是指,命门若失于固摄,则精血妄泄于外,正如《理瀹骈文》所讲:“凡人未交感,精涵于血中,欲火动甚,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变精以泄也,宜秘密。”[11]肾所藏之精气“至命门变精以泄”,要防止精妄泄于外,就应该固秘命门,这与方技之学强调的固精气于丹田的内涵是一致的。“升则为铅”,是道家内丹铅汞之术,《丹论诀旨心照五篇》云:“夫铅汞,大丹之根,五行之本。”[12]以铅喻肾,以汞喻心,心肾交合则能养生。《养生秘录》有云:“还丹之本,铅汞而已。元精为命之根,宝元精而真铅自生;元神乃性之宗,啬元神而真汞自产。”[13]命门若能固摄精血,则能成铅上升与汞相交。

张景岳对于命门与李时珍有着相类似的认识,如《类经附翼》中云:“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14]丹田、气海、命门的内涵是一致的。张景岳又认为“子宫”之内涵与丹田、气海相同,张氏所言子宫并非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女性之子宫,而是男精女血所藏之处,如《类经附翼》中云:“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男精女血,皆存乎此……道家以先天真一之气藏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凡人之生,唯气为先,故又名为气海。然而名虽不同,而实则一子宫耳。”[14]437张景岳以道家内丹对丹田之论述比拟于人体之子宫、气海。而气海即命门,所以命门即子宫,“男精女血,皆存乎此”,如《景岳全书》所云:“命门为精血之海。”[15]

张景岳在其《类经图翼》中还绘有“内景图”对此予以说明,“内景赋”中对命门之描述曰:“虽内景之缘由,尚根苗之当究。既云两肾之前,又曰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离之交姤。为生气之海,为元阳之窦。辟精血于子宫,司人生之夭寿。称命门者是也,号天根者非谬。”[14]130-131以坎离之交媾喻命门之功用,与李时珍所论相近,都是道教内丹在命门学说中的应用和体现。

综上所述,源于《难经》肾间动气说的命门学说,基于命门与丹田在部位与功能上的相似性,广泛借鉴了方技之学,尤其是已融入道教的方技核心技术,对身体的体认和感知,并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了其最终的理论面貌。换言之,丹田作为方技之学所重视的固护培补精气的摄生之泉源,被后世医家尤其是明清医家广泛借鉴,对命门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促进作用。

[1]扁鹊.黄帝八十一难经[M].高丹枫,王琳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9、196.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76.

[3]钱一桂.医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48.

[4]刘鹏.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肾与命门理论的建构与演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08.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5.

[6]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7.

[7]李道纯.中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3-74.

[8]孙一奎.医旨绪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8.

[9]潘霨辑.内功图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3-44.

[10]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66.

[11]吴尚先.理瀹骈文[M].步如一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90.

[12]张君房.云笈七签(三)[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1 453.

[13]吕光荣.中国气功经典(宋朝部分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19.

[14]张介宾.类经图翼(附:类经附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43.

[15]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907.

猜你喜欢
命门丹田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无人机的“命门”
抓住“命门”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