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小红 苗芙蕊 范郁山
(1.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 广西 南宁 530000;3.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现代医学一般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属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多属器质性痛经,因此,临床上又常用功能性痛经和器质性痛经来区分痛经。中医古籍中没有“痛经”这个名词,历代医家所论,不外“经行腹痛”“经来腹痛”“月水来腹痛”“少腹坚痛”“月水刺痛”“经事欲行”“脐腹绞痛”“妇人经期”等等。中医古籍对痛经症状的最早描述,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首次出现“经行腹痛”病名。关于痛经形成原因,古今医家都有大量论述,而笔者认为,所有引起经水不利的因素,包括气血、脏腑、经络、体质和现代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均可导致痛经,其基本病机为“不通而痛”和“不荣而痛”。
月经属于血的范畴[1],而血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气血同为月经形成的物质基础。同时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是经水畅行的动力。痛经为月经不利的一个症状,其形成必定关乎到气血的问题。
1.1 气血虚弱 “女子以血为本”,女子特殊生理之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以气为用[2]。因此女性更容易产生气血虚弱的病理变化。正如《灵枢·五音五味》提到的“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血为气之母”,血虚易致气虚,故两者往往同时出现。脾胃虚弱、慢性耗损、久病体弱等导致气血虚弱,血海空虚,冲任失养,最终导致“不荣而痛”之痛经。
1.2 气滞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无力,以致血瘀。气滞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机不利,气滞血瘀,冲任受阻,以致行经不畅,“不通则痛”。同时,如《读医随笔》所云:“凡人气血犹源泉也,盛而流畅,少而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故气血虚弱也可以导致气滞血瘀,以致行经不畅,“不通则痛”。
1.3 气血寒热失宜 气血寒热失宜,也可导致痛经。“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素体虚寒、常食生冷、居处湿寒等均可导致气血寒则泣而不流,以致寒凝血瘀,不通而痛。肝郁化热、血瘀化热、伤寒热入血室等可以引起血热妄行、血热郁结而导致痛经。
2.1.1 先天之肾肝 肾为先天之本,对月经的正常来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经水出诸肾”。肾乃生气之源,肾气旺则帅血行;肾乃藏精之所,精充血盈则血脉畅,气旺血盈则月经畅行,通则不痛。若肾气不足,精虚血少,则气化无力,血行瘀滞,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3]。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后,后世医家对女子独具肝肾两先天大为推崇[2],如刘河间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衰,皆属少阴经也。”对此,黄荣昌[4]认为天癸既行,肝为女子主令之官;天癸既行,肝为女子致病之贼。这与肝主藏血、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分不开的。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
2.1.2 后天之脾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女子为坤,以血之本,其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正如黄元御《四圣心源·妇人解》所云:“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如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可导致气血虚弱,冲任失养,不荣而痛。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左旋失司,则肝受抑郁,肺胃降敛失宜,脏腑气机升降逆乱,必定导致行经不畅,不通而痛。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其重要性如《灵枢·经别》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在经络系统中,除十二正经外,冲、任、督三奇经因其特殊的循行及生理功能,与痛经形成关系密切:
2.2.1 冲任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冲任与月事极为密切。冲任属奇经八脉,两者均“皆起于胞中”,薛彤权[5]认为冲任二脉出于胞宫后在腹、腰骶、会阴及股内侧等处的循行区域与痛经好发部位相吻合,可见,痛经病位在冲任。“冲脉者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而任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朱南孙[6]认为冲任以气血、阴精为物质基础,与肝、肾、脾胃相互关联,指出冲任通盛是月经正常来潮的保证,冲任“不通”或“欠盛”均可导致月经失调。如寒湿、湿热等可以导致冲任不通,出现不通而痛之痛经;而冲任气血虚弱,则会出现不荣而痛之痛经。
2.2.2 督脉 《素问·骨空论》篇载:“督脉者,起于少腹”,“合篡间”,《难经·二十八难》云:“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而少腹、会阴部、腰骶部都是痛经发生的部位,故督脉不通,易导致痛经。督脉分支与膀胱经相合,而太阳主表,为一身之樊篱,外邪侵袭,太阳经首当其冲,而与之相合的督脉亦与之受邪,导致督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而痛。
《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但是由于先后天因素导致的体质偏颇常常导致人体正气虚损,以致邪气入侵。靳琦[7]认为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性。而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病理体质是痛经发生的内在基础,痛经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息息相关[8]。郑良琴[9]在其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痛经人群偏颇体质按其分布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为: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阳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证明了中医体质对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影响。
女子月经期间,气血下注,抵抗力相对低下。而平素生活中的积累的不良影响极易在女性月经期间称虚而入,引起经水不利,乃至痛经。Fujiwara T[10]在其研究中对从不节食、现在节食以及曾经有过节食的青年女性的月经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青春期节食是年轻女性继发月经不调、痛经的诱因。Grgi V.[11]认为临床经验显示,在原发性痛经合并腰骶椎功能紊乱的女性中,采用脊柱推拿疗法能显著减轻月经周期的疼痛,换句话说,腰骶椎紊乱可以引起盆腔器官的牵涉痛,诱发痛经。而现代很多女性,因工作原因长期久坐,极易引起腰骶椎关节紊乱,诱发或加重痛经症状。除此之外,现代生活中的工作压力、缺乏运动、空调环境、低腰露脐穿着等,都可以诱发痛经。
引起痛经的原因众多,且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又因体质差异而寒热虚实夹杂,故临床当仔细鉴别。笔者认为,要明确痛经原因,当先别其阴阳,明气血虚实,知脏腑亏亢,辨经络通堵,考气机升降。除此,还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性和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最终明确患者痛经的形成病因。
[1]徐斌超.刍议月经[J].天津中医,1989(5):30-31.
[2]张娟.“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治”之辨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6):50.
[3]吕美.原发性痛经从肾论治刍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94-95.
[4]黄荣昌.“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的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5,36(3):48-49.
[5]薛彤权.温通冲任法治疗痛经[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2(2):18-20.
[6]潘明等.朱南孙从冲任调治月经病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0):16-17.
[7]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8]汪素卿.痛经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初探[J].光明中医,2011,26(8):1 525-1 527.
[9]郑良琴.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10]Fujiwara T. Diet during adolescence is a trigger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dysmenorrhea in young women[J]. Int J Food Sci Nutr,2007,58(6):437-444.
[11]Grgi V. Dysmenorrhea induced by lumbosacral spine disorder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J].Lijec Vjesn,2009,131(9-10):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