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文莉 刁军成 张虹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痛经是指妇女经行期间或经行前后,出现痉挛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且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又称“经行腹痛”[1]。可伴有乏力、头晕、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症状严重甚至可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原发性痛经是指检查后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2]。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年轻盆腔无器质性病变的妇女。又称功能性痛经。刁军成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研究人才,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辨证治疗妇科疼痛性疾病、月经病、功能性不孕等。
对于原发性痛经,刁军成教授认为青春期少女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营血不足,血虚不荣于脉中,四肢末梢失去温养,又普遍贪食冷饮,或经行时受冷淋雨涉水等,使得外受寒邪,气血阳气被寒邪所遏,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血虚寒凝证,寒湿之气客于冲任二脉,凝滞胞宫发为痛经。主要病机为血虚寒凝,冲任不畅。临床以经期腹痛、腰痛,遇热则减,经血有血块、周期推迟或提前为主症。
刁军成教授临床上常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用之多效。当归四逆汤出自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当归、桂枝、通草、细辛、甘草、白芍、大枣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手足厥冷、腰股疼痛。方中当归养血和血,为温补肝血之要药,辅以白芍、桂枝养血和营、温通阳气、鼓舞血脉,以祛经脉中客居之寒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使血脉阳气得充则脉通。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内疏厥阴。佐以细辛助桂枝温通血脉,外温经脉,内温脏腑,温散内外之寒邪。通草通经脉,通畅血脉。重用大枣可防桂枝、细辛辛温燥烈、耗伤阴血之弊,又助当归、白芍补益营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血而不滞,阳动而不亢,经脉温通而寒邪自驱。
病案1
邓某,女,28岁,已婚,孕2产2,2014年4月3日初诊。主诉:经期腹痛10年余。平素月经较规则,经行6/27~28天,量中,色偏暗,有小血块,经期腹痛明显,D1明显腹痛3~4h,甚至恶心欲吐,冒冷汗,3~4h后血行则可缓解,伴乏力,经前乳房胀痛。Lmp:3月24日~3月30日。D1痛经明显,血行则痛轻,白带尚可。现月经周期第10天,睡眠饮食尚可,大便干,3~4日一行,呈羊屎状,小便平,唇周易生痘疹。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弦,尺沉。B超:子宫、双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拟方:当归四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肉桂、乌药、蒲黄、五灵脂。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桂枝10g,通草10g,芍药12g,大枣8枚,细辛3g,炙甘草5g,熟地10g,川芎10g,肉桂3g,蒲黄10g,五灵脂10g,乌药10g。予7剂,水煎服。复诊经期已无腹痛,经色较前变红,大便已改善,余同前,嘱继服前方2个月经周期,巩固疗效。随访无痛经。
按:当归、熟地、芍药补营血,使冲脉不虚;桂枝、细辛、肉桂温通经脉散寒;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乌药、川芎理气以助活血之功;通草通其阴阳;大枣、甘草和其营卫。芍药与甘草相配,亦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
病案2
陈某,女,20岁,2014年4月25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4~5年余。平素月经尚规则,13岁初潮,经行5/24~28天,行经第一天小腹痛甚,呈阵发性,热敷可减,剧烈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伴发冷、汗出,服止痛药可缓解,伴腰酸胀,月经量中,色偏暗红,有血块,经前偶伴偏头痛,按揉则舒。Lmp:4月5日至4月10日,行经5天,量中等,伴腹痛。现月经周期第20天,白带色微黄量中,无异味及瘙痒。纳眠可,二便平。舌淡白,苔白稍厚,脉细弦。检查B超:子宫、双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痛经,寒凝经脉型。拟方:当归四逆汤加肉桂、泽兰、蒲黄、丹参、吴茱萸、生姜。药物组成:当归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10g,芍药12g,炙甘草5g、大枣8枚,肉桂3g,泽兰10g,生蒲黄10g,丹参10g,吴茱萸3g,生姜3片。予7剂,水煎服,每日1剂。经期注意保暖,忌食辛辣生冷。复诊:2014年5月12日。Lmp:5月1日~5月6日,患者诉经期腹痛已明显缓解,无发冷、呕吐等症状,经色较前红,余同前,拟前方继续2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随访,经期腹痛诸症悉除。
按:患者经期小腹痛甚,得热可减,色暗红,舌淡白,苔白稍厚,脉细弦,辨证为寒凝经脉证。当以温养血脉,散寒和营为法,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芍药补血和营;桂枝、细辛加之肉桂、吴茱萸温经助阳以散寒,畅通血脉以止痛;通草通经脉,以畅行血;大枣助归、芍调补营血;并配以蒲黄、丹参、泽兰共助活血祛瘀止痛;生姜温中止痛止吐;甘草益气健脾,兼调和诸药。
刁军成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为主,以通为要,注重温阳散寒,养血通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有温养血脉以散寒邪之功,调和营卫以通阳气之效,尤能活血以通利经脉。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