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德梁 蒋维昱 熊佳祺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江西医学的特质是在兼容并蓄基础上的专科技术发展。崔嘉彦脉学、陈自明妇科学、严用和济生方,奠定了江西医学在全国的地位,方才有了后世危亦林、喻昌的发扬光大。江西医学之所以能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自然地理条件阐述其兴起原因。
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技术与人文思想密切结合的产物,其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时代,也许由于军事上的无所建树(环者皆强敌),也因此由汴梁(开封)迁都临安(杭州),划分了北南二个时代,但经济、文化和政治却是可圈可点,有些是它的前代无法比拟的。
《宋史·地理四》记载:“江南东、西路。建炎元年,以江宁府、洪州府并升帅府。四年,合江东、西为江南路,以鄂、岳来属。又置三帅:鄂州路,统鄂岳筠袁虔吉州、南安军;江西路,统江洪抚信州、兴国南康临江建昌军;建康府路,统建康府、池宣徽太平州、广德军。绍兴初,复分东西,以建康府、池饶徽宣信抚太平州,广德建昌军为江南东路;以江洪筠袁虔吉州、兴国南康临江南安军为江南西路。寻以抚州、建昌军还隶西路,南康军还隶东路。置帅于池、江二州。未几,以二州地偏隘,复还建康府、洪州。……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川泽沃衍,有水物之饶。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颇盛。而茗荈、冶铸、金帛、粳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其俗性悍而急,丧葬或不中礼,尤好争讼,其气尚使然也。”[1]
江西隶属于江南东、西路,历史上并非兵家必争之地,但水陆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向来是人们安居乐业之所,落难迁移的避风港。宋史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公允的,特别是永嘉之后的江西成了南北之人汇聚之地,方才成就了江西医学。
从地理而言,江西是一个不闭合盆地,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中北部平原横亘,江湖交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长江天堑使江南之地免除了北方的战乱,也使江西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区。众多的山岭隘口为相邻的人民提供了交往的便利,如铅山的分水关、资溪铁牛关、瑞金小隘、大余小梅关等。三面大山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江西大地奔淌着160多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等汇入鄱阳湖,也有流向广东东江、湖南湘江,流域面积16.2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97.2%[2],形成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丰富的水系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员交流和农业发展。
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大运河的开通,鄱阳湖及赣江流域成为南北交通和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从五代到宋,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东移过程,加上大运河的全线开通,形成了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重要的南北通道,这条通道全长2000多公里,贯穿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八省市,江西境内占有约三分之一。
隋唐时期即有“舟船之盛,尽于江西”之说,可见江西造船业之发达和水路运输之鼎盛。水陆交通的畅通,宋时已形成了以洪州为中心的东西与南北的交通枢纽,商品贸易更加兴旺。江西有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赣东有句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的出名是和浒湾分不开的。浒湾镇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西部,紧傍抚河北岸,素有江南重镇之美称,镇内水陆交通便利,码头长年停靠各类船只,货船可通赣江直达长江。小潢河象一张弓自南向北蜿蜒流过,成一大湾。因“群虎饮于湾”而得名虎湾,又因滨临小潢河,假虎为浒曰浒湾。抚河还有武阳镇,曾是曹雪芹祖先迁徙地,至今仍有一族人于此居住,其渡口迎来送往过多少人员,耀眼白沙又有多少故事待人挖掘。
一千多年来鄱阳湖平原便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江南鱼米之乡”称名于世。江西“川泽沃衍,有水物之饶”,却少水患。在现代世界缺水条件下,江西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是全国人均的两倍多,在历史上江西受自然灾难的年份极少,去外省逃难人口几无。而水患是极大的天灾,造成物资损失、人员伤亡和流通不便。正如《宋史·河渠六》记载京东转运司言:“清河与江、浙、淮南诸路相通,因徐州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多坏舟楫,由是水手、牛驴、牵户、盘剥人等,邀阴百端,商贾不行[1]。”良好的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
宋时江西地区有13军65县,人口繁衍、生产旺盛,也表明宋朝统治的加强。江西地区的经济开发,北宋时期进入全面而快速发展阶段,户口繁庶,劳动力增加,户口占全国总人数的10%,仅吉虔二州合计608 142户,1 659 383口。农业和手工业达到空前水平,洪州所领之地“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到南宋梯田面积增加,开发地域扩大,耕作水平提高,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经济作物新增了棉花,丰富了纺织材料。手工业中纺织、陶瓷、刻书等有了进步[2]。《宋史》称其“茗荈、冶铸、金帛、粳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京城由汴京搬到临安,带来了江西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形势更是喜人。“江南富天下足”,贡献最大者便是江西。政治经济相互促进,带来了江西文化的繁荣。笔者曾走访流坑村,该村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部,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2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自宋以来,全村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78名。历代进入仕途的,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薄、教喻的超过100人。山清水秀,人文蔚为大观。
江西自古为江南粮仓,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处在南北交流、东西交汇的必经之所,向来便是移民的主要栖居地。宋代前后有三次重要的南北交会机会,两晋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南宋的南迁,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人口资源。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北方移民迁徙到江西,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相对发达的中原文化及宗族制度,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对江西本土文化影响极大,促成了江西家族发达和耕读治家生活方式的形成。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部富水河畔,南宋初年始建。渼陂一词原为陕西户县古湖泊名,由于北方饱受兵乱,户县人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迁徙至江西,因怀念故乡,故以渼陂为村名。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村中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印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渼陂也因此闻名遐迩。
相邻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深刻的。在宋代,杭州慢慢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而江西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辐射区。宋人对文化的推崇、对生命的重视,极大影响了江西的社会环境。秦大树《宋元明考古》说:“(长江中游地区)一些墓用松、水银防腐,体现了对尸体保护的极其重视。南宋墓葬在今浙赣线以北、鄱阳湖以东地区与江浙地区比较接近,有长形券顶砖墓。随葬品前期有陶俑,后期有瓷俑,少现实人像俑,也有神邀俑。江西临川出土的南宋四年朱济南墓的瓷俑有王公俑、王母俑,指路俑、引路俑,指引死者死后升入仙界。还有张坚固、李定度俑。南宋中期随葬便有了吉州窑器物,还有饶州铜铁和铁牛等物镇墓的四角,其中还发现了道教题材的装饰和文物”。[3]
江西独特的地理条件,既带来了经济生活的富裕,也带来了重教的风俗和对社会参与度的增强,并由此孕育了不少学有所长的精英,更促进了中医药学在宋代的兴盛。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201-2209,2383.
[2]虞国庆.魅力江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5,59-61.
[3]秦大树.宋元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