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耀 王寅*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理冲汤是清末名医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用于治疗女科疾病的药方。原方组成为[1]: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黄者)三钱。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补虚,花粉、知母既能济黄芪、白术之热,又能合内金消痞散结,三棱、莪术能破癥瘕,行气消瘀。全方补而不滞,善能去旧生新。
理冲汤组方严谨,疗效显著,原书中用于治疗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痨嗽,虚证沓来。室女月闭血枯,男子痨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此方若加减运用得当能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常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月经疾病。姚氏妇科认为,治疗经病以调和为主。行经乃妇女正常生理,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则气血之盛衰、升降、出入、转枢乃为维持此生理平衡之要素,故调顺月经为妇科医者之首功。笔者仅就姚派如何运用此方于月经疾病常见证型的治疗略作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女性疾病病多隐微,需详审病机方能药中病所。月经疾病为女性特有疾病,按其常见类型可大致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闭经、月经前后诸症几大类。
月经先期古人多认为是热,朱丹溪曾云:“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而在实际情况中月经提前也常见于热,然辨别大致可分为虚、实两类。
1.1 偏虚 虚热多见于阴虚血少,如《傅青主女科》所云:“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这一类病人常见月经提前但量或不多,颜色淡而无味,可伴疲乏无力,五心烦热,甚则腰膝酸软,又因为长期慢性失血,常伴气阴两虚。法当养阴清热,兼以益气。方中可去白术之温燥,易党参为太子参或西洋参,加芍药、生地、枸杞子等味养阴清热,虚热重者酌加地骨皮、青蒿、白薇等味。伴肾虚者熟地、二至丸等亦可加入。
另一类月经提前多见于气虚不能摄血,这类病人月经净后而复来,量少而淡,甚者淋漓不尽,法当益气摄血。方中宜减三棱、莪术,寒重者更减花粉、知母,加入摄血止血之品,如:莲须、仙鹤草、海螵蛸等。
1.2 偏实 偏于实者,多见于血热。此类病人月经量多而超前,味道秽臭,可伴有带下,常心烦易怒,小水黄赤,咽干、口齿生疮。由于经量过多,每致伤血而耗气,故治疗时清热之外仍然需用一定量的参、芪。原方稍减参、芪,去莪术、三棱,加入凉血清热之品:生地、丹皮、地骨皮、藕节炭等。血量多者加地榆、仙鹤草、侧柏叶等止血。
1.3 典型病案 苏某,26岁,未婚。2012年10月12日门诊初诊,自诉月经提前量多半年,色红,8至10日方净。伴全身乏力、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小便少黄,大便正常。一月前外院曾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红,苔白薄,脉弱而无力。诊为:气阴两伤余热不尽。处方:黄芪15g,西洋参10g,山药15g,花粉15g,知母15g,麦冬15g,赤芍15g,生地15g,乌梅8g,炒黄芩6g。3剂,嘱经前服用。复诊上方已效,守方加减10余剂愈。
月经后期而至者多虚多寒,《素问》谓:“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月经本于肾,肾气的充盈和后天脾胃的充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月经推后多虚、多寒,但仍存在由于气郁、血瘀等因素引起月经推后,故也可分为偏虚、偏实两大类。
2.1 偏虚 月经至期不来或推后者多为气血亏虚之体,症见羸弱乏力,面色萎黄,神疲食少,月经少而色淡,或伴有腹胀、便溏、腰酸。理冲汤中虽无补血药物,但益气健脾之功甚大,可充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得养则五脏精气充盈,肾水充而月经自然正常。然临证间,月经不至或后至者肾气虚弱、冲任不足致腰酸腿软者不少,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杜仲、续断、苁蓉、鹿角胶等,寒重者,去花粉、知母易桂枝、吴茱萸等。体弱者,宜去三棱、莪术。腹胀满者乌药、小茴香亦可加入。
2.2 偏实 月经推后偏于实者多瘀,然此证并不多见。若治疗时一派攻瘀催经,用药辛烈,往往其效不显,纵然月经催至一次,下次仍至期不来。理冲汤中参、芪等药能保护气血,配合三棱、莪术消瘀,则补而不滞,祛瘀不伤正,元气越旺,越能鼓舞三棱、莪术消瘀散节,故偏瘀者亦能愈也。
再有一类肥胖病人,月经常见少而迟,究其病因不外乎痰湿瘀滞而致地道不通,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脾为生痰之源,健脾益气便能健脾祛湿,痰湿又为阴邪,温阳利水之法又能消痰湿,故理冲汤中有健脾益气之旨,再加入二陈、五苓散温阳化湿利水,如此攻补兼施则痰湿消、脾气旺、经络通,月事故能如期至。
2.3 典型病案 戚某,17岁,学生,2013年3月27日初诊。诉经来量少1年余,2天干净,色淡。经期时有延后,素体瘦弱,经来常伴腰酸、小腹隐痛且胀,经后疼痛加剧,平素手足凉,纳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缓弱。诊为脾肾两虚,化源不足。处方:黄芪20g,山药30g,白术,党参,杜仲,鸡内金,乌药,桂枝各15g,鹿角胶6g。嘱服10剂,半月后复诊。4月15日复诊,自诉服上方后精神佳,饮食增。效不更方,再服10剂。5月2日三诊,经量较前增多,腰酸减,小腹疼痛胀满已好转,前方再服1月,后以八珍丸调理收功。
月经忽前忽后,病因复杂,但以肝郁较为常见。肝主疏泄,肝郁影响气血运行[2],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培养中土,则肝气自调,即实脾就是理肝。理冲汤中有实脾之意,故治疗此证,可去三棱、莪术,稍加桂枝、川芎、青皮以舒肝气(桂之枝者,与春之生发之气同气相求,故能舒肝),加白芍柔肝,如此加减即张锡纯之升降汤。脾气旺,肝气舒则月经至期而来。
病案举例,钱某,48岁,2012年11月5日初诊。自诉胁肋部疼痛2周,并伴双上肢及脑后颈项疼痛,身困乏力,眠差,月经不规则,时多时少,或前或后。脉弦,苔白薄。诊为肝虚挟风寒。首诊以疏风为主。处方:葛根30g,桂枝15g,麻黄6g,羌活15g,防风20g,白芍15g,黄芪15g,青皮15g,川芎15g,甘草3g。上方服2剂后,双上肢、脑后、颈项疼痛减。此诊转为调经。黄芪性温而具有升发之性,与肝同气相求,故用理冲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30g,花粉15g,知母15g,白芍15g,青皮15g,川芎10g,内金15g,伸筋草15g。服10余剂后诸症悉愈。
月经3个月以上未来者称之为经闭,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学对其阐述甚早。早在《内经》中便有“血枯”、“胞脉闭”、“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等描述。此病仍可分为偏虚、偏实两种,然以虚证居多,实证大多本虚标实,纯粹的实证少见。
4.1 偏虚 体虚而导致闭经在临床中占了大多数,此证古人称“血枯”,历代医家对此证也有很多深刻的认知。《景岳全书》云:“枯之为意,无血而然故……,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春水自来,血盈则经脉自至。”《普济方》谓:“就中不行,以药行之为害滋大,月经枯竭无以滋养……,但服以养血益气诸药,天癸自行。”可见,此证治疗当以补养为主,佐以通经。理冲汤全方攻补兼施,治疗此证十分合适。特别方中内金一味药,既能健脾以助运化,又能缓通经络而不伤正。在治疗过程中,投以原方多能见效,然此证见效多慢,在治疗过程中要能守方坚持治疗。肾为月经之本,在临证中可加入补冲养肾之药,如杜仲、菟丝子、续断等。寒者减花粉、知母,虚甚者减三棱、莪术,内金为补虚通经的主药,量宜多不宜少。理冲汤健脾益气之功甚大,运用得当,后天得以充养则气血生化有源,月经自能如期而至。
4.2 偏实 偏于实者多为血滞,滞则破之,然一味用攻伐破血之药每致患者正气受伐,故在治疗时仍宜稍加补养之药。理冲汤中益气之品减量,去白术之壅滞,酌加三棱、莪术之量,并加入水蛭、桃仁、红花之属。水蛭一味药能啖死血,能祛瘀不伤正,此论张锡纯亦有详细论述。
4.3 典型病案 李某,20岁,2013年12月5日初诊。月经未至5个月,神疲食少,面色萎黄,二便调。曾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舌质瘦,苔薄白,脉细弱。处方:黄芪30g,白术15g,山药30g,党参15g,花粉15g,知母15g,三棱10g,莪术10g,水蛭5g,内金20g,菟丝子15g,杜仲15g。上方服用近1个月,月经仍未来临,但精神较前已大有改观,饮食亦有增加。此为佳兆,嘱其增强信心,继续服药。上方又服用近1月,月经已通,后以乌鸡白凤丸收功。
女性在月经前后出现,具有周期性的病理表现的一组证候群统称月经前后诸证。这些伴随月经来临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有头痛、乳胀、腹痛、呕吐、泄泻、心烦、浮肿等等。所以,病因病机也相应地繁多。理冲汤用于治疗月经前后诸证多用于病机偏虚、偏寒者,而偏实、偏热者此方则不宜用之。然理冲汤用来治疗经来腹痛,经来呕吐、泄泻确有良效。下文就这两类常见疾病的治疗略作总结。
5.1 经来腹痛 经来腹痛也称痛经,常见于未婚青年女性,多为原发性痛经。有月经来前痛者亦有经后痛重者,病因病机多种多样,间杂或然症亦多。然以虚寒气滞一类最为常见。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而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妇人大全良方》亦云:“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由此可见,痛经病人多寒、多虚。
偏于寒者,其月经通常偏后,常伴有血块,小腹有冷感。这类病人若用理冲汤,则需去花粉、知母,加入艾叶、附子、肉桂、吴茱萸。此外,酌加理气之品,如:香附、台乌、小茴香等,遵温而通之的法则,使得胞宫暖而气血通,瘀滞的月经瘀块得下,则病可告愈。
偏于虚者,常见于月经干净之后腹痛加重,或见月经量少色淡。此类痛为标,虚为本。《素问》云:“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当以补虚为重。理冲汤中去三棱、莪术,或少少用之,气虚重者重用黄芪,血虚者加入四物汤养血,若素体虚弱,冲任不足者则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角胶、阿胶等。然体虚者,脾胃常弱,方中又宜酌加苏梗、陈皮、砂仁之类醒脾以防滋补而致脾胃运化呆滞。
治疗痛经,治疗时机的把握亦很重要,偏于寒者应在行经初期便应用药,使其经来寒去,瘀滞消失则痛可减。偏于虚者平时就应当服药,药后身体强壮,痛经也会一次次随之减弱。
5.2 经来吐泻 月经来临之时伴有或吐或泄的症状的病人病机仍多种多样,有虚有实、有寒有热。然以脾胃虚寒者居多,脾胃喜温而恶寒,脾胃虚寒者又常见肝气不舒之症,肝脾同病者亦不少见。正如《灵枢》所云:“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觞泄……。”《金匮》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胃虚寒者肝木常来克之。故此类疾病的治疗除温胃健脾之外还当佐以疏肝理气。理冲汤健脾甚良,若呕吐者,加姜半夏,减去花粉、知母,虚者不用或少用三棱、莪术。加入桂枝、吴茱萸、干姜等药温脾胃。泄者可加五味子、乌梅等止泻,酸味之药不但可以止泻,而且酸能入肝,尚有养肝之意。若气滞明显者,如伴乳胀,胁下痞满可加入香附、橘核、苏梗等行气药。脾气健旺,水液输布正常则吐泻自止。
5.3 典型病案 牛某,22岁,2014年1月3号初诊,自诉经来呕吐7年余,经多方诊治仍未能断根。曾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呕吐物为黄色苦水,吐后有“烧心”感,平素纳差,精神欠佳,常自觉恶心,食后腹胀。经量偏少,色淡,3天干净。舌淡苔白腻,脉浮缓而弱。诊为:脾胃虚寒气逆。处方:黄芪15g,白术15g,山药30g,党参15g,内金15g,公丁香6g,姜半夏15g,代赭石5g,旋覆花15g,吴茱萸6g,生姜20g,香附15g。嘱经前服3剂。1月26日复诊,诉前方效,继以此方加减10余剂巩固疗效,随访未复发。
总之,姚氏妇科认为: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临证时观其脉证,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机变化为线索来辨证论治。所以理冲汤的运用还是应当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有是证,用是药。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3.
[2]朱南孙,朱荣达.朱小南妇科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