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与共生人格调查*

2014-04-15 08:12曲相艳陶圣叶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学校

曲相艳 陶圣叶

(济宁医学院团委,山东 济宁 272067)

1 问题的提出

独立是个体独一无二的存在形式,更强调心理学角度的独立,并体现于政治倾向的明确与坚定、道德伦理的价值统一等方面,它表现了个体心智发育的健康与成熟;共生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生存状态,更强调其哲学层面的共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独立,相互需求,相互合作与竞争,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二者缺一不可,在人格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独立与共生的人格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双重任务。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笔者于2013年10月至12月对某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报道如下。

2 调查方案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四的全日制本专科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有效问卷277份。

2.2 调查内容

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31项客观题构成,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经济、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独立性,以及工作、学习、集体活动、公益意识、环保理念等方面的共生性,较为全面地调查了当代大学生人格独立与共生的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方面

3.1.1思想独立性 48.85%的学生当看到微博上或空间中的一些消息时,会经过自己的判断和证实之后再转发。但是,当听到别人的反对和蔑视时,24.31%的学生不会因受到干扰而放弃考虑已久的想法。可见因大学生的思想相对独立,当受到其他人的干预时,独立性相应降低。

3.1.2经济独立性 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家长的占到83.01%,其他少部分同学是通过兼职或奖学金,只有14.34%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主动做兼职。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长,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完全经济独立。

3.1.3行为独立性 在学校,29.23%的学生会经常整理寝室卫生。放假回家后,35.38%的学生会总是帮助家长做家务。25.19%的学生总是喜欢参加实践活动并愿意把想法付诸实践。可见大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行为缺乏独立性。

3.1.4学习独立性 58.5%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觉的学习动机。当没有考试时,59.09%的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习。显示出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独立意识。

3.1.5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65.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正负面两种情绪的人。刚进大学时,91.63%的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适应环境。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

3.2 大学生的共生人格方面

3.2.1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请兄长或同学帮忙的学生占到40.61%,当选择学习合作对象时,63.60%的学生会考虑合作对象的背景情况,包括合作对象的成绩高低、道德品质如何、和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好坏、是否与自己存在利益冲突。在最喜欢的学习合作方式中,选择“个别交流沟通”、“专题学习小组”、“老师课后答疑”和“寝室内部讨论”的分别占到39.54%、38.40%、13.69%和8.37%。因此,大部分学生重视学习中的合作,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沟通交流。

3.2.2社会工作中的合作精神 被调查者中,45.42%的同学从事学生组织是为了锻炼能力,24.05%的同学是为集体和同学服务,其余同学是为了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或者不愿意参加。28.03%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开展工作时会与其他学生干部协作或协商。因此,多数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目的出于个人目的而非服务目的,并且工作中较多强调个体而忽视合作。

3.2.3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度 对于学校和学院安排的集体活动,34.73%选择主动参加,58.40%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定。对于宿舍和班级安排的集体活动,相较其上略好,48.48%选择主动参加,41.67%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定。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参与集体活动更多的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宿舍和班级作为较小的集体比学校和院系这种大集体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3.2.4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调查中,24.24%的学生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46.97%的学生选择志愿服务是为了“锻炼能力”,27.27%的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为了“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和“未参加”的分别占到20.45%和5.31%。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欠缺,目的性不太纯粹。“被志愿”的情况依然存在。

3.2.5环保认知与行动 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环保常识,并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但是38.26%的学生仅仅是观看了一些环保宣传影片或展览,能够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只占到36.74%,从来没有参加过环保宣传活动的占25%。因此,当前大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知较强,而环保行动相对欠缺。

4 对策建议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思想、经济、行为、学习等方面情况各异,共生性人格在工作、学习、集体活动、公益意识、环保理念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增加大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共生。

4.1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和人格养成的根源,是一个人情感成长和寄托的重要方面[1]。因此,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仍维系着原生家庭的人格基因,它是大学生人格改善或变化的基础,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意义重大。另外,家庭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启蒙性、持续性和全面性等特点,而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因此,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与共生性人格。

4.1.1民主开放,协调代际间价值观差异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就是一种代际关系问题。他认为:“教育若想成为教育,就必须有成年人和年轻人这两代人的互动,有成年人对年轻人的影响。”[2]因此,在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对孩子的管制或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约束。法国哲学家阿兰·雷诺曾将此归结为教育中一种“非对称的关系”的原因,“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学校,是一种非对称的关系使权威和传授得以成立,而没有一种教育不带有这种非对称的关系,不承认某种高下不等的差别”[3]。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开始对上一代一贯的行为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提出质疑,这难免造成代际的冲突,即“代沟”的产生。

因此,家长应该具备民主开放的思想,消除独断意识和专断行为,尊重子女的个性独立,使其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形成自我同一性和健康成熟的心理,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习惯。另外,民主开放思想也有助于协调代际间的价值观差异,形成父母与子女间平等自由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两代人关系间的统一。

4.1.2双向互动,实现家庭成员共同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长辈单方面灌输已经过时。生活阅历、经验的丰富性,使父母在做事做人方面优于子女,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子女通过教育或网络等方式接触到更多新知识,从而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知识的互补性。因此,教育者的资格和身份,不能完全由父母所承担,子女也应该作为其中一分子,以更新父母的旧思想和狭隘观念,在两代间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家庭成员的共同教育。

当子女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时,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还使其变被动为主动,由过去对知识的单向接受转变为双向交流,由规则的承担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因此,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与父母关系的构建中,是一种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人格培养方式。

4.2 强化学校教育的提升作用

人格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中外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主张“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4]。20世纪中叶美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中指出:“大学是人格完善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求学术的社会。”[5]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顾自身的求学之路时总结道,“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讲,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也是正确的”[6]。此处所谓的“和谐的人”正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人,包含着人格的完善。当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时,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能够娴熟地与人交流,能够对自己坦诚,对他人友善,对社会负有责任感,那么,这所大学就是成功的。

4.2.1加强教育环境的人格熏陶 教育环境,是指学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因素构成的体系。它包括校园内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学校的物质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食、住、行、学等各方面的生活要素,而且还对人格具有熏陶作用。学术的灵性为有形的物注入活力,这些地方有来往的学子、谈吐不凡的教授以及深造的政府官员,从而为校舍、图书馆等物质环境增添了深厚学术的底蕴;学校的精神环境为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提供充分的营养,没有崇高而理想的大学理念及文化,大学生健康人格将无法形成。

4.2.2加强教师的人格导向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7]。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教师所管辖的班级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就减少。此外,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人格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8]。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反射于学生个体身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导向功能。如果教师倡导个性独立,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将有助于大学生独立与共生性人格的生成。

4.2.1加强高校管理与学生自治的结合 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是管理与自治相结合的一个模范案例,它是美国大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制度。其实质是信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自我管理[9]。到20世纪上半期,荣誉制度已从最初简单的誓词和约定发展成一套结构完善、内容丰富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我国高校应该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经验,将高校管理与学生自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其独立与共生性人格的形成。

4.3 重视社会服务的熏陶作用

康拉德和赫丁指出“社会服务学习”可以让青少年人借着服务的过程,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和信心,提升其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并进一步透过服务的成效,提升青少年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耶茨和尤尼斯也认为“社会服务学习”可以带来青少年人在社会行为及态度的转变。透过自身的不同社会情境,体验服务对象的困难,并借此了解他们,因而改变参与者本身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行为[10]。

由此可见,“社会服务学习”可以为青少年人带来心理及社会层面中不同程度的成长。我国大学在对学生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应该借鉴“社会服务学习”的理念,将社会服务与学校课程相结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以培养大学生的完整人格。

传统的教育一直把重心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之上,而通过社会活动的教育只看作一个辅助因素。在当代社会,仅依靠在家庭和学校范围内推行人格教育其实并不完善。对大学生来说,社会环境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的活动氛围,可成为学生接受社会人格熏陶的主要场所,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格社会化的大“学校”。

[1] 李智勇.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问题研究[D].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08.

[2] 李静.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09.

[3] 陶圣叶.道德发展视角下的教育惩戒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4:4-9.

[4] 才亮.21世纪呼唤人格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0,5:17-18.

[5] 赫钦斯.姚教育现势与前瞻[M].柏春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110.

[6]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146.

[7] 韩传信.教师是会说话的教科书[N].中国教育报,2007-07-06(04).

[8] 万成.人格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72-74.

[9] 张爱芳.美国大学:用荣誉制培养学生责任感[N].科学时报.2008-11-11(B3).

[10]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05-306.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学校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漫画之页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