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考察

2014-04-15 04:58张泰城肖发生
关键词:农民群众思想

张泰城,肖发生

(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考察

张泰城,肖发生

(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成熟和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核心。在它的创立和形成过程中,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中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一系统考察。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渊源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事业,凝炼而成的根本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毛泽东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倡导者,他的群众路线思想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所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

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一切为了群众,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毛泽东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这是由

我们党的性质和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除了人民利益,本身决无任何特殊的私利。“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3](P350)

一切依靠群众,是指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得以实现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群众的解放,只有自己起来斗争和争取,才能获得、保持与巩固,而不是任何群众之外所能恩赐和给予的,也不是任何群众之外的人所能代替的。任何恩赐的观点,代替群众斗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即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4](P1096)并一再告诫党员干部不要脱离群众,不要居于群众之上,不要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与真正发动,仅有先锋队的奋斗,人民群众的解放是不可能的。

从群众中来,是指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把党的从群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再用于指导群众的实践,检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是否科学。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群众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即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依据这一原则,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4](P900),这体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

2.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民族精神,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记载大禹的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在此基础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从“仁爱得众”的思想出发,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学说,告诫统治者要给民以好处,取信于民,争取民心,这才是固国之本。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兴亡的根本,国君可换,社稷可变,惟有人民不可失。荀子及唐代魏徵则进一步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经过长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到了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应为天下人服务。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民。这些富于人民性与朴素民主精神的传统民本思想,对于后来许多革命者的民本精神以及民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的认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看出端倪,二者在对于民众的地位、作用、力量等方面的认识存在诸多的相通之处。

在青少年时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毛泽东继承这种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1919年7月在《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提出要进行以小联合为基础的民众大联合,以民众大联合对抗强权贵族和资本家,以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主张。毛泽东认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其“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就是民众的联合”。到了近代,“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人民“起了改革,起了反抗”,于是就有“民众的大联合”。毛泽东认为“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积极进行”。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农民占百分

之九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当时所谓联合民众也就是要重视农民。对此,毛泽东也有深刻认识。在大革命过程中,他深入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中,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各种责难,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认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民问题,并要看到农民的力量,“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于如何建立和巩固政权,如何对付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等问题,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6](P131)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的革命形势,毛泽东仍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告诫他们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6](P125)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攻势和先进的装备,毛泽东依然坚定地指出:“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依据这一思想,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组成全面的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精神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和总结出来的,是我们党和国家智慧的结晶。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曲折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党创立前后至大革命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社会变革,必须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进行运用和发展,并在实践中扎根于群众之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作为当时先进青年的代表,毛泽东疾呼: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必须实行“民众大联合”。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中,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具有鲜明的群众特色。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决议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会后,毛泽东等人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工人运动,并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第一个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并组织农民学习,接受党的教育。

依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村的研究,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文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并指出必须明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通过分析之后,毛泽东认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些理论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党之后领导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工农群众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经济状态和农民生活十分了解。1923年,在党的“三大”上,他就提出要以农民为主力,向一切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但由于当时国共合作是主流,因而毛泽东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党内领导人的关注。1927年初,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32天里,毛泽东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在这篇重要报告中,毛泽东热烈赞颂大革命中的农民群众推翻乡村封建统治势力的革命行动和历史功绩,尖锐地批评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从政治上打击地主,摧毁封建武装,重组农村政权。这是毛泽东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了唤醒农民强烈的革命意识,将精力投入到发动农民之中,不仅创办了许多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农民组织协会,而且在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时,毛泽东作为第一个提出“上山”的中央委员,毅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移到农村,并首先在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关注农民最迫切的利益需求,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大力宣传群众,将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群众作为红军的重要政治任务;密切党群、军民关系,严肃党和军队纪律,制定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将开展游击战争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提出“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兵力以应付敌人”方针等,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

为了将党在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1929年9月,周恩来在其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指出筹款和没收地主豪绅财产等工作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12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中,强调要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作为红军应当担负的重大任务,指出单纯军事观点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的工作方法。

1930年至1934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在这一系列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诸多群众路线的观点: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在这些观点中,毛泽东不仅深刻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对群众工作的内容、群众工作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3.成熟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这标志着毛泽东将以领导者的身份把握革命的前进方向和全局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特点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普遍原理,根据新的革命实践,继续推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达到成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面对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要求全民族必须团结起来抵御外敌的客观现实环境,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9月,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再次讲到,共产党员应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做民众的朋友和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民众的上司和官僚主义政客。在整风运动后,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分析了“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实施步

骤和环节,并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领导方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这表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已经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党的群众路线已基本成熟。

1945年中共七大上,群众路线被作为党的根本路线明确写入党章。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此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开始在我们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广泛运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说:“所有到前方去的同志,都应做好精神准备,准备到了那里,就要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1949年3,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再次谈到了做群众工作,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4.曲折发展阶段: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了广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生政权建设的积极性,毛泽东仍然重视群众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群众进行有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各个民族和阶层的政治觉悟,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等,进一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地方各级政权的巩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将其归纳到群众路线当中。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了新的总结,提出群众工作的重心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群众工作的方法是民主,群众工作的重点是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毛泽东在1951年5月16日就信访问题对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作出批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这份批示直接影响了人民信访制度的创建。1951年6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标志着人民信访制度的初步形成。1957年11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的指示》,使信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是不久,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清等问题,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甚至一度出现走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党群关系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毛泽东.一九四五年的任务[N].解放日报,1944-12-16.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尚书·夏书·五子之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A Historical Survey of Mao Zedong's Thoughts of Mass Line

ZHANG Tai-cheng,XIAO Fa-sheng
(Center for CPC Revolutionary Spiri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tudi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Mass line thought is a guideline for the CPC's basic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lines.Mao Zedong's mass line thought is an advanced culture based on Marxism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s.I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Mao Zedong's mass line thought went through stages of inspiration,formation,maturing and further hard development.

Mao Zedong;Mass Line Thoughts;Marxism;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easures

K263.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1.001

1674-8107(2014)01-0005-05

(责任编辑:韩曦)

2013-12-15

1.张泰城(1954-),男,江西泰和人,井冈山大学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和教育学研究。

2.肖发生(1975-),男,江西泰和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