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安
201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齐鹏飞教授新著《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以下简称《大国疆域》)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长达75万字,历时五年完成并经过外交部有关专家多次审读和作者反复修改的煌煌巨著,在尽可能全面吸收和借鉴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研究的前期成果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在尽可能充分占有和利用目前国内学界该问题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60余年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政府与周边陆地邻国之间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正式划定和勘定双边陆地边界线的基本历史进程及其主要历史经验,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堪称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厚重的学术价值彰显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当代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陆地边界线最长、陆地边界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但边界问题的政治敏感性及基础研究资料的缺失等使该选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不仅如此,研究也极其不平衡。其研究现状诚如作者曾经所言,“关于该问题肇端之近代历史背景探析的多,而关于该问题解决之当代历史进程研究的少;关于该问题分散的个案探析的多,而关于该问题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的少,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论述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学术专著;而已有的背景探析和个案研究中,选题也非常不平衡——都集中在所谓的‘热点’问题如中缅边界、中苏边界问题上。”
《大国疆域》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涉及的事件之复杂,涉及的国家之多,前所未有,不仅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而且将这一研究领域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面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边界问题,作者举重若轻,以时序为经,以专题为纬,在利用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与周边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关于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的外交谈判史,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地梳理和阐释。不但再现了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解决的宏观历程,而且按照历史的演进轨迹和当代中国边界政策的发展脉络,力求详尽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问题的外交谈判及其划定、勘定工作的具体情况,从而为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破解之道勾绘出一幅清晰的画卷。可以说,学界像如此专门、系统、全面地梳理和阐释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尚属首次。可谓一册在手,对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现状就可以了然于胸。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涉及的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有些是前人很少研究过的,例如中老边界、中不边界等。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内容、精道的研究,详尽、透彻地将双方政府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商谈双边陆地边界线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地展现给了读者。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研究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时,将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其构建了一个系统解读当代中国边界问题的理论框架。综观全书,不难发现,这部数十万字的鸿篇巨著,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中国与周边国家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历史进程、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这种系统的理论框架使作者从容不迫地将错综复杂的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进行统筹透视和梳理分析。通过这一框架,本书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向我们清晰地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著名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虽被毁誉参半,但不容否认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历史与现实的血脉相通。毕竟,若失去现实的需要,历史研究可能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观照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国疆域》一书,就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该书中,作者不是对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解决之历史的简单叙述,而是着眼于对其客观历史进程的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并由此启迪着现实及未来。换言之,作者在观照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问题之外交谈判及其划定、勘定工作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新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其中蕴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这种经验总结精深而不流于烦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性。具体说,全书的第1—4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问题之外交谈判及其划定、勘定工作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全书的结语部分进行升华,概括出全书的点睛之笔——6条基本历史经验,从而为现在和将来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历史营养和深刻的现实启迪。正如作者所言,作者研究这一选题的初衷就是“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作者正是基于“此一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之处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百年大计、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问题意识”,着眼于“为当下应对和解决中国周边形势持续紧张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持续恶化问题提供非常重要的思想参照物”,从而“力图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新中国陆地边界谈判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大国疆域》一书,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材料和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新中国陆地边界谈判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展现了作者大胆创新、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格,其中蕴涵着深邃的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
《大国疆域》一书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全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学者指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有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这个传统也贯注于《大国疆域》一书之中。一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对于新中国60余年解决与周边邻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之历史进程、历史脉络、历史经验的学理化梳理和阐释,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初衷和意旨,更好地服务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外交的大局,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在介入该领域研究时不能不慎重考量的首要问题。”综观全书,很显然,《大国疆域》一书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其二,在《大国疆域》一书中,作者对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作了一番深入透彻的探讨,不仅历史阐述细致,而且提出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对中不边界谈判历史进程的条分缕析,作者得出“中不两国政府之间全面、彻底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很可能需要与中印两国政府之间根本性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一揽子’统筹进行——甚至,中不两国政府之间全面、彻底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将不得不以中印两国政府之间根本性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为‘前提性’条件”的结论。这一结论,不仅勾勒了“中、印、不”三角互动关系,而且也阐释了中不边界问题的走向,从而为当前乃至将来中不边界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对外交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国疆域》一书的科学性同样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书利用了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人民日报》等大量第一手资料,言之有据。众所周知,客观的历史研究离不开可靠、丰富的史料支撑。作者本着求实求真的态度,旁征博引,其中就有不少首次公布的档案资料,力求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如该书第二章中涉及的中印边界谈判、中缅边界谈判、中尼边界谈判、中巴边界谈判、中阿边界谈判、中朝边界谈判、中蒙边界谈判及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边界谈判等,该书都大量利用了前人没有或很少利用的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另一方面,该书立论公允,洋溢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叙述边界谈判的经过,还是评价边界条约的签订,该书都据事直书,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从不主观臆断,力求客观、公正。遍观全书,无空泛的议论,只有对历史的冷静思考、沉着阐述、准确解读和科学、严谨的剖析。
《大国疆域》一书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以流畅的文笔、精巧的阐述、独到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重现了一个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情境,将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引导人们的视野透过历史的表象去探求历史事件中内含的客观规律,从而使我们对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有一个立体感知。如对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半期的中印之间关于边界问题交涉之阐述,既饱含激情又简明扼要地真实再现了中印之间那段由“蜜月”到兵戎相见的岁月,大大增强了这段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
综上所述,《大国疆域》一书堪称一部熔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具有巨大学术价值的专著。也正因为如此,其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引人入胜,令人为之击节。
当然,一部数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在资料的选用方面,虽然丰富,但主要是“以中国方面的基础研究资料为支撑而主要体现‘中国视角’的一种梳理和阐释”,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到本项研究成果之梳理和阐释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再譬如,该书在出版时,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删除了相对敏感的一部分章节目,如中朝边界谈判的大部分内容,如中缅边界谈判中有关麦克马洪线问题处理的大部分内容等,导致部分内容不够翔实,使书稿的完整性、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使历史全貌和真实性的反映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具体阐述中国与各个周边国家进行边界谈判之时,若对照内容,配上边界地图,全书将更加生动,加深读者对边界问题的理解。
不过瑕不掩瑜。《大国疆域》一书作为国内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详尽地研究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力作,其开创之功功不可没。该书的出版,在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非常值得学界同仁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