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新媒体运营“秘籍”

2014-04-15 07:28孙凌炎鸿芷空间媒体运营负责人
中华环境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秘籍公众微信

孙凌炎 鸿芷空间媒体运营负责人

NGO新媒体运营“秘籍”

孙凌炎 鸿芷空间媒体运营负责人

经常有朋友问我:“鸿芷的新媒体怎么运营的,有什么秘籍?”我也深知困扰各位NGO小伙伴的更多是技术问题。比如什么时间推送?如何互推?如何配图?如何排版?用什么工具能做出更炫的效果?我会在文章结尾向大家推荐一些好用的工具,但在那之前请容许我先问几个问题。

如果把你所在的机构当成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他的朋友会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经常会在哪里出没呢?

有人会说这和新媒体传播有什么关系,其实上面三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方式说。

你们机构的品牌形象是什么?机构的用户群体有什么特性或喜好?该选择什么样的平台来传播呢?

其实很多NGO传播人员只是因为大家都在玩微信、微博,所以也开始陷入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浑水里来,甚少考虑上面三个问题。最终很可能就变成这样的情况:开了一家咖啡馆却卖着驴肉火烧,还抱怨客人不多粉丝不涨。

新媒体运营只是传播手段

无论新媒体运营说起来多么高大上,它只是一种手段,本质还是传播。就像做一顿好菜,跟用什么炊具关系不大,而是看你对火候的把控。所以在技术问题之前,脑子里一定要先有想法。看到这,之前的三个问题不知诸位有没有头绪了呢?

其实传播工作做的是翻译的活儿,左边是团队想法,右边是公众认知,也就是从内容到产品。以鸿芷为例,说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鸿芷想对外宣传的是行动精神。那么行动者形象应该是刚毅果敢的英雄人物,那么如何把他翻译成公众能理解的形式呢?有英雄就该有大反派,鸿芷的反派就是那些面对问题沉默抱怨的人。有了这些对比,不需要你具体去怎么描述你们机构的优点,公众心理对你的品牌已经有了基本形象认知。

第二个问题。鸿芷的用户群体主要是NGO从业者,这些人身上有什么特质?这种特质有没有更广的受众?做公益的人一般把公众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这种特征可以概括成一种公民意识。而鸿芷的受众群体是有公民意识和想拥有公民素质的人群。这样的标签谁不爱贴在自己身上呢?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借口。

第三个问题。其实鸿芷宣传平台很多,微信、来往、微博、豆瓣、活动行、中国发展简报、NGOCN、共益巷。鸿芷做的是跨界交流,所以各方面群体都要触及。但平台本身特性差异很大,所以在运营方式上还是有差异的。由于鸿芷有志愿者团队,有条件来做多平台运营。但对于人手不够的组织,还是应该精选平台。我在这里帮大家着重分析微信和微博两个平台特点。

先说微博,微博是互动性最强的平台,可以发起话题,也可以@多个机构。所以微博的定位是公众讨论。到目前为止,新闻事件传播速度最快的是微博。所以在微博上比较适合做事件营销。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独立一个项目都不为过。对于平时运营工作。很多机构会以粉丝增长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其实考核粉丝活跃度更合理。与其在平台上自卖自夸,不如转发评论让公众看到别人对你的评价。前期可以通过一些朋友的个人账号来互动,把氛围带起来,让大家习惯在你的平台上发表意见。至少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化媒体。试着把提高粉丝活跃度定成你每月运营的目标。

再说微信,其实微信平台的特性不具备营销的基础。微信的定位是私人社交应用,所以腾讯在订阅号上的限制有增无减,就是避免对个人生活的干扰。如果仔细观察微信每一次的功能更新,你会发现无论是新发布的企业号,还是扫码免费wifi,它的趋势都是以个人生活服务为主的。所以微信是用来做服务的。

订阅号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不少人订阅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号后,可能会对每天几十个角标不胜其烦。很少有人单独为了看某个活动或文章专门加你的订阅号,除非你做的是很小众的内容。所以订阅号更像是工具,主战场还是在朋友圈。可能以后微信里的推广方式会变成微信时代的大V转发为主。

那么对于微信运营有什么建议呢?首先可以着手注册服务号,或者通过开发者模式链接到第三方平台上。把组织的服务在线化,把微信当成服务入口。内容入口方面,要看微信团队怎么变革订阅号的交互方式,不然以现有的架构,运营人员能做的很有限。当然,以目前微信平台每天的内容产出量来看,腾讯有可能单拎出来做文章。毕竟这些存在腾讯服务器上的文章,百度是搜索不到的。所以内容传播方面,注意风向变化,可能在下一波自媒体潮中占得先机。

猜你喜欢
秘籍公众微信
《觉醒年代》的“出圈”秘籍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夏季BEAUTY秘籍100招
微信
微信
滑雪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