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潮汕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功能空间、建筑构造及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地域性建筑如何运用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舒适生活环境。
关键词:潮汕民居;自然气候;生态;地域性潮汕地区的民居历史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出该区域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和人文取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在适应自然环境方面所蕴含的地域性生态居住观念。潮汕地属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潮水侵蚀等诸多因素叠加,造成了潮汕地区建筑容易吸水受潮的特性。由此,我们所见的潮汕民居在继承我国中原汉式合院式建筑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与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筑总平面布局多采用南北朝向,坐北朝南。这样冬天可以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又可接受凉爽的南风。在屋宅内外种植植物,更形成了效果显著的自然风过滤系统。
1潮汕民居平面布局的主要类型
潮汕民居的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和“四点金”。
“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民居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它是一种三合院的形式,正屋三开间居中,中为大厅,两侧各为抱厅房;正厅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单间的厢房或廊,俗称“厝手”,与大房连接(图1)。
“四点金”则是一种四合院形式,以“前厅—天井—主厅”为中轴线,前厅和大厅两旁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天井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整个平面布局构成以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形式(图2)。
图1“下山虎”平面图2“四点金”平面以“四点金”为基础,纵向扩展为“三院落”,横向扩展为“五间过”,即左右加两条厝巷和从厝便成“二落二从厝”。以主厅堂为中轴线的这种基本型制继续纵向横向发展就可以组合出多种平面形式。例如,“驷马拖车”就是“三落四从厝”,是一种多院落、多天井、规模宏大的宅院。它是以一座“三进落”的建筑为主体,左右各有两条厝巷和从厝拱卫,前有阳埕,后带厝包和后天井,周围用围厝或围埕围合而成的。后厝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为了保护主体建筑以及防盗,大的“四点金”和两旁并联的“四点金”之间设火巷,居民可以通过建筑侧面的“子孙门”进行邻里联系。同时这样的门巷相通,使火巷成了潮汕民居聚落中一个很重要的起穿堂风作用的凉爽空间,所以火巷又被称为“冷巷”。
2天井、火巷空间与通风采光
为适应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潮汕民居有“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外封闭”,即向外的围厝,围墙全部封闭,外墙不开窗,或开小窗,使之与外界分隔。“内开敞”则体现在无论采用哪种建筑形式,它的厅前一般都有天井,所有的厅、房都向天井,花巷开启窗户采光通风。潮汕讲究风水中的“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而从建筑气候的角度来看,气流从大门或建筑上方积聚于天井后,可以通过各房对内所开的门窗进入室内,起到通风纳凉的作用。
潮汕民居这种以天井为中心,结合开敞的厅堂和畅通的通道构成通透的建筑内部布局,宜于通风透气,且有利于内部的互相联系。特别是大型民居的主座采光、通风,都靠中间的天井来取得。两侧的从厝和后厝包,则通过从厝和后厝包与主座的山墙和后墙之间形成的窄长的侧、后天井来解决,这些贯穿全宅前后、左右窄长的空间有效减少夏季烈日暴晒,同时又为通风采光提供了条件。
潮汕民居的天井面积不大,都是两、三十平方米,大的也极少有超过几十平方米。一般人家在天井设有花圃、水池,摆放花木、莲缸,四季常青、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而且天井的地面标高一般低于周围厅房檐廊的标高,这样在阴雨天就可以避免雨水进入厅堂。潮汕人讲究儒雅与精巧,同时将天井看作是人与天地的联系,通过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使潮汕传统建筑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图3)。
图3天井和“过白”图4硬山式屋顶在民居向大型化组合发展的情况下,横纵之间以火巷相隔,既通风防火,又便于交通,达到形式上的分割。潮汕民居的建筑外墙是坚固厚实的灰砂土夯墙,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山墙一般做成人字形,通常略高于屋面。当发生火灾时,厚实封闭的山墙可以有效防止火势的蔓延,达到防火的目的。而这时候火巷就起到了划分防火区的作用,不仅能够隔离相邻单元之间的火势蔓延,而且方便人员快速疏散。同时,火巷还是一个解决通风问题的优秀建筑实例。由于火巷十分狭长,宽度只有1~2m之间,长宽比基本能达到35,大的高深比使空气在火巷内流速很快,能迅速带走热量,而火巷基本靠近外墙,这就减少了外墙对室内的导热,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建筑的双层表皮隔热。
3建筑构造与防风防雨
为预防夏季频繁到来的台风,潮汕民居的屋顶多采用硬山式且出檐较少,即屋面为“人”字形两坡屋顶的一种形式,以减小风力对屋檐的破坏。屋顶两坡交界处常以片瓦或砖铺砌成屋脊,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为使山墙形象更突出,再沿山墙设置垂脊(图4)。
为防风灾,潮汕民居相对低矮、坡度平缓。但厝身低矮会影响正常使用和不利于通风散热,因而只能降屋顶,如汕头妈屿岛民居屋檐高一般仅2.3m,适应了当地风灾严重的气候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因排水不畅而漏雨,潮汕民居的屋面少有凹曲,多为直线人字坡,屋顶正脊也基本采用直线。屋瓦铺双层,以利隔热,瓦面交接处抹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整体强度。多雨地区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潮汕民居的屋脊做得较高大,在最为突出的屋脊饰以灰塑、嵌瓷、彩画,不怕日晒雨淋,历久如新。另外,建筑屋面出檐较短,有时斜风细雨能直接打在檐梁上,因而常在檐梁外面加贴一块檐板,称封檐板。由于檐板位于檐口位置的檐梁外部,位置显眼,因而常做雕饰,在保护檐梁不受风雨冲击的同时又给建筑外观增添了装饰效果。
4建筑高度与通风遮阳
在建筑高度的控制方面,无论是单座的“四点金”还是“驷马拖车”,一般都是门厅低于中厅,中厅低于主厅,厢房和下房比主房要低,整座民居前后屋檐高差变化,呈现出屋顶后高前低的势态。这样就避免了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有利于前后通风,不仅体现了老幼尊卑的等级秩序,而且适应了当地炎热的气候。endprint
在空间处理上,建筑讲究“过白”,即要求主厅应该采用宅院最高的高度,而当人看向前落时,厅堂封檐与前落的屋脊必须留有一定可望见天空,一般留有1.8~2.2尺的高度。“过白”的要求与厅堂进深,天井大小、屋脊高低、封檐高低,都有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具体要求在冬至节季期间,坐北朝南的宅院厅堂正午要有太阳光直接照到厅堂中央,这样就保证了室内的穿堂风和足够的日照。
在遮阳部分,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太阳辐射量大,民居的遮阳设计很有特色。挑檐为水平遮阳,进行垂直遮阳采用的是门。以主厅为例,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可根据太阳照射情况选择不同的开合组合,遮阳效果好而且简单易行。美中不足是经常受太阳照射的南北向门容易老化,与其他门不是很协调。
5就地取材与防潮防蛀
潮汕近海,储有丰富的花岗岩,为了防止海风腐蚀,花岗石逐步代替木材应用在民居的梁柱、门框、台阶等部位,起着类似榫卯构架的横向连接的作用,不仅与木材保持了统一性,而且使民居建筑更加结实。其他木结构的建筑构件尽量外露,表面施油漆,以防白蚁、防腐朽。在建筑装饰方面,潮汕自古盛产陶瓷,嵌瓷俗称“聚饶”“贴饶”,是潮汕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工艺。由于取材方便、材质鲜艳,嵌瓷不仅不怕风吹雨打,相反地,经过雨水冲淋之后,在阳光照射或反射下更加熠熠生辉,极其适应多风雨侵蚀的气候特点。以贝灰为原料的独特装饰工艺——灰塑,同样也着眼于防酸雨、海风侵蚀的要求。灰塑是以贝灰为主要材料制成灰膏再饰以色彩的一种装饰工艺,主要用于装饰门额窗框、屋脊垂带、山墙厝角等容易受酸雨、海风侵蚀的部位。由于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性能优良,贝灰被广泛应用于建造房屋、室外装饰上,备受潮人喜爱。
潮汕传统民居根据该地域的自然气候特征,在建造技术和建筑装饰方面运用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方法加以应对,既符合了建筑的地域审美观,又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舒适生活环境,对我们在新时代创造“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
[1] 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林凯龙.潮汕老屋[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刘怿(1979—),女,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