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娅娟
摘 要:中国民间传统家具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民间大众追求幸福吉祥、祈福安康等民俗心态与家族情感。本文以川底下村43号民居个案为例,在对家族历史资料的了解和传统家具的实测数据资料分析得知,传统家具不仅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价值,更无价的是隐含在传统家具外观表层下更深内涵的家族情感因素,有象征家族辈分的炕案,有寄托幸福的婚嫁橱柜家具,还有体现父子情的火炉。充分说明民间传统家具是家族情感的载体之一,反映民众生活态度和生命观念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传统家具;情感寄托
民间家具通常是指在民间普通民众生活所用的家具,多就地取材,在家具制作工艺、造型设计、雕刻装饰、传承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民间家具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家具中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寄托了民众的家族情感。本文就北京西郊川底下村43号民居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和说明。
在讲民居家具之前,應对川底下村有所了解。它地处北京市西郊的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村落。建筑主要以清代四合院、三合院为主,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分台而筑,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有水自西北入环村自东南出,形成冠带之水绕村而流之态。43号院是川底下典型的纵向四合院平面类型,与整村主中轴线相一致且平行。对于个案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对民居内传承下来的传统家具做具体分析和实际测量。另一方面还对传统家具进行更深一层次内涵挖掘,如传统家具在家族发展背景下的故事。不仅是对传统家具在形制上的分析,也是对传统家具所渗透的情感内容进行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象征家族辈分的桌椅类家具、婚嫁中寄托祝福的柜橱类家具、体现父子亲情的其他类家具。
1 象征家族辈分的桌椅类家具
43号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两进院落空间,由宅院东南角进入到四合院内,再进入厅堂空间,厅堂不仅融汇着家族的日常生活实用功能,还包含了重要的精神功能,是家族人员祈求家族兴旺和家宅平安的重要场所。厅堂至今摆放着一张老榆木的八仙桌和两把靠背椅,另外配有四把条凳,在家族议事或吃饭的时候,靠背椅是留给长辈坐的,其他人则坐在无靠背的长条凳上,这种家族辈分直到现在还一直在桌椅家具中体现着。
除了厅堂空间外,正房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正房炕上有一件木材选用讲究,工艺较细致的炕桌特别吸引眼球。据现在主人道来,有两种炕桌,是按使用者辈分来分的,一种就是置于正房内的这个炕桌,通常给家里年纪较大辈分较高的长者使用,搁在正房炕上很少往屋外挪动。另一种则是通常使用最为频繁,使用多,磨损也大,冬季置于炕上供多数人使用,夏季搬到屋外天井供多种使用。正房内炕上精致的炕桌,名为万寿桌,就是供现在家里最长的老人使用,这个是祖爷爷传下来的,一直都是给家里最长者使用的,其四面的雕花也相对其他厢房中的要有内涵和精致,形态四平八稳,且具有厚重感,桌立面一侧雕饰图案为万字纹,一侧是寿字图案,工艺细致精巧。
2 婚嫁中寄托祝福的柜橱类家具
闷户橱是桌案与柜橱的结合体,腿部在两端向内一些,桌面两端上有“翘头”,下与“吊头”,兼有陈放和储存两种功能,橱面之下没有抽屉,抽屉之下有闷仓,又叫暗橱,将抽屉拉出后,可向下面的闷仓里存放物品,故此得名“闷户橱”,闷户橱有三个抽屉,且抽屉下面开门,可存储物品,叫连三柜或连三橱,柜面同案的功能相同,可兼做桌案的功能使用,下有三个抽屉,屉面上有铜拉手,储物空间大,可分类别储存,是非常实用的室内家具,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川底下村里多数人家使用这种式样的柜子,既美观又实用。
在43号院室内家具的柜橱类家具是作为婚嫁用品所传承和遗留下来的。1968年家中进行了一次婚嫁,是现主人周黎明的母亲韩孟芝和父亲周成国的结合,韩氏父母将作为家族传承的嫁妆正式转赠给女儿韩孟芝,即两个明式风格样式的柜子:一个二屉闷户橱,一个连三柜。这两个柜子从韩孟芝出嫁使用至过世,人已离开但家具继续供后人使用,现在的闷户橱位于院落的西北角房内,柜高0.81米,柜面长1.12米,宽0.54米。连三柜则于43号院东厢房靠北墙放置。
3 体现父子亲情的火炉
通常我们所知道的炉子多为满足生火做饭之用,为火炉的实用功能,并无文化内涵,然而在川底下村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对火炉多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意义,即并肩携手,兴旺家宅,薪火相传,世代红火兴盛,村民称它“父子炉”。
火炉是补充室内温度的一种临时设施,火炉比较火炕来说体积要小,可移动性相对较强,在家里是单面炕的屋子里,冬日里比较寒冷,为补偿室内温度,用火炉白昼生火,夜间熄灭,十分灵活。其构造形式多有两种,一种是铸铁火炉;另一种是用砖筑的火炉,做成矩形,上部安装铁盖,烟道采用铁烟筒,在43号宅院就有这个形式的砖筑火炉。这个砖筑火炉高为0.9米,长为0.64米,宽也为0.64米,构成一个等边长的长方体,在这个长方体12边长的结构线上分别由长宽为0.07米的方木作为炉子的整体框架结构,并且顶面的木方有0.04米的出头,这个四面出头是便于主人在搬走移动的时候防止烫伤手的做法,可见工匠们的用心和细致。然后由砖块填充每个立面,并且在一面立面留有孔洞,是便于清理炉子里燃烧长期积累的烟灰,伴随这个孔洞还有一个木塞,用细铁丝线系在炉子上,不易丢失和方便取用。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炉子需要搬走或移动来使用,因其体积较大有一定重量,通常是由家里男丁来完成,一般都是由父亲和儿子来共同完成,直到儿子长大父亲年迈,又由儿子与孙子来抬,如此代代接力,炉子也会代代相传,故此有“父子炉”的美称,在这种看上去简单,但是需要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工作,能更好地促使父子间融洽,增进了父子亲情,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传统民居里家的情感,它也是传统民居中的人与物情感融合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象征家族辈分的桌椅类家具,或是婚嫁中寄托祝福的柜橱类家具,又或是体现父子亲情的其他类家具,始终体现着普通民众的民居文化和情感诉求。在日常居住生活里,感情被寄托在一件件的家具里,使家具富有人情色彩,变得鲜活。从民间家具中所寄托的情感出发,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民众的精神诉求和习俗传承,而且能更全面研究民间传统家具。
参考文献:
[1] 李秋香.丁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秋香.中国村居[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 王其钧.室内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曹子西.北京通史[M].中国书店,1994.
[6] 周浩明.中国古代室内陈设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
[7]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 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
[9]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ZK)〗
[10]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