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芳 梁海
摘 要: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令人文学家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方面介绍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概况,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 ;概况;原因;问题
1 汉语性别差异研究概况
性别语言学的研究,国外开展得比较早,进行得比较充分;汉语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涉及这一课题的语言学著作较早的有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近期的有祝蜿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王德春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等。专门研究性别语言的专著较少,除了孙汝建《性别与语言》,就是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这些研究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词汇学、语用学、修辞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汉字方面的研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沉淀着丰富的社会文化,透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从事的主要活动。目前关于此类汉字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于对女部字的研究,大多学者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分析女部所反映的社会性别文化,如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第三章第三小节的《女性意象》、学位论文如王燕的《说文女部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苏庆红的《说文女部字研究》、戴红亮的《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王琳琳《女娲与汉字文化——从汉字的女部字看古代妇女地位演变》等。
第二,语音方面的研究。语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我国性别语言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现代语音学的开创者赵元任先生早期就提出“女国音”现象。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高、音长、音色、音准四个方面。如,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注意到了男女在语音和升调上可能造成的差异,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提到了语音与社会方言中的男女性别差异,曹耘的《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等》。
第三,词汇方面的研究。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反映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两性用词自然就反映着文化群体的状况,因此便会有存在差异现象。白解红的《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中指出女性更喜欢使用情态词语、特殊的色彩词、委婉语等,而男性在交际时往往会夹带一些禁忌语、咒骂语等。曹志耘的《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钱进的《成语和俗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阿民的《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吴晓燕的《汉语譬语使用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四,语法方面的研究。曹志耘的《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提到女性较多使用感叹句、疑问句,尤其是反问句;男性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杨春的《性别语言研究》中指出词序上存在“男尊女卑”性别观。
第五,言语交际方面的研究。根据语言学家们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显示,在话题的选择、话题量的大小、话语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许力生的《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1997)、李颖的《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2004);在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论文如丁讽的《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2002)、潘小燕的《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张洪莲的《会话中打断现象的性别差异探析》(2009);在非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方面也有一些人进行了研究,如吴定芳的《从非言语交流的性别差异看女性的地位》(2008);近年来研究交际失误的论文也陆续出现,如吴淑琼的《会话中性别语言差异及其对跨性别文化交际的影响》(2003)、王菊娥和张琳的《性别文化差异给跨性别文化交际带来的矛盾与困惑》(2006)。语言学家们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显示,在话题的选择、话题量的大小、话语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总的来看,女性谈论较多的话题是涉及个人、当前关系;而男性喜欢的话题则相反,较少直接袒露自我,与即时情景常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交谈过程中,女性往往表现的相对比较合作,比较注意听者的反映与参与;而男性则常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倾向于由自己来控制话题的选择和说话的机会,不肯轻易向别人让出发言权。
2 语言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
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把人分成了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确立了人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生理原因所造成的两性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这是由于两性发音器官的解剖构造不同而直接导致的。
(2)心理原因。
两性不仅是在生理上存在先天的不同,在個性心理上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影响到言语交际中的话题选择及风格等。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对声音的辨别、颜色的感知能力相对比较强,因此对于颜色、服装等话题要比男性知道得更多。而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使女性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而男性的心理则比较强势,因此男性讲话往往比较干脆、利落、简明,用词肯定,常使用一些咒骂语;而女性用语往往较为含蓄、委婉,用词模糊。
(3)社会文化原因。
两性用语之所以会存在着这么多的差异,其最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在原始社会中,几乎一切都是需要靠手工获得的,因此在社会分工中,男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和社会工作,女性则多是照顾家庭,男性就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男性文化就成了主流文化,男性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而女性则只是男性主题关照下的对象化客体。而且儒家文化也促使人们就对女性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子从”的刻板印象。这种种因素就从本质上影响了男女两性的用语差异。
3 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性别语言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还是存在着有待改善的地方:
首先,本土化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由于参与性别语言研究的人员中有大量的学者是研究外语方面的,他们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将汉语和外语研究结合起来的道路,但是对于如何挖掘汉语中存在的性别问题,汉语中两性在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表现如何,仍是今后语言学者努力的方向。
其次,还需大量的研究汉语性别语言的专著出版。虽然有许多的著作有专门介绍性别语言问题,但是真正的针对汉语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还太少,而且其成果还基本上停留在引介的阶段,深刻的独立研究还需要大量的语言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最后,还需不断地壮大研究队伍。由于真正研究汉语性别语言的汉语学者还不多。所以还需要从事汉语研究的大批学者带领他们的学生对汉语性别语言的现状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性别语言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杜晓莹.现代汉语交际中的性差研究[M].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