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宅是各国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随着资源环境要素的约束日益凸显,以及居民对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住宅和绿色建筑相融合的绿色公共住宅正成为世界公共住宅建设领域关注的焦点。
绿色公共住宅是指在公共住宅的整个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拆除)中,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和技术可行性等诸多因素, 以最节约、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在环境负荷最低的情况下营建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从而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与共生共荣。
丹麦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成为世界上应用和推广绿色公共住宅较为成功的国度之一。丹麦绿色公共住宅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引入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自然采光通风、智能化控制、新能源利用、高效清洁施工等技术, 实现了建筑、环境、科技、人文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丹麦绿色公共住宅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丹麦圆顶会议室
1、政策演变历程。丹麦是高福利国家,实施公共住宅政策已有70 多年历史。20 世纪50年代,因大批劳动者移居城市,住房管理制度缺失和房租不断上涨,丹麦住房问题日益突出。60年代中期,丹麦出台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公共住宅政策,并指导国会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造计划。80年代,该国基本消除了房荒现象,公共住宅政策的重点由“量”的保证向“质”的提升转变。90年代后期,丹麦公共住宅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共住宅政策主张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公共住宅建设。
2、建设技术发展。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建筑模数法制化的国家,1960年通过的《建筑法》规定“所有建筑均应采用1米为基本模数,3米为设计模数”,并规定了20多项必须遵守的模数标准,包括尺寸、公差等建筑参数。这些规定促使其公共住宅建设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预配制的建设方式有效提高了公共住宅的建造速度和标准化程度,满足了当时大规模建房的需要。
丹麦的冰山住宅项目
1973年能源危机发生后,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丹麦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威胁。丹麦政府深感节能的必要性,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能耗,尤其是建筑能耗。在此背景下,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建筑节能的科研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80年代后期,建筑节能技术开始在公共住宅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经过30年的努力,该国公共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在提高建筑热工性能、优化建筑节能设备、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体系。
塔格拉维斯那公共住宅位于哥本哈根,建于2008年,该案例的突出特点是对海域空间的高效开发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设计师通过应用模数制和预制装配技术,在提升住宅品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建造能耗和成本。
1、海域空间的高效开发和土地资源的集约。该案例位于哥本哈根内港地区,受风暴潮影响较弱,具备围海建房的有利条件。为减少征地费用,降低土地成本,方案将住区的部分功能伸向海域,通过建造海上“人工岛”, 为住区赢得了更多的建筑排布和交通组织空间。
为使原本单调的停车空间充满活力,方案围绕海上停车场铺设了木质栈道,并将游泳、垂钓、聚会等休闲活动融入其中。这种功能复合的空间设计手法为居民营造了多样化的亲水场所,既增加了居民的交往机会,又增进了邻里情谊。
住宅底层划分出一些面积较大的空间,为社区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服务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这些功能设施不仅服务于本住区居民,还对周边市民开放。这种混合使用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住宅设计中“封闭内向”的传统,使居住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渗透。设计师通过建设开放共享与整个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的混合功能住区,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率,创造出设施齐备、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居住空间。
2、模数制和预制装配技术的应用。方案是由多组5~6层的单体建筑组成的集合式公寓大楼,可容纳306户居民。在其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引入模数制概念,以3米为设计模数构成标准化的户型结构单元,遵循合理紧凑原则,形成一套标准化和序列化的基本户型平面:43平方米的1室,53平方米的2室和69平方米的3室。供水、采暖等市政设施围绕住宅外墙布置,为室内空间的自由分隔提供了可能性,住户可根据具体的家庭结构和需求对基本户型平面进行改造,住宅的适应性因此大大提高。
丹麦绿色灯塔
Nykredit哥本哈根新总部“水晶石”大楼
建筑基础由预制钢筋混凝土砌体构成,外墙面在预制砌体基础上直接用再生防水材料围合,且不加装饰。裸露的防水外墙面耐用环保、造价低廉,凸显了住宅简约的设计风格。受海上施工条件的限制,住宅的阳台、楼梯、卫生间则采用整体预制的方式直接装配完成。产业化的施工方式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减少了对周围海域环境的污染。
丹麦皇家图书馆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地跨多个气候带,气候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丹麦地处北欧,其气候特征与我国寒冷地区较为相似,因此丹麦绿色公共住宅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具有较好借鉴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际情祝,梳理形成以下3个方面的启示。
1、因地制宜的节能设计。保障性住房的节能设计虽然势必增加住房建设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节能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水电暖煤等能源消耗,大大节省居住成本,更加切合保障性住房居住人群的实际情况。其节能设计应以“被动”优先、实用优先、经济优先为原则,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丹麦盛宝银行总部
与丹麦相同,我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节能设计须保证住宅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光通风条件,提高其气候适应能力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下是中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的节能设计策略。
总体布局:
(1)住区选址:避开易造成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的地形。
(2)建筑组合:采用错位布局、点条组合等规则手法,争取良好日照;封闭西北向,建立气候防护单元以挡寒风。
(3)朝向:建筑宜设在向阳地段,住宅主体迎向夏季主导风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4)环境景观:设置绿化风障,阻挡冬季寒流;屋顶及墙面进行垂直绿化,以达到遮阳、挡雨、保温、隔热的效果。单体设计:
(1)体形:扩大受热面,整合体块,集中体量,减小体形系数。
(2)住宅平面:增大房间进深,缩短外墙长度;将次要和非采暖房间布置于北侧和东西侧。
(3)门窗洞口: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门窗洞口的合理设计,保证自然通风;合适的窗墙面积比,尽量设大南窗,控制东西朝向单窗尺寸,减少或不设北窗。
(4)过渡空间:避免开敞式楼梯间和冷外廊,出入口设置门斗;封闭北阳台,适当减少南阳台外伸长度。建筑材料与技术应用:
(1)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保温隔热外墙,低成本再生保温材料,种植式、蓄水式屋面,双玻窗、中空窗,隔热性能好的窗框材料,门窗封闭条等)。
(2)建筑设备节能技术(新风系统,雨水回收和中水回用系统,节能锅炉等)。
(3)太阳能利用(光伏电池,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和空调系统等)。
(4)其他清洁能源利用(地源热泵低温供暖技术、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等)。
2、节约用地的集约化发展。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中,征地费用占有很大比例。由于保障性住房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在保证住区基本功能和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须尽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探索节地型保障性住区设计策略。上述公共住宅案例的空间高效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哥本哈根8house
首先,在采光充足和通风顺畅条件下,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可采用大进深、窄面宽的平面形式,提高住宅的平面系数(相关研究表明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进深每增加1米,建筑面积可扩大约1000平方米/公顷)。
哥本哈根商学院图书馆
其次,保障性住区应以多层和高层集合式住宅为主,住区的平而布局须尽可能紧凑,在保证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相关技术指标。
再次,注重空间的复合使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激活消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巧妙设计阁楼、高差、错层、夹层等,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作、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瓦埃勒波浪建筑
哥本哈根房屋花园
3、高效清洁的产业化建设。丹麦公共住宅的产业化建设在提高建房质量和效率、节约建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仍较粗放,借鉴丹麦住房产业化的实践经验,我国寒冷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的模数化。将模数制概念引入保障性住房的平面设计中,制定和执行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如模数、模数协调、合理建筑参数、尺寸和公差等,逐步形成标准化的住宅功能与结构单位,为住宅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便利。
其次,保障性住房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扩大预制构件在房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实现预制构配件制品在工厂里定型化、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注重提高构配件制作的质量、精度和完善程度,提高建房品质。
再次,保障性住房施工的装配化。采用先进的装配式施工技术、完善的配套施工机具和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逐步减少施工现场的湿法作业量和管理、施工人员数量,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造成本。现场装配施工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污水的排放、噪音的干扰等,确保了施工与环保的并行不悖。
被动式建筑节能: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降低建筑能耗的技术,具体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设置遮阳构件、运用保温隔热技术、设计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等举措,降低建筑采暖、降温、通风等所需的能源消耗。
主动式建筑节能:指在主动式技术(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创造舒适环境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来实现建筑节能技术。
体形系数:指建筑物外部与大气接触的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户门的面积)与其所围的建筑空间体积V 的比值,比值越小能量流失的途径越少。
断桥隔热技术:通过阻断热传递的途径达到隔热的效果。建筑中有热桥(冷桥),即相对于普通维护结构更容易散热的部分。如窗户的窗框、圈梁、柱子等,通过对热桥 (冷桥) 的处理, 加以特殊的保温围合减少热量的传递,以达到冬季减少热量散失或夏季阻止热量进入的目的。
寒冷地区:专指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至零下10摄氏度,每年通常有90天以上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